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式基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2021-03-28梁焕英陈丽华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地活动课程

梁焕英 陈丽华

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主持人:罗峰

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本文所指的基地课程是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在执行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与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为更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系统的课程支持和服务而开设的课程。作为课程的内在要求,基地课程必须形成完善的体系,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形成具体的基地内容及实践活动方法,寻找恰当的逻辑从而建构适合的课程体系。

一、基地课程开发的背景

目前,基地课程普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基地教育的特殊性,许多实践基地开展的活动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开展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二是专业教师匮乏。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实践基地的人员只忙于应付日常的管理工作,许多基地还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没有专业的教师,难以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课程。三是课堂教学方式呆板、不够灵活。没有互动性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比较差。新课程指导下的基地课程建设,更关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基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的关键。

二、基地课程开发的架构

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的基础上,整体架构基地课程,以“目标引领—主题链接—驿站导向—任务驱动”这四个层级建构基地课程,试图通过第一层的顶层目标引领,让基地课程真正落实到位,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第二层的主题链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三大纬度出发,开发基地内容,让实践内容有全面性与综合性;第三层的驿站导向,通过“搜查站”到“策划站”再到“考察站”,最后到“整理站”“分享站”的一系列驿站,让学生经历实践活动的研究过程;第四层的任务驱动,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实践、研究的乐趣。基地课程整体架构的思路图如下页图1所示。

三、基地课程的实施

1.目標引领,打造基地课程的顶层设计

在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基地课程的目标设计更侧重于以实践、活动及考察为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和能力;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并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

这种纵向的深入拓展确保了课程目标的深度,是整个基地课程最重要的顶层设计,具有足够的拓展深度和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实现了基地课程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独立操作的课程建设目标。

2.主题链接,开发基地课程的实施领域

目标的达成是通过实施主题活动,逐步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学生在开展生动活泼、感兴趣的主题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能力,促进了情感与态度的良好形成,发展了个性。在主题链接的过程中,可发挥学校优势,设计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主题,也可以依托社区资源,设计与社区生活相关的主题,还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设计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主题,更可以根据本土环境保护的资源,开展专题性的环保探究主题等,让主题链条更广阔,更深远。

例如我校以“课程目标”为纲领,利用本地文化、环保资源、家长资源等,开发了“七大文化探究基地”和“八大环保实践基地”。在“人与社会”领域,开发了人民公园、容庚故居、东莞可园、莞城东正社区等实践基地;在“人与自然”领域,开发了东莞市市区环保热电公司、松山湖万科零碳中心、东莞市第四水电局、市气象局、市污水处理公司、东莞生态园、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市南城大气监测站等实践基地;在“人与自我”领域,开发了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茶山南社、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对这些本土文化进行研究的实践基地,各个领域各有所长,有机交融、互为补充,使基地课程更加完整。

3.驿站导向,抓住基地课程的实践过程

基地课程的实践,并非是一两次外出活动,它更多的是基于主题活动的一系列的研究,让学生的探究过程经历各个驿站:搜查站—策划站—考察站—整理站—分享站。有了充分的体验后,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提升,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的能力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例如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在“可园之旅”的基地实践活动中,经过了一系列的驿站。学生在综合实践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开题课、方法指导课及方案策划课,在搜查站,通过在网上、书籍、采访等方式收集大量的资料,初步了解可园的历史、岭南建筑特点等人文知识,为考察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策划站中,学生策划考察可园时的注意事项及活动方案;在考察站中,学生带着任务单,开展实践活动;在整理与分享站中,学生整理资料并进行分享,总结反思,有利于下次实践活动的开展。

4.任务驱动,促进基地课程的高效实施

由于外出实践活动,学生受各因素的干扰较大,很容易出现学习纪律涣散的现象,于是,师生共同设计任务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基地实践活动,目标性明确,研究思路清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任务单的设计既要考虑知识性,也要体验实践性,基于考察前的开题、策划、资料收集等活动,学生对主题的研究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为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需要实地进行取样、取证等探究活动。

例如在“松山湖万科零碳中心”的基地实践活动中,设计如下的任务单:

任務1:从外观上看,万科“零碳中心”有什么特点?用图画表示。

任务2:你实地体验到“零碳中心”没装空调仍然觉得凉爽吗?为什么?

任务3:白蚁的巢穴对人类的建筑有哪些启示?

任务4:在热环境厅,请你用了解的方法,实地判断不同气候区的墙体。

任务5:在人工天穹展示区,你看到了什么?

任务6:动手验证,玻璃隔热对比展示厅,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有对零碳中心的结构、原理知识的了解,也有学以致用地对建筑材料的隔热性能好坏进行判断,更有动手的亲身体验感受,设计的内容与多个学科整合,丰富多彩,体现知识应用的综合性。

当然,任务单的形式及内容应尽量活泼有趣,让学生乐于探究,顺利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单的学习方式也是灵活、综合的,有些可以独立完成,有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让考察活动开展得更扎实。

以任务驱动开展的各项考察实践活动,摒弃了过去活动的不足,实践活动的目标性和针对性更强,不仅关注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且在动手实践中,获得了更多的亲身体验,在实践考察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基地课程的借力

1.基地挂牌

为了保证基地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对各个基地单位签订了协议并挂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达成合作共赢的共识,正式成为学校的实践活动基地。基地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场所,有些基地,还配有专门人员负责,开展各种活动、讲座、研究、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基地真正成为学生的实践天地。

2.合作模式

基地课程的实施,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如师资匮乏、社会动力不足、出行安全等制约,让课程目标落实得不到位。因此,很有必要创新借助外力的合作模式,让每次基地考察活动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让每次的培养目标真正地在每个学生身上实现。

总之,基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保障,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我们将继续丰富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化指导策略,并结合地域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更多的基地,为学生综合实践提供更广阔的探究领域和发展空间,焕发基地课程独有的精彩。

猜你喜欢

基地活动课程
“六小”活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的基地我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