APP下载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能”概念泛化与“竞技体能”误区

2021-03-29马海峰胡亦海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能功能性竞技

马海峰, 胡亦海

(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2.武汉体育学院,武汉 430079)

随着不同层次竞技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职业竞技体育赛事密度的不断加大,无论是体能主导类项群还是技能主导类项群,体能都是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诸因素中的基础要素和教练员普遍重视的训练内容[1]。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国外一些身体训练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进入我国竞技体育研究和实践领域[2],来自康复医学功能训练和健身领域肌力训练的概念,开始渗入我国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体系。这些新的训练理念、方法或手段,对完善和丰富我国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的理论体系和练习手段颇有益处。但是,在没有充分理解我国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的原有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前提下,随性直译的相关术语或囫囵吞枣式地借用词汇,进而演绎成将康复训练或健身训练的理论视为颠覆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的创新理论,造成我国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的认知混乱和实践盲从。为此,分析我国竞技运动“体能”概念的源起,结合国际运动训练发展轨迹,通过剖析我国竞技体能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呈现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的一些误区,进而实现对竞技体能理性认识的回归。

1 “体能”的源起和释义

“体能”一词来源于为提高运动成绩、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竞技性体能训练[3]。“体能”术语最早出现在我国1984版的《体育词典》上,认为体能主要由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基本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组成[4]。《教练员训练指南》直接把“身体素质”称为“体能”。后来,随着“竞技能力”“项群”等概念的提出,“体能”一词渐渐纳入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素中,竞技体育专项训练开始强调体能训练。2000年版的《运动训练学》教材把“体能”定义为“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由此,“体能”“体能训练”开始替代“身体素质”“身体素质训练”的表述,并频繁出现在运动训练相关学科的研究文献及体育部门相关文件中。

为直观地展示这一变化,笔者使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来源,将检索主题词定为“体能”“身体素质”,文献类型设为CSSCI,时间跨度为 2000—2019年,据此检索到论文共1 562篇,通过人工筛查的方式筛除掉与体育不相关的内容,最终将1 500篇论文纳入CiteSpace分析中。通过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时区分割选择 2000—2019年,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设为 1 年;阈值选择 Top 50,即分析前50个高频或高被引节点;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采用最小生成树算法进行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从2000—2019年体能相关高频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可直观地看出,与身体素质、体能(训练)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有运动员、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质健康等,图中频次和字体较突出的节点成为近 20年我国体能研究的重点内容。为了让研究重点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将图谱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和汇总,选择中心性排名前 10的关键词,突显体能训练的研究重点,最后得到高频关键词表(表 1)。

表1 2000—2019年中文文献(中国知网)体能相关高频关键词

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中,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中心性≥0.1)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从中心性来看:“身体素质”最高,中心性为0.30;紧随其后的是“体能训练”,中心性为0.27;然后是“体能”“大学生”“学校体育”“运动员”,其中心性依次为0.26、0.21、0.18、0.18。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我国“体能”及“体能训练”研究以运动员和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为主要内容,与经典运动训练理论中有关身体训练的论述相吻合。如马特维耶夫[5]、博姆帕[6]等学者都认为身体训练就是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过程。我国学者田麦久[7]强调竞技体育的体能训练内容就是发展身体素质,应突出发展专项竞技需要的主要素质。可见,“体能”一词最早来源于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其对象是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

为了凸显2000年以来体能相关研究热点的阶段性,将上述文献分为2000—2006年、2007—2012年和2013—2019年3个时段。在2000—2006年的CiteSpace分析中,筛选出Top 50关键词并构建网络图谱,根据图谱数据整理得到高频关键词中心性排名,前3位依次是身体素质、体能和球类运动(表2)。其中:身体素质的频次(139)和中心性(0.43)均最高,表明该时间段的研究主要围绕身体素质进行;球类运动频次不高,但中心性高达0.29,表明该阶段围绕身体素质的研究与球类运动相关性较高,而在中心性排名中与球类运动相对应的运动项目是足球,可能与2002年我国进入足球世界杯赛有关。研究对象主要是运动员和大学生,表明我国在关注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也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方面进行较多研究。这一时间段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关键词也较多,表明此阶段对身体素质和体能的研究主要结合专项竞技体能进行。

