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研究
2021-03-29韩君刘雅楠
韩君 刘雅楠
摘要:利用2002~2017年的投入产出表,分别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总产出、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先进制造业,但先进制造业还是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中科研与技术服务业和信息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产出贡献率还是偏低。先进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水平明显高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具有“影响力高,感应度低”的特点,中低技术制造业具有“影响力低,感应度高”的特点。二者的产业关联还停留在低端技术产业关联阶段。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
中图分类号:F719;F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3-0027-11
引言
201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019年11月,国家1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指明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先进制造业,指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指在各方面不断开发先进技术成果,并将这些技术成果应用于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具有高文化品味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 1 ]在先进制造业不断转型发展的同时,现代服务业也顺应时代潮流飞速发展,二者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龙头产业,在中国工业转型和现代化的关键时刻,二者的融合是实现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二者的产业关联关系方面,已有学者做了大量研究。部分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关联关系。朱宗尧等[ 2 ]通过关联效应分析方法发现上海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之间的联系更加趋于紧密。吴慧勤[ 3 ]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联度,表明两产业关联程度不断加深。唐晓华等[ 4 ]分析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认为二者间总体耦合协调度呈现出连年增长的稳步发展趋势。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二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性不强。吉亚辉等[ 5 ]详细分析了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及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及融合的态势,认为生产者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企业之间发展融合薄弱。郑蔚等[ 6 ]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以沪、津、闵、粤4省市为例,探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融效应,指出目前两者之间仍依靠先进制造业的单向带动,两大产业的双向互补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作用。金春[ 7 ]运用基于价值型的投入产出模型对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进行了测度,提出现代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薄弱,现代服务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充分,二者的互动不足等问题。洪群联[ 8 ]分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认为二者的產业关联程度不断加深,但关联的程度不够深,范围不够广。
以上研究成果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但缺少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者的关联分析,且缺乏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长时间的动态研究,为此本文基于2002~2017年投入产出表,对我二者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动态研究。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2002、2005、2007、2010、2012、2015和201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流量表来进行分析,从2012年起表中的产品部门分类有所变更,这几年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分类不太一致,所以我们进行处理以保证数据的连贯性和可比性。表1为产业部门处理及分类[ 9 ]。
1.2 研究方法
1.2.1 产业关联分析
1.2.1.1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通常记为aij(i,j = 1,2,…,n),指每生产单位j部门产出对i部门产出的直接消耗,计算公式
式中,分子是投入产出表中第Ⅰ象限的数据,是j产品对i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分母是j产品的总投入。用大写字母A代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1.2.1.2 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通常记为,指每生产单位j部门产出对i部门产出的完全消耗,是对直接消耗和多种间接消耗的加总,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可有矩阵A得出
1.2.2 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1.2.2.1 影响力系数
Ij表示当j部门生产一最终产品时,其他部门的生产需求受到影响的程度。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b是里昂惕夫逆矩阵的j列和,b是对该矩阵列和求均值。
Ij >1,即j部门生产最终产品时,其他部门的生产需求受到影响的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平均水平。Ij越大,其他部门受该部门的影响作用越大;反之同理。
1.2.2.2 感应度系数
Fi表示其他经济部门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i部门产生的需求压力水平,计算方法为
式中b是里昂惕夫逆矩阵的i行和,b是对该矩阵行和求均值。
Fi>1,即该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水平高于各部门平均水平,越大,该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反之同理。
2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对我国经济总量的影响作用分析
本文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对我国经济总量的影响作用分析将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整体总产出占比及细分行业占比两方面展开,分别如图1、表3和表4所示。
图1展示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总产出及占比,整体来看,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先进制造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93 454.87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666 605.86亿元,较2002年总产出翻了7.13倍。现代服务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55 083.08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546 521.14亿元,较2002年总产出翻了9.92倍。
从总产值占比来看,两大产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呈反方向变动,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占比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现代服务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占比呈先减后增的趋势。2002年,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先进制造业的比例为29.82%,现代服务业比例为17.57%,此后两者占比逐渐拉大,到2007年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占比达到最大,现代服务业总产值占比达到最小,二者占比差距达到最大,自此二者占比逐渐接近,直到2017年二者之间差距仅为5.32%。这可能是因为伴随着产业分工,制造业中的某些非制造环节分离出来,形成了服务性产业,致使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比重下降,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比重上升。虽然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这并不影响先进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先进制造业在二者发展过程从中仍占主导地位[10]。
