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教学中转化策略的应用
2021-03-29葛辉
葛辉
【摘 要】本文论述中职数学教学中对“转化”的应用,提出由高难到简易,建立“转化”意识;由未知到已知,提高“转化”效率;由碎片到系统,促进“转化”完成;由抽象到直观,带动“转化”内化;由理论到实践,形成“转化”思维等教学建议,以期形成丰富的学习成长点。
【关键词】中职数学 转化思想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2-0128-02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佳,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评估,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出必要应对,以有效扭转被动教学局面。如何将教学内容由难变易、由抽象变直观,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自觉建立“转化”意识,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处理,还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训练等环节进行科学设定,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契机。
一、由高难到简易,建立“转化”意识
中职数学内容难度系数相对较大,教师在具体整合处理时,需要借助一些巧妙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删除。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需要做好调研工作。首先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对一些内容进行“转化”处理。如将二元方程变为一元方程、将高次方程变为低次方程、将分式方程变为整式方程、将无理方程变为有理方程等。其次是展开学情调查。学生的学力基础处于不同层次,教师对此要进行详细调查,以便做出针对性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学习内容。
如教学《集合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集合这一新概念,大多难以完全理解,如果教师结合一些生活实例进行对应解读,就会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如关于子集的定义:如果班级是一个集合,班级的每一名成员就是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班级中的一个值日小组就是班级集合的子集。如真子集的定义:值日小组成员组成的集合是班级集合的子集,因为班级集合中还有其他小组成员,这个值日小组成员组成的子集就是班级集合的真子集。为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教师推出一些讨论问题:能不能将子集说成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学生对集合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自然会做出更为理性的思考,展开互动交流。
教师在解读集合定义时,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进行比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直观化展示,这是典型的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起来没有太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内容和问题,如何做出“转化”设计,体现出教师的设计智慧。学生的学力基础比较差,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认识,展开多种形式的“转化”设计,为学生顺利开展学习铺平道路。
二、由未知到已知,提高“转化”效率
数学学习带有系统性,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展开新知学习,做好新旧对接,这样可以顺利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有诸多联系,教师不妨做出对应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对接性观察和思考,借助生活认知学习数学内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难度,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科认知也更为立体和鲜活。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借助预习环节,以任务形式进行调度,让学生基于任务开始先期学习,搜集相关信息,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也有积极作用。
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做好教学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基础有清晰的认知,确保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如在教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进行引导:“我们都知道,一个等式,其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如果换成不等式呢?在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整式,这个不等式还成立吗?不妨列出一些不等式,先进行观察和猜想,然后再进行具体操作和实践验证。”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展开具体操作,学习进展顺利。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观察,及时给予指导。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大多得到同一结果,进而对不等式的性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在课堂导学阶段借助学生已学知识进行引导,推导出未知概念,给学生提供学习启示。学生结合实例进行猜想并验证,对不等式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转化”设计,将数学难度降低,给学生顺利学习数学创造更多条件。中职学生的数学学力基础参差不齐,教师需要进行分析,及时做出“转化”处理,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由碎片到系统,促进“转化”完成
学生的学科认知呈现碎片化,这是普遍现象。教师在具体梳理和组织时,要正视学生的认知现状,针对性地做出设计,对学生的数学认知信息进行分析,开展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借助活动展开信息整合,将碎片化的认知进行集约化整合。数学公式、法则、术语、实验、推理、现象、规律、定义等,都是以不同信息形式存在,学生对这些零碎的知识一般不会主动进行系统性处理,教师要组织开展具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整合和归纳总结,将知识信息进行归类,这样势必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学力基础展开调研,能够有更多发现,为教学设计提供信息支持。如在教学《函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进行学情调查,通过小测试的形式让学生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检测。学生对这些题目是比较熟悉的,自然能够给出自己的解读。教师对学生的学力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推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几何意義;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函数的最值。在设计教学程序时,教师先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重点介绍,利用直角坐标系作为辅助手段,展示函数的图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进入学习核心。
教师先进行学情调查,为教程设计提供参数,将学生碎片化的函数认知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归纳,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的学科知识碎片化,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的把握,借助何种手段进行整合,需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设计,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由抽象到直观,带动“转化”内化
“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是数学家华罗庚的经典语录。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如何将其进行直观化处理,这是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关注的。数形结合是比较典型的由抽象到直观的处理方式,在教學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妨利用媒体、图画、实物等辅助手段,将数学现象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以可视化的形式展开数学学习,这样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内化。
学生学习抽象性数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进行简化处理,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进行解读,其“转化”效果会更为突出。如在教学《指数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没有先对指数函数的定义进行解读,而是先列出一些生活案例。例如:其一,有一根绳子,其长度为1米,如果第一次剪掉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的绳子的一半,以此类推,剪了n次后,还余下y米,写出函数关系式;其二,细胞分裂速度很快,由1个分裂成2个,再由2个分裂成4个……一个细胞经过n次分裂,得到m个细胞,构成了函数关系,写出函数关系式。学生对这样的函数比较熟悉,自然能够写出关系式,教师围绕这两个函数关系式展开引导,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学生刚接触新概念时,需要一个认知消化的过程。教师对函数关系式进行具体介绍,让学生自然理解数学概念。
教师借助生活案例推出函数关系式,将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直观处理,进而启发学生学习数学新知。中职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短板,教师要针对性地做出部署,成功对接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丰富的启动力量。当学生进入数学概念探究环节后,其学习会更为顺利。当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后,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五、由理论到实践,形成“转化”思维
由理论到实践,这是较为常见的方法应用。如数学实验、数学操作、数学应用等,都属于实践范畴。学生进入实践的前提是掌握一定的学科理论,这样才能确保实践活动程序的顺利打开。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先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然后推出一些合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完成思维的“转化”。“实践出真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展开设计,为学生准备更多合适的实践机会,其助学效果会更加理想。
教师对数学概念理论进行解读时,要做好生活对接,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直接,使其学科思维顺利启动,其调度作用更为明显。如在教学《弧度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回顾:“我们对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都比较熟悉,而面对角的度量,是不是也可以形成一种单位制呢?”学生最为熟悉的角的单位是“度”,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引导:“我们知道角的大小可以用‘度’来衡量,而角对应的弧该如何度量呢?1度的角等于周角的[1360],这样就获得了另一种单位制——弧度制。我们可以将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作1弧度的角。”学生开始阅读相关内容,利用图示进行对比分析,逐渐掌握相关理论。教师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弧度制和角度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不妨利用画图的方式进行区别分析和解读。”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案例展开相关操作,课堂学习进入实践验证阶段。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旧知展开新知推演,让学生进行比较性学习,给学生提供清晰的路线规划,使其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建立数学认知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简单,学生接受起来没有太大问题,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得比较到位,能够给出较为合适的设计和引导。学生对角度制比较熟悉,从这个角度展开延伸设计,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自然跟进,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并在实际操作中完成内化。
总之,数学学科带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而中职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如果不能进行一些“转化”,学生则难以进入学科学习环节。因此,教师要优化设计教学流程,从高难到简易、从未知到已知、从碎片到系统、从抽象到直观、从理论到实践等不同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学习机会,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科学习难度系数,形成丰富的学习成长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项守菊.认知负荷视角下中职数学“问题链”的设计[J].现代职业教育,2021(37).
[2]季建民.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职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1(27).
[3]田子花.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提升[J].中学教学参考,2021(24).
【作者简介】葛 辉(1979— ),女,安徽宿州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现就职于安徽省宿州市宿州应用技术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