表2 2000—2006年体能高频关键词中心性排名

从2007—2012年高频关键词排名可看出,身体素质、体能训练、体能3个词汇频次仍较多(表3),但体能训练和体能的中心性超越了身体素质,表明该阶段相关研究虽然仍有很高频次提及身体素质,但研究主题开始过渡到体能(训练)。“体能(训练)”词频升高表明我国研究可能逐渐用“体能(训练)”代替“身体素质(训练)”。与之关联度较强的是大学生、运动员和女子,且3个主要研究对象表现出较高的中心性,表明该阶段相关研究的主要对象与上一阶段一样,围绕运动员和大学生进行,同时加大了对女运动员的研究力度。此外,该阶段还出现了“体质”“体质健康”等与身体素质相似的关键词,且具有较高的频次和中心性,说明此阶段体能训练向健康方面延伸。

表3 2007—2012年体能高频关键词中心性排名

2013—2019年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依然是身体素质、体能、体能训练(表4),体能和体能训练的中心性仍高于身体素质,与此同时,其他相似词汇频度减少,表明这一阶段可能逐渐将这类词汇统一成“体能(训练)”。另外,形态、功能性、核心力量、儿童青少年及中小学生等关键词频数增大,反映此阶段体能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原有“体能”概念已不能涵盖其外延,“体能”一词越来越容易被误用。

表4 2013—2019年体能高频关键词中心性排名

2 “体能”概念的泛化

从哲学的观念来论述,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即涵义和适用范围。目前,我国“体能”概念的涵义正逐渐被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比如,体育领域的不同专业纷纷借助源于竞技运动的“体能”一词发展新专业,开展新课程。康复理疗场所取名为“体能康复中心”,健身房更名为“体能训练中心”,健身或康复性质的会议冠以“体能训练”会议,减肥培训机构也以体能训练的名义开班招生。甚至,不少幼儿园的身体活动课也叫“幼儿体能训练课”。“体能”的这些应用已超出竞技运动“体能”的原义,所以,有必要对“体能”一词的演化过程加以追溯,重新确定“体能”及其下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1 健身和康复领域成果逐渐进入体能训练领域

1940年,美国成立了由美国医学会和国家体适能委员会组成的鼓励身体适能发展的联合委员会[8-9]。二战后,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全民健康的重要性,艾森豪威尔总统成立了“美国青少年体能总统委员会”,强调美国青少年日常最优先的工作是“发展体能”;随后,肯尼迪、约翰逊总统将其更名为“体能总统委员会”和“体能与竞技体育总统委员会”[10]。1983年,美国国会宣布5月为“国家体能与竞技体育月”,号召全体国民将健身体能运动视为每日必做的工作之一。可以看出,上述“体能”都是指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能(体适能)”。“体能”和“体适能”目前在我国媒体甚至学术文献中的使用是混乱的,“体能”与“体适能”的涵义差距甚大。两者的差异:一是前者的受众是参赛运动员,后者的受众是普通人群;二是前者的表现是运动能力,后者的表现是适应能力;三是前者的强度是极限的功能,后者的强度是适宜的功能;四是前者的展现平台是竞技赛场,后者的展现平台是工作岗位;五是前者的训练场所多为专项运动训练场,后者的训练场所多为健身健体的训练场馆。由此看来,“体能”与“体适能”尽管一字之差,但涵义差距显著。在促进健康的语境下,“体能”表达为“体适能”为宜,而在竞技体育领域,用“体能”来表达比较合适。

另外,我国对“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NSCA)这一机构名称的翻译,进一步造成了“体能”一词在健康、健身领域的泛用。NSCA是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一家健身组织,是一个地方社团组织,成立于1978年,其直译应为全国力量训练协会。1983美国另一个地方健身组织“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AFAA)”在加利福尼亚州谢尔曼奥克斯成立,其直译应为美国有氧体适能协会。显然,美国这2个地方社团组织都是健身组织。这2个健身组织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初具规模。其中,NSCA在美国南部6州颇有影响,并发展成为具有65位员工的小型企业。AFAA也发展成为在亚洲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健身企业。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2个美国地方协会都以健身领域某一方面为发展宗旨,但都不是美国的官方组织,更不是竞技体能协会。

另一方面,康复理疗在二战后凭借对伤残军人的治疗和功能恢复方面的功效而迅速发展[11]。经过70余年的演变,已由一个医院工种发展成为专业学科[12]。康复医学以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为主要目的[13]。现代康复医学的治疗以非手术药物作为康复主要手段,国际上的物理康复绝大部分采用运动疗法,甚至把物理疗法等同于运动疗法[14]。然而,“运动康复”和运动结合得更为紧密,主要研究运动在各类身心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方法、效果,研究运动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改善与提高。在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国务院发布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的“运动保健(试办) 专业”。1989 年,教育部首次增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成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前身[15]。