由表3可知,从先进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2017年先进制造业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产值为104 557.31亿元,占其总产值的15.69%,化学工业总产值为148 997.76亿元,占比22.35%,二者总产值之和约占先进制造业总产值的四成,说明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中低技术制造业还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产值占比变化来看,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呈明显上升趋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呈波动下降趋势,通信設备计算机制造业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他产业变化不明显。可以看出通信设备计算机和交通运输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在迅速发展。
由表4可知,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2002~2017年十五年间,交运、仓储和邮政总产值占比下降23.24%,信息计算机软件业总产值占比增长3.33%,金融业总产值占比增长30%,房地产总产值占比增长7.25%,租赁和商务服务总产值占比增长39.35%,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总产值占比增长76.50%,教育业总产值占比下降41.14%,卫生与社会工作总产值占比增长1.31%,文化体育和娱乐总产值占比下降21.53%。可以看出,交运、仓储和邮政总产值占比重下滑明显,近年来,由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交运、仓储和邮政发展应势头良好,比重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他行业发展过快引起的[ 11 ]。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金融保险业,在2015年首次超过交运、仓储和邮政成为现代服务业中所占比最大的产业,信息计算机软件业所占比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科研与技术服务业是所有产业中占比增速最快的产业,说明近年来科研与技术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但信息计算机和软件业、科研与技术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产出贡献率还是偏低,2017年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产出贡献率仅为6.2%,科研与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不足会影响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正如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某一产品的价值链不再由某个国家独立完成,而是分散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一样,在一个国家里,各产业部门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各产业间随着产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而关联在一起。全面地考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主要通过测度二者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系数,见表5和表6。
从表5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各部门的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都呈现不同幅度的波动下降趋势,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消耗越来越少,其中现代服务业对石油加工、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等低技术制造业的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是最大的,其次是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消耗,对金属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等中技术制造业的消耗最少;现代服务业对石油加工、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波动变化较大,对其他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波动变化比较平稳。
从表6可以看出,先进制造业各部门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中低技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比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完全消耗比较高,说明高技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间接消耗比较高。从现代服务业内部来看,中低技术先进制造业对劳动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消耗比较高,高技术制造业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消耗比较高,但高中低技术制造业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都逐渐增加[ 12 ]。
先进制造业各部门对现代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都是比较大的,2002~2012年除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外,其他先进制造业对科研和技术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是逐年增加的,但是2012年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这与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存在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现代服务业已经涉及到与先进制造业的许多联系,但对先进制造业各部门的消耗普遍偏低,表明它与先进制造业之间仍需要更大联系。
4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4.1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波及效应
运用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来分析先进制造业中各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影响程度及先进制造业中各部门对其他部门产生的需求压力水平,相关系数见表7和表8。
从表7可以看出,我国先进制造业各部门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外,其他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在1以上,说明其他部门的生产需求受到先进制造业影呴的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均值,支柱作用明显。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位于前列,值得注意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影响力系数最高,且近年来增长明显,2017年达到1.463 5,说明高技术先进制造业有强大的驱动力,应大力支持发展,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比较低,且近年来出现明显下滑,说明中低技术制造的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正在缓慢下降。
从表7可以看出,我国先进制造业各部门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中低技术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在1.2以上,与其他行业相差明显,其他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基本都在1以下,但2002年以来这三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三个产业是物质生产原材料的重要来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但是目前来看这些产业的发展有所放缓。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在先进制造业中比较低,说明高技术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敏感度较低,不过自2012年起高技术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缓慢上升。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在2002年至2010年缓慢波动下降,在2010年后出现连续上升,可能是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制造业外部需求有所减弱,在生存的压力下,促使制造业结构优化,给了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契机。
4.2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
运用感应度与影响力系数来分析其他部门受到现代服务业各部门的影响程度及现代服务业中各部门对其他部门产生的需求压力水平。
从表8可以看出,各部门中只租赁和商务服务的影响力系数都比1大,其他的影响力系数几乎都小于1,可看出现代服务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水平普遍比较大,支柱作用不明显。我国现代服务业各部门中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和技術服务和卫生与社会工作的影响力排在前列,全部都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可以看出我国现代服务业中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较强;其中,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由2002年的0.863 1增长至2017年的1.036 3,增长幅度最大,说明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交运、仓储和邮政的影响力系数由2002年的0.917 7下降至2017年的0.888 0,一直在0.9周围浮动,该产业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近年来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行业发展长期向好,但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资源整合盈利亟待突破;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其影响力系数位于后三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偏弱。
