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2021-03-28王瑜胡霜霜
王瑜 胡霜霜
【摘要】法律约束并不能避免因审计人员道德缺失而带来的审计失败, 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才是保证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根本。 本研究基于《大学》的基本思想,将其提倡的“三纲领”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相结合、将其强调的“八條目”与审计职业道德培养的方法相结合, 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关键词】审计职业道德;高校;教育体系;《大学》
一、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与文化根基脱节。 道德观念的培养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脱离了文化根基谈道德教育, 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外部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 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 逐渐形成的一套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传统文化是道德的根基, 是孕育道德的母体, 道德则通过文化传承而生生不息。 因此, 谈道德教育问题就需要回归到传统文化中。 事实上, 目前我国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虽然主要源自国际审计准则当中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但只是与国际审计准则相应内容的简单对应, 且仅有简单的阐述, 分析并不深入, 在如何践行上也未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果仅教条式地传授职业道德, 且无法与审计执业的行为相对应, 不仅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内化于心, 更难以达到道德教育和道德警示的效果。
2. 欠缺系统的逻辑体系。 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 需要一套完整的逻辑培养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包含目标、方法、内容和步骤等一系列操作, 是较完整的实际操作指南。 但较少有高校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专门的一门课程或者重要的培养目标纳入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更未形成一套健全的审计职业道德培养体系。 我国高校审计专业的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以财务报表审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强调审计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培养, 仅将审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忽视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遵照国际审计准则中的审计职业道德框架内容进行的理论讲授, 学生主要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 仅仅掌握了一些相关概念的粗浅定义, 并不能真正达到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思想与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1. 《大学》的总体思想。 《大学》是先秦儒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总括, 开篇便提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第一要义在于“明明德”, 成己也。 即要树立光明的德行, 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将“修己”作为根本[1] 。 第二要义是“亲民”, 成物也。 也就是要使天下一般人都具备光明的德行, 突出儒家出世思想中的“安人”情怀。 为人之道, 应该有体然后有用, 即应该首重成己以全其体, 次及成物以大其用, 因而《大学》的道义以先成己而后成物为主要思路; 之后的“止于至善”, 则说明“修己”与 “安人”这两项工作最终要做到最好的地步才能停止。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又被称为“三纲领”, 简短的三句体现出《大学》之道中推己及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价值和最终目标。 对于如何实现《大学》道义, 则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明确告诉世人达到“三纲领”的具体方法, 也向初求学的人提供了精进德行的门径。 《大学》强调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充分体现了儒家以“明明德”为本, 以“亲民”为末, 以“止于至善”为终, 以“八条目”为路径, 以“修己安人”为核心的辩证统一思想[2] 。
2. 《大学》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而职业道德教育离不开文化根基。 受西方文化强调“理性经济人”思想的影响, 一部分市场参与者只图利己, 贪污腐败、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现象层出不穷。 而不断追逐利益和物质财富的文化导向会导致社会混乱、道德沦丧, 财务造假和审计失败现象频繁发生, 因此, 思考职业道德教育更应该回归中华文化的本源。 我国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 儒家思想已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 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被后世奉为楷模的儒商, 如范蠡、子贡、白圭等人均强调商德乃“万利之本”, 反对巧取豪夺、坑蒙拐骗, 由此开创了注重以德经商、以义生利的儒商精神。 而且, 儒商精神之中更包含了修己治人、经邦济世的社会责任感。 “仁, 人心也; 义, 人路也。 ”其最高境界是回归于自身德性的修炼, 上升为一种民族振兴的博大胸襟[3] 。 审计人员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更应该以维护资本市场信息可信度为己任, 继承儒学思想, 恪守职业道德。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和谐运转的“黏合剂”, 有必要以儒学思想丰富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进而提高审计人员道德责任感。 《大学》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典籍, 位列“四书”之首, 讲述了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孙中山先生将《大学》一书称为“中国独有之宝贝”[4] , 程子则以《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 并认为求学的人一定要从这本书开始进行研究, 才不会有差错[5] 。 因此, 以《大学》指导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3. 《大学》与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1)《大学》从人生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出发, 提供了一个道德修养的框架。 《大学》是学习“四书”的首要步骤, 它从人生最终目标出发, 构建出实现人生目标的次第方法, 搭建了步骤和框架逻辑。 即所谓“先学《大学》, 以定其规模”。 如果将树人比作建房, 那《大学》则是房子的蓝图和施工顺序。 要达到明明德于天下, 则需要经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后次序。 而要修好自己的身, 就得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这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参照标准。