运动康复研究从最初关注骨骼肌肉,到中枢神经以及现在的关节和动作。随着Panjabi[15]提出脊柱稳定性和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动作灵活性和稳定性在伤病预防和康复训练中发挥的作用[16]愈发被重视,21世纪后逐渐被竞技体育从业者认同并推崇。欧美国家运动队除了医生和教练员以外,一般都设有运动康复师、运动防护师和体能教练。运动康复师主要负责运动员伤后(手术后)的恢复,康复地点在医院或康复诊所。当前所称的康复体能训练是结合了康复医疗和体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以身体练习方法为手段,解决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训练方式[17-18]。康复体能训练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恢复性身体练习[19],也可理解为一种身体运动机能的康复训练,有人称之为功能性训练[20]。康复体能使用的主要手段有理疗、运动、饮食、心理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让人获得健康的身体,重返正常生活与工作,提升生活质量的新思维和新体系[21]。

健身训练和康复理疗的发展为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身体能力训练和健康促进提供了新颖、丰富的方法手段。同时,竞技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康复或健身训练理论的进步。西方健身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大量引入竞技运动训练的理论成果、应用方法和人体科学理论的基本知识。这些内容对现代竞技运动和运动训练而言都属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层次。比如:阐述无氧阻力训练、增强式(超等长)训练、有氧耐力训练、训练分期变化等几乎用的都是来自竞技运动或竞技体能训练的知识体系。

2.2 体能概念不断泛化,外延扩大,体能训练范式改变

语境是语义、语用结合的基础,概念只有在具体表达中才有意义。“体能”这一概念也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表达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以来,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的体能训练在国内外竞技体育训练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高水平运动员对体能和专项技能的结合较为重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常年与专项协同一致。从表面看来,练习的方法、手段较为单一,且容易局部负担过重,导致运动损伤。这时,一些国外的体能训练体系被引进来,甚至在一段时期内颠覆了我们原有的训练理论。其实,这只是健身和康复医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手段进入竞技体育领域,“体能”从最初针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的狭义概念逐渐扩大为包括康复、健身及竞技3种语境下的广义“体能”概念(图1)。

图1 广义体能及其下位概念关系

根据逻辑学方法,明确概念就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定义明确概念内涵,通过划分明确概念外延。广义“体能”的内涵已从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泛化为针对人体的“健康”“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等)”和“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广义“体能”外延也相应扩大为“竞技体能(狭义体能)”“健身体(适)能”和“康复体能”(图 1)。

竞技(狭义)体能是和体能原义最为接近的概念,指运动员在先天遗传效应与后天训练效应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过专项技术动作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22],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为外在表现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完成高水平竞技所需要的专项身体素质的综合,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与人体的形态学特征与机能特征密切相关[23]。竞技(狭义)体能训练中身体素质训练是通过改善运动员的能量代谢和神经肌肉等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不同竞技专项有不同的项目特征[24],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依据和专项特征的关系,竞技(狭义)体能可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专项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战术、心理等竞技能力发展高度结合。提高专项体能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已获得的一般体能直接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选择或设计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与专项动作技术在动作形式、动作结构和能量代谢方式上应是相同或相近的[25]。教练员没有深厚的专项训练背景和体验,很难把握专项特征和选择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例如,对游泳运动员进行过多远端固定的力量练习,虽然练习手段的动作形态和结构与专项类似,但肌肉用力方式产生了偏差,对专项成绩起反作用。

运动员的一般体能训练要求提高健康水平,促进身体形态均衡发展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有序提高,全面增强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素质均受运动员健康水平的影响[26]。一般体能训练可为专项体能水平打基础,提高防伤能力、动作效率和恢复能力。另外,一般体能训练还可借助康复体能的方法和手段使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状态不佳的运动员尽快康复,提高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健康水平;或者对运动员容易造成伤病的姿势和动作模式加以纠正,防止运动员受伤,提高动力链的效率。所以,在图1中,康复体能和健身体能对竞技体能的贡献体现在可借助康复和健身领域先进、新颖的手段,丰富一般体能训练内容,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水平,促进恢复。