从表8可以看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各部门中感应度系数排在前三位分别是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交运、仓储和邮政业,在1附近来回波动,这三大产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投入品,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强。感应度系数排在后三位依次是房地产业、教育业和卫生与社会服务业,说明他们受国民经济的拉动较低,但近年来房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不断攀升,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2002年以后信息计算机软件业的感应度系数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但可以看到2012年以后信息计算机软件业的感应度系数出现回升,说明该产业正在崛起。2007年以后科研和技术服务的感应度系数出现大幅度下降,原因可能是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是经济上层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弱。
4.3 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
为了分析二者之间的产业波及情况,首先将先进制造业各部门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从总体中剥离出来,计算现代服务业因先进制造业的需求而受到影响的程度。然后将现代服务业各部门对先进制造业的感应度从总体中剥离出来,计算先进制造业各部门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时,现代服务业产生的需求压力水平[ 13 ],相关系数见表9和表10。
从表9可以看出,先进制造业各部门影响力系数整体来看变化趋势一致,2002~2015年,先进制造业各部门同现代服务业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说明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化不断升级。但从2015年至2017年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这些中低技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出现明显下降,说明中低技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正在减弱。
从表10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各部门的感应度对先进制造业的分解和现代服务业各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感应度变化不大,仍然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交运、仓储和邮政和金融对先进制造业的感应度水平位于前三位,这三个产业的处于基础地位,对先进制造业的制约作用较强;除了信息计算机软件业和科研和技术服务,其他产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小,说明现代服务业细分行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敏感度长期变化缓慢,目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缓解现代服务业“瓶颈”制约,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2~201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两大产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先进制造业,但这并不影响先进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现代服务业始终没有超过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还是占主导地位。高技术制造业具有“影响力高,感应度低”的特点,中低技术制造业具有“影响力低,感应度高”的特点,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低技术制造业对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高技术制造业对经济有良好的拉动作用。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交运仓储和邮政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投入品,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强,科研与技术服务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发展规模扩大。但信息计算机件业、科研与技术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产出贡献率还是偏低。现代服务业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在不断地融入到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中,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但不论从产业关联系数还是产业波及系数来看,先进制造业都要大于现代服务业,但先进制造业对现代服务高端需求动力不足,二者之间的产业关联主要集中在低技术产业上。
为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与为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平衡好二者的关系,要牢牢抓住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实现两条腿走路,既不能偏重制造业而忽略服务业的发展,也不能重视服务业而轻视制造业,让制造业成为服务业的“顶梁柱”,服务业为制造业添砖加瓦。
第二,扩大关联范围,加深关联程度。从范围上看,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关联发展上有所成效,但中小企业还存在欠缺。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从程度上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关联虽有所提升,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配合不够深入,产业关联性不强,应通过提升核心技术,增强专业化等方法加深二者的产业关联程度。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探索针对性发展模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众多,在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产业关联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要针对不同行业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针对高技术行业,要降低对进口的依赖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集中力量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针对中低技术行业,要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多环节数字化,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管理,把单一的“产品”转向“产品+服务”。
参考文献:
[1] 宋培培,罗芳.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关联效应的比较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J].科技与管理,2014,16(1):41-45.
[2] 朱宗尧,李宁,王建会.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2,24(9):43-54.
[3] 吴慧勤.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8):88-90.
[4] 唐晓华,张欣珏,李阳.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8,53(3):79-93.
[5] 吉亚辉,程斌.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与融合——基于甘肃省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7(1):20-24.
[6] 郑蔚,林添福,王知桂.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效应的区域比较与启示——基于沪、津、闽、粤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27-34.
[7] 金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的机理和测度——以河北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8):110-114.
[8] 洪群聯.中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十四五”战略重点[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0):74-81.
[9] 盖建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分析[J].经济问题,2010(3):31-36.
[10] 卢方元,常艳华.中国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3):133-135.
[11] 黄莉芳,杨向阳.中、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比较——来自投入产出表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15(3):99-106.
[12] 张昕.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制造业升级的双向联动机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分析[J].西部论坛,2021,31(5):15-33.
[13] 惠利,丁新新.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融发展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35(11):120-124.
[责任编辑:郑笔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