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三段四有”教学策略

2021-03-29潘晓东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

【摘 要】本文基于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混编班级的实际学情,通过对语文课程进行课程思政重构,提出课前导学融思政,增强学生学习意愿;课中教学融思政,开阔学生文化视野;课后强化融思政,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践行民族交融,构建有爱课堂;融合智慧资源,构建有用課堂;融合职业素养,构建有效课堂;融合优秀文化,建构有心课堂等做法,让混编班级中不同民族的学生产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共情,促进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程思政 三段四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2-0019-03

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会接收来自龙州、凤山、巴马、田阳、全州、兴安、融水等革命老区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为了让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革命老区输送更多的技能复合型人才,学校把这部分来自革命老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混编进不同专业的班级中,统称为“少数民族混编班”。在近几年的培养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混编班级的学生存在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学生的整体情况表现为“四强四弱”(如图1所示),即主动学习的意愿弱,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弱,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接受意愿强,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容性相对较弱;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对语文阅读存在惰性,很不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为此,本文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少数民族混编班语文教学为例,建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三段四有”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民族自信,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

一、运用“三段式”强化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

为了促进我校民族混编班班级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提升语文学习效果,针对这些班级学生“四强四弱”的学情,笔者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依托现代化信息手段,结合少数民族混编班的特色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优化教学策略,将聚焦课堂的教学优化为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强化教学,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与育人效果。

(一)课前导学融思政,增强学生学习意愿

语文包罗万象,中职阶段的语文课程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都符合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应通过语文这门课程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中华文明的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针对学生学习意愿弱、集体活动积极性强的学情,笔者从课前导学阶段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保持集体活动积极性强的特点。在课前导学阶段,笔者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让学生集体参与其中。在教学《雨巷》时,笔者在课前导学阶段将影视剧中相似片段剪辑成微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前提前预习。在正式教学开始时,教师带着一把油纸伞进入教室,此时播放背景音乐,由一名学生开始朗读诗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忧愁……”学生沉浸在《雨巷》的意境之中,在领读结束后,笔者带领学生全体朗诵诗歌,再一次体会诗人的心境。青春期的学生处于多愁善感的阶段,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比较细腻、婉转,但笔者认为,作为青年学生,不应该沉迷于这种缥缈的感情中,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要成为国之栋梁。当一个人优秀时会吸引优秀的同侪,因此学生要保持好学心,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不因外界话语而徘徊,克服内心恐惧,让自己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营造“沉浸式”的教学环境,在导学阶段就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意愿。

(二)课中教学融思政,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对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很有信心,但是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则缺乏包容。语文学科是一个包容的学科,各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在其中体现,我们要培养的也是拥有广阔胸怀的人才,既要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要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人,要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绽放中华民族的优秀光芒。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赏析美术书法《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会徽说明》时,教师可以结合2022年中国冬奥会的会徽一起赏析。2008年奥运会以及即将在2022年举办的冬奥会城市——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北京”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中国的汉字、书法、美术、篆刻、印章等无一不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也同样如此,冬奥会会徽名“冬梦”有书法的飘逸与俊美,也有运动的潇洒与魅力,同样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元素的巧妙结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团结交融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对其他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包容,甚至可以学着理解、学习。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少数民族混编班学生本身具有一个优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对其他人来说都是比较新鲜、有趣的事情,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不同民族的学生表述自己民族的文化,让其他同学去理解、学习,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课后强化融思政,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课后拓展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加强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语文学习的功夫不仅在课内,更在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几乎都是在课后训练、开发出来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中学生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能力之一,而创新能力是学生在职业领域、成为大国工匠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大多数时候,学生需要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才能不断积累知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在知识运用中要有创新思维,要灵活运用。比如演讲、辩论、应聘这三个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将方法与技巧传授给了学生,但是学生要想提升自己在这三方面的素养,就需要在课后多加练习。演讲需要的发音吐字技巧、辩论需要的丰富知识、应聘需要的心理素养与个人修养等,都需要学生在课后勤学苦练,下真功夫才能有真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课后的学习与训练是与自己战斗,要克服自己的拖延、懒散,还要拒绝游戏、恋爱的诱惑,投身其中才能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也才能让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让创新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理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构建“四有课堂”实现双向立德树人

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不仅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过程中将民族文化交融纳入其中,也要建立语文“四有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民族文化、民族自信融入教學中,让课程思政的营养之花在少数民族混编班绽放。

(一)践行民族交融,构建有爱课堂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境内还拥有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等十几个民族。我校每年都会接收来自革命老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了让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交融、互相学习,我校在少数民族混编班教学中,让各民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开阔眼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语文课堂中,笔者经常互相交换学生的位置,尽量让每名学生都能与其他民族的学生坐在一起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民族混合学习小组,践行民族融合。教学中涉及的节日,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民族的节日风俗,促进互相了解,同时也为他们准备好节日祝福与关怀,关心每名学生,构建有爱课堂。

(二)融合智慧资源,构建有用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所能运用到的技术与资源愈加丰富,而且越来越智能。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经典案例引用、交互式大屏展示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手段,利用富媒体教学资源(包括特色教材、学习课件、教学视频、动画微课等)进行辅助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加持下,师生能够借助技术与设备进行互动,学生能够随时学习、智能学习,教师能够智慧教学。例如在教学《清明上河图》时,教师可以借助VR技术让学生沉浸其中,充分感受宋朝的人间烟火。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类似的内容在制成微课后用二维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扫码学习;而学生可以发送弹幕、评论,也可以在直播中与教师互动交流,如此就突破了时空限制,融合智慧资源,构建有用课堂,让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教育更多的可能性,让课堂更有用。

(三)融合职业素养,构建有效课堂

来自革命老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成之后大部分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成为专业人才、成为大国工匠的必备素质。在所学的专业领域内,学生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专业技能,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为家乡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如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学生要学习、掌握中餐的烹调技术、面点技术,既要要懂民俗与饮食,又要掌握膳食营养知识;西餐烹饪要掌握西餐的烹调技术、面点技术,同时对中西餐烹调技术的学习也是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一种途径。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专业知识内容,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做好铺垫,让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

(四)融合优秀文化,建构有心课堂

我国的历史久远,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灿烂的优秀文化。各民族在人类历史的变迁中不断繁衍生息,其中可歌可泣的励志故事数不胜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故事,分析其文化内涵,适当融入一些少数民族民间的文化故事,把优秀的故事当作教学案例在语文课堂上使用。运用微课、动画、VR、AR技术等将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故事或案例在课堂上呈现,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和思政教育的案例,也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同时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结合语文教材相应的内容,教师通过对广西境内的龙州起义、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文化的宣传,引导学生在困难和灾难面前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促进学生情感品质和意志品质及个性品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构建起有心课堂,培养新时代的“四有”青年。

总之,中职学生正处于品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育人任重道远。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育人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对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意义重大。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适合多民族混编班级实际学情的语文课程思政,通过语文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育人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奕鹏.中职英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策略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1(8).

[2]包兵兵.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把握要点与建设方向[J].教育科学论坛,2021(21).

[3]何依恒.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三个层次”与“四对关系”[J].教育科学论坛,2021(21).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9〕63号)和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为例”(编号:GXZZJG2021A061)研究结果。

【作者简介】潘晓东(1964— ),男,广西上林人,高级讲师,现就职于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内涵管理建设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责编 卓 怡)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