严格地讲,竞技体能、健身体(适)能、康复体能应有清晰的界定。竞技体能的主要特征是运动的专项性和极限负荷性;健身体(适)能的主要特征是运动的全面性和愉悦性;康复体能的主要特征是运动的康复性和功能性。尽管这样的分类并不完善,但对强调竞技体能训练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然,三者互为支撑和借鉴:健身体(适)能训练体现竞技体能身体训练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康复体能训练体现竞技体能身体训练的预防性和功能性。由于纯粹的康复体能与健身体能是一般体能训练,其训练效应过渡到专项体能尚有一段距离,而教练员的专项技战术训练又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健康和康复问题,所以,现在的竞技体能虽然以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为核心,但已吸收了多学科多专业(比如康复和健身)的研究成果。

从范式的角度来分析,国外健身和康复领域新概念的引入会不会引起我国体能训练范式的革命性改变呢?范式指的是一个研究领域的成员所共同信奉的价值观、技术规范的集合。通常也指科学研究所赖以操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其提出者——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指出,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27]。许多学者认为,经典的以竞技体能为内容、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体能训练,是一种简单性范式,这种范式将体能还原为形态、机能及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素质等几个子能力,其优点是可使人们在训练过程中观察体能发展的轨迹和各子能力的贡献率。这种范式在发展体能科学理论和实践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28]。但在竞技运动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这种简单的范式越来越被诟病,其缺点包括在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着体能发展与参赛能力结构严重脱节、训练手段单一、伤病增加等。而且,一些体能训练领域的学者和教练员在以往广泛被接受的经典的简单性范式的体能训练研究中发现许多解决不了的“例外”,便尝试引用国外一些竞争性的理论取而代之,进而排挤掉“不可通约”的原有范式。于是,可以解决这些矛盾的在我国原称为“健身健美”“运动康复”领域的概念、方法和手段被纳入到体能训练领域,丰富了体能训练的内容。但是,以此宣告以往的体能训练范式已过时或开始了“范式转换”还为时尚早。现阶段我们应认识到体能训练范式的这种改变,承认“体能”概念的泛化,明确“体能”新的外延,在竞技体育领域强调体能训练以发展竞技体能为主、辅以日渐成熟的健身体能和康复体能的方法与手段,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3 竞技体能的认知和训练误区

在雅典和北京奥运周期,我国竞技体育引进许多欧美国家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在追随世界体能训练发展潮流的过程中有失偏颇[29]。对广义体能和竞技体能概念的混淆,加上对国外教育文化背景、专业架构、职业设置、名词术语、资质和认证等了解不透彻,造成在认知和应用过程中的一些误区[30]。

3.1 对竞技体能相关术语的理解误区

来源于健身体(适)能和康复体能的一些训练方法和手段应用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运动实践中非常有益,但有夸大创新功能、否定传统身体训练理论之势。许多所谓新的概念和术语,现在看来,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比如,英文和中文的运动训练领域专业术语都有特定的意义和应用效果,不能随便地改变形式。翻译者应尽量寻求在本国运动训练理论中与原词对等或接近的专业术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避免误导读者,引起意思上的误差或解释上的争议。现在,大量新鲜生僻的名词充斥到体能训练领域,对现有体能训练理论体系乃至运动训练理论造成认知混乱。一个直接的原因是翻译者在关键概念转译时出现错误或灵感一现地自创名词。如超等长收缩力量训练被美国学者迈克尔·耶西斯称为Plyometrics,2005年被翻译成为“增强性力量训练”,实际上这种“超等长练习”方法早在20世纪就被用于我国的训练实践。现在,又有人把这种方法翻译成“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其中,肌肉的离心收缩过程按字面意思译成了“反向收缩”,向心收缩变成“正向收缩”等,不仅造成受众理解上的错误,还有意无意地立起了创新大旗。

对于核心力量训练,田麦久表示“核心”翻译得不够恰当。按照中国人的理解:“Core”翻译成中文“核心”,意味着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所以,核心力量训练在我国就变成了最主要的力量训练。他认为,汉语词义学中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解与“Core training”的本意是有区别的[29]。其实在训练手段分类体系中(按照人体部位分类,将力量训练手段可以分为上肢、下肢、躯干),“核心力量训练”是躯干部位的力量训练,只是“Core training”更强调深层稳定性肌肉的发展。在我国,躯干部位的力量训练一向颇受重视,比如传统武术对躯干部位的认识——“丹田”“三节”“中盘”“腰胯”等,以及对躯干部位力量的重视,如“腰马合一,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再如“高强度间歇训练”。早在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中就详细介绍了间歇训练法(表 5),其中包括高强性间歇训练。而现在被一些健身机构加入了一些新的手段,就变成了所谓的创新训练方法“HIIT”或“Tabata”。

