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冲浪队青运会备战分期训练实践
2021-03-29许志娟董建国
许志娟, 王 煦, 董建国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冲浪(桨板)项目比赛由400 m桨板绕标比赛和200 m趴板划水比赛组成,最终成绩分别以30%和70%的权重计入总分后得出。冲浪(桨板)项目具有游泳、滑板、体操等项目的多元技术组合特点[1]。其中:划桨技术类似于划艇的技术动作;绕标技术类似于激流回旋的绕标技术;趴板划水技术类似于自由泳动作[2]。400 m划桨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娴熟的划桨和绕标技术,而且要求运动员具有强大的上肢爆发力、动态的身体平衡力、较强的有氧耐力;200 m划水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合理的划水技术,还要求运动员拥有良好的专项肌肉耐力和有氧无氧混合能力。
湖北冲浪队入选第2届青运会决赛的选手共12名,其中,来自游泳项目的有7人,来自皮艇、划艇和拳击项目的各1人。实践证明:游泳选手对200 m趴板划水具有独特的技术迁移优势;皮艇和划艇选手对400 m划桨有特殊的技术迁移优势;这些优势节省了划水和划桨项目的技术训练时间和素质迁移时间。面对决赛,转项仅半年的运动员能否获取优异成绩不仅考验训练质量,而且检验转项选手的潜能。
1 备战过程设计
1.1 备战阶段计划
湖北冲浪队获得决赛资格到参加决赛的时间仅为40天,即2019年5月14日—6月22日。队伍备战决赛的形势是“参赛人员少、训练场地小、备赛时间短、比赛目标多、训练任务重”,对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和训练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教练组认为:备战过程训练计划是科学实施训练的理论先导;训练过程是科学落实计划的实践活动;科学监控是检验训练计划与实施质量的关键环节。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备战训练的主体结构。为此,优化了训练计划(图1)。
1.2 备战阶段指导思想
训练计划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实施蓝图,是科学训练指导思想的执行文本,是科学控制训练进程的主要依据[3-4]。训练计划通常反映教练员对训练的指导思想,对项目特征的基本认识,对制胜规律的基本把握[5]。湖北冲浪队的指导思想是:强固趴板划水功率,强调桨板划桨速率,强化能力融合训练,强求每堂课训练质量,强制定期训练监控。备战阶段训练过程力争做到:素质训练技术化、技术训练规范化、战术训练实战化、训练监控指标化。备战阶段训练指导思想的确定为训练内容的选择、训练手段的遴选、训练指标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1.3 备战阶段划分与重点
依据指导思想和备战时间,将备战阶段进行划分(图2)。备战阶段共40天,分为2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由3个小周期组成。其中:提高、强化小周期由2个循环链组成,每个循环链由5次训练课和1次调整课组成;调整小周期由3个循环链组成,每个训练链由3次训练课和1次调整课组成,便于机体尽快恢复。
备战第1阶段重点内容是专项技术训练、专项素质训练、能力融合训练。技术训练的重点是划水技术功率、划桨技术速率、绕标技术,素质训练的重点是速度节律、持久爆发力、全身协调控制,融合训练的重点是技术的速率、协调和功率及过程实战。其中:提高周的要点是掌握素质训练的动作要领,规范技术训练的动作质量,解决融合训练的动作难点;强化周的要点是提高强度和负荷总量,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培养机体的运动感知能力,熟练掌握划桨绕标技术;调整周的要点是积极恢复机体能力,为第2阶段训练奠定扎实的技术和素质基础。
备战第2阶段的重点内容是极限负荷训练、实战技能训练和能力融合训练。极限负荷训练的重点是强化专项耐力素质训练和疲劳状态技术训练,实战技能训练的重点是强化起航、途中、冲刺、绕标阶段的技术训练。第1个强化周的要点是强化技战术的有效结合和提高技战术运用的成功率;第2个强化周的要点是强化运动员生理极限和疲劳状况下的技术稳定水平。调整周的要点是:通过此周的训练,机体为参加即将到来的决赛获得理想的“超量恢复”。与第1阶段相比,第2阶段训练内容设计更为重要,训练效果直接影响比赛结果。
图1 湖北冲浪队备战第2届青运会训练计划
图2 备战阶段分期训练过程设计
1.4 备战阶段方法安排
备战决赛阶段的训练方法安排主要依据该阶段训练的指导思想、阶段划分的内容重点、不同内容训练的负荷特征和各阶段的训练目的。
备战训练第1阶段主要采用重复训练法。采取此法的目的是尽快熟练技术。总体上看,该阶段负荷强度高但总量较低,呈现递增的特征。进入强化周后适度兼用持续训练法,目的是通过提高负荷总量增强机体抵御疲劳的能力。调整周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均呈下降趋势。
备战训练第2阶段主要采用间歇、循环、模拟和实战训练法。其中:第1个强化周主要采用间歇和循环训练法提高机体的心肺和肌肉功能;第2个强化周主要采用模拟和实战训练法,融合发展竞技能力,增强运动员实战环境下的比赛体验和竞技状态。
2 备战过程实施
2.1 训练单元热身准备
单元训练是备战训练过程实施的具体体现。换言之,运动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的实操体现出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训练课的具体实操。其中,强化单元训练热身活动是科学实施的主要内容。为此,设计了多种适合运动项目特征的热身拉伸动作、仿生动作、水阻动作等练习内容。这些热身活动具有趣味性、专项性、逐强性、预防性等特点,不仅提高了准备活动的效益,同时预防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湖北冲浪队青运会备战训练中无一人出现运动损伤。
2.2 竞技能力融合训练
备战过程必须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条件遵循训练规律,按照备战进度合理安排素质、技术、战术等显性要素训练内容,同时科学地加入机能、心理、智力等隐性要素的训练内容[6]。另外,注意将负荷训练与恢复训练有机结合。换言之,素质训练中注意技术要素的训练,技术训练中注意战术意识的灌输,战术训练中注意素质发展的效果,努力使素质训练技术化、技术训练战术化、战术训练素质化、训练过程实战化。训练课不仅包含各竞技能力训练,也包括机能方面的恢复训练。