(2)《大学》推广光明正义的德行, 与提高审计职业道德的最终目的一致。 《大学》以德为本, 并教化众人, 使得人们的思想道德和品性达到最优良水平。 对于《大学》之道, 曾子认为其第一要务就是回归人的清明本性, 使其不被私欲所蒙蔽。 《大学》第一章提到,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即人无论身份高低、年龄长幼, 均需要修持自身, 且以之为本。 审计人员虽然接受客户委托提供鉴证服务, 但又从客户处获取劳务收入, 因而面临着“义”与“利”的两难。 《大学》主张的诚信思想、德本财末思想, 能够促进审计人员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恪守独立公正的本分, 最终达到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
(3)《大学》强调的“三纲领”“八条目”贯穿于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能够指导审计实践。 《大学》虽是传播思想的哲学, 但经过岁月的沉淀, 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思想教育层次, 升华到了止于至善的经济哲学, 其强調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在审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大学》的“明德至善”对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有极大帮助, 可为审计人员在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时指引前进的方向。 “知止, 修(定、静、安、虑)止, 得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对审计人员提高自我修养提供了具体方法, 丰富了审计人员开展具体审计工作时的思路, 赋予了审计人员应对工作困难的大智慧。
三、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大学》之道, 源于修己安人的旨意[6] 。 “修己”强调道德修养的自律, “安人”强调道济苍生的担当。 “大学”即是从事安顿自己、安定他人的场域, 致力于为社会创建礼乐教化的学校, 其培养出盛德于天下的人才就是“学之大者”。 注重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确保审计人员内在心性光明与外在行为正义, 正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意。 《大学》中明确了“大学之道”的目标在于“三纲领”, 实施的路径和方法在于“八条目”。 因而, 欲通达大学之道, 并落实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 可以根据《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深刻内涵与内在关系确定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1. 《大学》“三纲领”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1)“明明德”。 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在于“明明德”, 而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应以找回人的光明本性作为根本目标。 具体而言, 就是要培养未来审计从业者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要求其流露最原始的善意, 彰显人类最光明的品德, 并在未来审计工作中应做到不偏不倚、实事求是。 审计人员应做到: 树立正确的思想, 从心里重视审计工作, 有端正的审计精神; 恪守审计职业纪律, 做完应执行的审计程序, 对被审计单位负责; 不断提高执业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德性。
(2)“亲民”。 “亲民”在于亲爱于民, “亲亲而仁民”, “亲之即仁之也”, 而“仁者, 爱人”。 “亲民”要求审计人员能够亲近众人、感化众人、推己及人。 具体而言, 需要审计人员端正自身行为、严于律己, 进而感化周围的人。 所谓“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只有做好自己, 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 之后再博施济众, 才能影响到更多的人[7] 。 因而, 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应强调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以自身为表率。 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 也会影响到被审计单位, 促使被审计单位“不能假、不敢假、不想假”, 并以诚信的态度提供财务数据。 审计人员以身作则地对他人亲善, 也会得到对方善意的回应; 对审计团队成员团结, 能保证审计团队融洽地合作; 对被审计单位态度和善, 能促进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 从而进一步地促使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可信。
(3)“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的终点是“至善”, 即“知止, 而后有定。 定, 而后能静。 静, 而后能安。 安, 而后能虑。 虑, 而后能得”[8] 。 在做一件事之前,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才能坚守不移地勇往直前。 意念安定, 则内心妄念会更少, 心也会静下来, 做事的动机也会更纯正, 不会被负面情绪所干扰, 进而让身心处于安详的状态, 这样遇到事情才会从容有度, 思虑也更加周全, 也才能得到所当止的至善。 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应该明确其独立第三方的身份以及为财务报告提供可信性鉴证服务的职责, 坚定自己的目标, 才能够遵守行业准则, 详细审查既定的审计对象, 尽职尽责地开展审计工作。 由于会计账目存在较为纷繁的勾稽关系,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静下心来、不骄不躁, 稳住自己的思绪, 这样才会有清晰的审计思路, 对财务数据有详细而全面的考虑, 也才能够对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 进而顺利完成审计工作。
2. “八条目”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第1号——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中, 对审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明确了一定规范, 包括诚信、独立性、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职业行为共六个方面的原则内容, 这也是对审计职业道德目标的具体细化。 为了确保审计人员具备这样的职业道德, 本文结合《大学》中的“八条目”思考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1)诚信。 诚信是信赖的根本, 也是审计人员声誉的基础。 诚信需要的是秉公处事、以诚待人。 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以后, 就需要遵守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认真甄别财务信息, 如实反映财务问题, 也需要审计人员忠诚于受托人的审计委托, 担负起应有的审计责任, 以履行受托经济责任。 换言之, 行必笃敬, 宜踏实与认真, 以事实取信于人。 言行相符, 则能够建立信用, 进而获得审计各方的信任。 审计人员恪守诚信原则, 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 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就会相信其具有责任感, 被审计单位就会相信其具有良好的执业能力, 审计报告使用者就会相信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可靠的, 其信心也就能够树立起来, 从而有利于审计作用的发挥。