另外,一些文献在表达竞技体能相关概念时,术语不论大小层次并列叙述,违反了基本逻辑。比如,把“爆发力”和“力量”平行叙述,下肢稳定性、平衡能力和变向能力原是身体素质下位概念“协调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在却有将其与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并称的趋势。概念大小层次不分,逻辑上会造成混乱。

表5 间歇训练法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3.2 功能性训练优势被夸大

我国近20年来引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包括一些欧美康复和健身领域的训练理论和相应器材,本意是加强科医保障体系。比如各类“功能性训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健身房、儿童体育培训机构、各级运动队甚至是奥运项目国家队。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功能性训练的争议也随之不断。 其实“功能性训练”中对“功能性”的不同定义造成对其不同外延的理解和使用。《功能性训练手册》的前言里明确指出“功能性训练不是通过模仿特定运动模式复制专项运动的专项训练,也不是在非稳定状态下模仿不可预测的真实情境的训练,它只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以客户、运动者或病人为中心的训练方式”。也就是说,功能性训练不是专项体能训练。前文也提到,功能性训练来源于理疗和康复领域,最初目的是使缺乏完整功能能力的病人恢复广义上的功能性。基于康复的功能性训练理论与手段如果针对的是普通大众(健身),表达的则仅仅是提高特定动作质量的功能性。所以,功能性训练应属于前文中广义体能中的“康复体能”。而现在,功能性训练正从康复中心和健身房逐渐向竞技体育渗透。

与传统的体能训练相比,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优势在于:强调动作的整体性和动量链式传递,强调核心区的稳定作用,强调本体感觉与神经控制能力,强调多轴运动等。但在竞技运动的专项训练中,这些优势非常有限,很大可能是由于这些优势是研究者把功能性训练和传统健身房训练相比较得到的,而不是与竞技体育专项体能训练相比较。

专项体能由与专项运动密切相关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身体素质构成,每项运动都有其对应的神经、肌肉、骨骼及供能方式等系统各自的特异性及专门性需求。资料显示,功能性训练相比非功能性训练具有许多优点,但与现存的专项体能训练特点相比,功能性训练所提出的动作整合、链式运动、多维运动及本体感受性调节方式等优势,正是大多数竞技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常用练习方法和手段。经典运动训练理论评价运动员的技能好坏依靠的是“实效性”和“经济性”,其中包含专项体能训练中动作动量传递的效率问题,即动力链的质量问题。从表6可看出,我国教练员谙熟的专项体能训练具有功能性的特点,而且这个“功能”是针对专项“竞技状态”获得的,而不单单是“运动表现”的提高。

表6 功能性体能训练、非功能性体能训练及专项体能的区别

“功能性训练”更关注基本动作模式对竞技运动的价值和功能,注意防伤防病,这都是经典运动训练理论所欠缺的。如果训练手段选用过多过杂,短时间内让运动员做太多不同的练习,只会适得其反。图多·博姆帕称这种训练方式为“大杂烩”式体能训练,称这样的教练员为“蜜蜂型”体能教练。他认为这种体能训练不能形成专项适应,专项体能训练应选取单一手段不断重复才能产生专项化适应,超量恢复才会出现,运动成绩才会提高。越是接近比赛,这种体能训练越要专门化和简单化。

4 小 结

“体能”的概念是我国独有的,最早来源于竞技体育的“身体素质”,2005年前后逐渐用“体能”来代替“身体素质”,但主要针对竞技运动员。2010年后,“体能”一词逐渐被泛用,外延不断扩大,对“体能”概念的理解越来越容易造成误读。

承认“体能”一词内涵的泛化和外延的扩大,以及对“竞技体能”原有概念的凝练,对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可强化竞技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确保竞技体能内涵与外延高度契合;便于教练员实践操作和训练;防止“竞技体能”和“健身体(适)能”与“康复体能”混为一谈。

引进、学习国外有效的康复、健身体能训练理念、方法、手段必要且有益,但不能将康复、健身领域的这些术语、观点生搬硬套地引入竞技运动训练理论,并以之为颠覆经典训练理论的创新学说。

功能性训练不是专项体能训练,但功能性训练中许多理念确实是以往竞技体能训练中未关注的,应加强对功能性训练先进理念的理解和认识,选择和设计与专项结合紧密的功能性训练方法和手段。

猜你喜欢

体能功能性竞技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电竞种植记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通过体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花与竞技少女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同台竞技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