2.3 专项技术创新训练
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形成创新技术手段,是任何项目迅速提高运动水平的必由之路,冲浪运动也不例外。青运会冲浪(划板)项目中的400 m桨板绕标是个子类项目。 显然,“绕标”既是比赛设置的障碍,也是左右比赛成绩的关键要素。我们经过试验,创造了一种类似汽车急速转向的飘移技术,即400 m桨板绕标的“漂移技术”。这项技术的创新和掌握使不占优势的湖北冲浪队在比赛中总能后来居上。桨板绕标“漂移技术”的创新再次证明,竞技运动的技术创新是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路径。技术创新的基础是对专项特征和制胜规律的掌握。
2.4 练习手段革新
青运会冲浪(划板)项目中的200 m趴板划水是另一个子类项目。该项目的比赛特征是运动员趴在桨板上,用双手交替划水,优先划到200 m终点为优胜者。显然,这是一项动力源自双手划水功率的水面竞速项目。为此,教练组创造了“手蹼训练手段”,又称为助力训练手段,让运动员戴上手蹼训练,以获得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水感。实践证明:此训练手段不仅有助于突破原有速度障碍,更重要的是能将素质与技术训练进行融合。可见,手段创新是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方式。
2.5 执教手段创新
青少年的一个特点是感知水平的发展强于理性认知水平,但科学训练必须唤醒和发挥运动员的理性认知能力[7]。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青少年科学训练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理性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教练组除每周1次理论课外,还将各种技术动作编成口诀,让运动员记忆并复述含义。例如:将冲浪(划板)项目中400 m桨板绕标的“漂移技术”编成“快冲标、急刹车、巧绕标、突加速”口诀。这种方式对于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意义重大。可见,执教手段的理论创新是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途径。
2.6 恢复手段有效运用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会面临组队晚、备赛时间短、参赛项目多、任务压力大的局面,加之外训条件差、训练器材少和队内无队医等,教练组除采取上文提到的热身措施外,还将恢复训练纳入训练内容,将恢复手段纳入训练过程。即:每次训练课的结束部分进行肌肉按摩,为了取得理想的恢复效果,聘请队外理疗师、按摩师传授按摩技术;每次训练课的结束部分队员通过相互按摩和放松,使机体及时获得恢复。可见,恢复手段的有效应用是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举措。
3 备战过程监控
青运会参赛对象是15~18岁的青少年运动员,科学训练不仅影响后备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影响竞技人才的培养。科学训练过程是由训练设计、训练实施与训练监控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因此,科学监控备战训练意义重大。本文的训练监控指标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人体运动监控指标;另一类是运动人体监控指标。前者主要由训练学等指标组成,后者主要由生理生化等指标组成。采用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人体专项运动显性要素的训练效果及其变化规律;采用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运动的人体内部隐性要素的训练效果及其变化实质。
3.1 人体运动监控指标
统计本届青运会金牌选手的监控数据可知,该运动员200 m划水效果相对系数随训练呈上升趋势。该选手在第2阶段第1个强化周,划水效果相对系数值达到第1个峰值,说明其竞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了防止该选手过早出现竞技状态,教练组及时调整负荷,让其划水效果相对系数值有所下降,以便恢复机能。随后根据监控指标,让其在赛前逐渐恢复至峰值水平,为最终夺冠奠定基础。
3.2 运动人体监控指标
青运会备战阶段采用的运动人体监控指标是心率、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4项。其中,心率(晨脉)测试是每天训练的必备工作。实践证明,心率(晨脉)是一项简单有效的监控手段。第1阶段训练采用心率(晨脉)指标了解运动员身体状况,采用牵拉、按摩和加强营养等措施调整运动员的身体状态。第2阶段训练主要加入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3个指标监控运动员的身体反应和恢复情况,为调整训练方案、确定负荷提供依据。
第2阶段第2个强化周(6月17日)测试血尿素指标发现,运动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疲劳。部分运动员血尿素水平超过8 mmol/L,高于临界水平(7 mmol/L),说明该训练周负荷较大。随即采用牵拉训练恢复、营养恢复、物理恢复、医疗恢复等手段,对运动员的身体进行调整。6月19日进行第2次测试,运动员的血尿素水平均下降至合理区间。这说明调整周后采用的训练手段基本合理,恢复手段颇有成效。实践证明,赛前3周定期进行运动人体(生理生化)检测,对调整运动员的赛前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4 小 结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会决赛的训练实践表明: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转项选材优势,是挖掘新兴项目人才的资源基础;积极强化青少年训练设计、实施、监控“三位一体”的训练机制,是青少年科学训练的运行基础;深刻认识奥运新兴项目的专项特征和制胜规律,是技术创新、手段创新、教法创新的思想基础;科学设计重大比赛前的训练分期内容,是科学指导训练实践、监控训练过程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