(2)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机制存在的基石, 时刻保持独立性是审计人员的责任与本分。 人的言行必须与其所处的位置相符合,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明其地位, 守其本分, 重礼而轻利也。 审计人员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独立客观的鉴证意见, 为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 更应该恪守本分、尽好责任, 从超然独立的第三方角度发表意见。 而在现实情况中, 总会出现一些影响到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情形, 如亲戚关系或利益往来等, 这需要审计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审慎交际, 谨慎取予。 人与人之间相处, 难免存在精神或物质上的往来, 有时是互通有无, 有时是互表敬意, 有时则是出于私欲的贿赂。 人情世故难以避免, 当审计人员面临这样的困境时, 应该体察清楚。 孟子曰, “可以取, 可以无取, 取伤廉。 可以与, 可以无与, 与伤惠”。 所以, 审计人员应从道义和礼节的角度去判断是否应接受或给予。
(3)客观和公正。 “情”和“欲”会使心失去正向, 不利于审计人员的客观和公正。 唯有理智可以克服情感或情绪, 制止欲念。 修身养性, 明德正念, 能使人清心寡欲, 无欲则刚, 更能抵御外在诱惑和情感的侵扰。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诚意, 意能诚与否, 取决于能否明辨是非、辨善恶。 只有分清是非对错, 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 审计人员一方面接受客户的委托, 进行审计工作, 另一方面又从客户处获取审计费用作为收入, 这导致审计人员的客观公正易受到情感和利益的干扰。 儒家思想崇尚“中庸之道”, 主张做事不走极端。 孔子曾说“不言利”, 但并不是绝对的不言利, 而是如孟子所说的“不言暴利”, 也就是在“义”与“利”之间寻求平衡, 这与西方经济学唯利是图的“经济人”概念完全不同。
(4)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审计工作能否成功, 审计人员能否完成客户的委托, 与其自身的胜任能力以及勤勉尽责的职业怀疑态度密切相关。 审计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 而是希望通過侥幸获得成功, 这本身就构成了欺诈。 审计质量的高低, 取决于被审计单位所提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以及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的成功率。 如果审计人员自身不具备专业能力, 不勤勉尽责地保持职业怀疑, 以及对所有高风险点保持应有的关注, 无异于将希望寄托在被审计单位身上, 相当于变相求人。 所谓“求人不如求己”, 《大学》中也提到“是故君子有诸己, 而后求诸人”, 是以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审计人员只有具备充足的审计知识储备、技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才能提供专业的审计服务, 也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成功。
(5)保密。 君子应该谨言慎行, 言必忠信。 慎言体现出儒家严谨恪守的态度, “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 , 所以言多必失。 审计人员在开展业务过程中, 会接触到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财务、非财务信息, 甚至会涉及一些商业秘密。 审计人员受雇于被审计单位, 应该尊重和保护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和信息, 职业道德的保密原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该对所获知的信息审慎保密。 这不仅要避免无意识的泄密, 也要避免在利益诱惑下的泄密。 受雇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人员应忠于其责任, 不被利益所诱导而将所知信息透露给其他利益主体, 更应克己复礼、严于律己、谨言慎行。
(6)良好职业行为。 要保持良好的职业行为, 需要自省、自反、自责。 自省就是自我定期检查, 以审查过去的言行有无失当,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自省方能自知, 自知方能约束自己, 减少过失。 自反就是事后的检讨, 以免重复犯错。 在自反中, 不断从自身的角度寻找问题和原因, 不会错怪他人、迁怒他人, 从自反中求知, 由自己来审判自己, 也可以免受他人审判而有损尊严。 自责就是在自省自反之后的自我惩处, 严于律己, 以明确自身过失和责任, 督促自己改正过失。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不断反省、检查职业行为中的错误和不当并立即悔改, 是以实际行动体现儒家勤于修身的根本要求。
四、结语
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是目前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短板, 也是决定未来审计人员能否恪守独立性的关键。 然而, 现有的教育体系欠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 还未形成逻辑严密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本文认为, 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文化根基。 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 其《大学》经典不仅阐明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也提出了实现大学之道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因此, 从《大学》的角度讨论当代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将其提倡的“三纲领”“八条目”分别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相结合, 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将有助于审计人才的道德培养, 保证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
[1] 武薇.“修己安人”——大学之道及其现代智慧[ J].教育学报,2012(3):115 ~ 120.
[2] 涂耀威.从《四书》之学到《礼记》之学——清代《大学》诠释的另一种向度[ J].中国哲学史,2009(4):98 ~ 103.
[3] 于述胜.“意义一感通”之学以情意为本——以《礼记·大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80 ~ 89+190 ~ 191.
[4] 陈立夫.四书道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2 ~ 330.
[5] 薛晓阳.价值观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从中国哲学“心”的总体意识论起[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8 ~ 117.
[6]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44 ~ 79.
[7] 周建渝.《周南》之“序”与《大学》之“道”[ J].社会科学研究,1987(4):128 ~ 131.
[8] 杨明.个体道德·家庭伦理·社会理想——《礼记》伦理思想探析[ J].道德与文明,2012(5):60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