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021-03-28周小乐贾阳
周小乐 贾阳
摘 要:新形势下,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在众多因素影响下,构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新格局需要重点把握高校、研究生、教师、课程、网络平台等五个方面内容,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贯穿教育始终,开创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问题;对策
2014年,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意识形态是自觉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着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诉求[1]。在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利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网络信息平台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理解、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2]。通常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没有划分明显的界限,严格上来讲,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核心和主线,高校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应该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工作更集中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张。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不同思想文化交融,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情况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一是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挑战[3]。在信息获取高度便捷的今天,有的大學生缺乏正确的判断,甚至全盘接受了各种社会思潮,这必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挑战,也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例,通过抹黑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模范人物,这种打着“还原历史真相”幌子的所谓“爆料”和“质疑”,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作怪。再以民族主义为例,“精日”分子、“精日”思潮,是对民族感情底线的重大挑战,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和理想的挑战。
二是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形势下,学生易受到“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影响,在“一切向钱看”的功利思想指引下,个别学生将身上肩负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抛之脑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国家用所谓的优质物质生活、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为诱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加强“西化”“分化”,使学生在金钱利益面前失去了判断。如新闻媒体报道过的某高校研究生,将导师研究的涉密科研信息透漏给一些“公司”而为自己谋取私利,殊不知这些打着公司幌子的经营者实际上是一些敌对势力在我国搜集情报,这些行为都是由于学生的思想疏忽、放松警惕、追求金钱利益造成的。
三是传统教育方式面临信息化挑战。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文化”作为大学生“微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平台信息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渗透性强等特征,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利用网络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理念,进而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4]。如一些学生判断能力不强,在网上转发、跟帖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造成不良影响。
四是培养人才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5],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学生思想活跃、涉猎广泛,在扩大视野、增加学识的同时,由于政治敏锐性较弱、甄别判断力不强,也容易受到错误观点和思潮的不良影响。
二、高校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研究生群体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学术创新与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在科研文献搜集、外文文章发表过程中时常会访问国外网站、查阅外文书籍资料等,同时研究生出国访问交流机会多,接触不同的社会文化,更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而引起思想偏差。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从内因上看,高校研究生大多是“90后”,他们一直在学校完成本科、研究生阶段学习,大部分学生未真正踏入社会,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他们正处于经济、婚恋等多方压力,容易出现功利性强、迷失自我、盲目与浮躁的现象,例如研究生中出现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中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些高校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只要搞好科研,多发表论文即可,在高校顶层设计这个层面就不利于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培养体系,有的高校在课堂、哲社报告会、网站、新媒体终端等阵地管控不到位,甚至是空白,错误思想观点仍有传播空间。其次,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和执行者,他们的首要职责不仅要指导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担负起“育人”的责任,由于学生和导师的矛盾而激发学生出现的极端行为近两年也偶有发生。而调查的结果确有部分导师存在责任意识淡薄,不能履行职责等问题,部分导师工作的重点只是在拉项目争经费上,导致学术评价的风气也严重偏离,培养学生也只以学术科研成果为导向,势必会忽视意识形态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在全员育人的背景下,部分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及其他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做到通力合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能形成合力,专业课教师只讲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不能把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辅导员和其他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可能注重更多的是日常事务性管理,对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两课”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两课”是指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虽然目前“微教育”、MOOC课程在各高校已有普及,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大部分高校“两课”的主体形式,而研究生普遍反映学校安排的专业课课程丰富,课时多,采用小班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而“两课”则恰恰相反,往往是课程单一,课时少,大班授课“灌输”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忽视了研究生个体主动性的发挥,使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缺乏实效性[5]。在授课内容方面,有些思政课教师并不能与时俱进,课程内容并没有紧扣时代发展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只是照本宣科,缺乏吸引力,同时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没有有效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不能有机融合。
三、构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对策新格局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整个研究生思想教育体系中,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是当前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关键所在。
1.坚决把握一个原则和指导思想,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坚决把握一个原则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高校作为知识分子集聚地应该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研究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6],坚决把握一个指导思想即把意识形态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使高校真正发挥“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作用。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应及时理清各种社会思潮的话语边界及真实意图,系统地回答研究生的各种疑惑,准确解答当代研究生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
2.提升研究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研究生要提升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要牢固树立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行动准则,要认同、支持国家的大政方针,将个人的努力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家利益至上,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二是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广大研究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需要走进社会、走进基层,了解国情社情,感悟国家在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进步,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增长才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三是强化学生新媒介素质。提升学生网络信息的接受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使用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四是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不盲从、不跟风,以主人翁的视角和辩证的思维审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坚定的政治信仰,有大局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3.重视教师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作用的发挥,做“四有好老师”。严格执行导师责任制,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研究生导师要满足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基本要求,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7]七个方面积极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对研究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由于不同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在性格、经历等各方面难免会存有差异,要经常深入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及时回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的真实困惑,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对于“两课”教师及其他研究生教育管理者,要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注重调查研究,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深入实际去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热点,摸清教育对象的真实思想状况及其变化的特点,才能真正找到研究生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和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两课”教师及其他研究生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密切配合,在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目标体系中各自发挥应有作用,达到全员力量整合,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4.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丰富授课的内容,从研究生自身需要出发,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兴奋点,进而找到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契合点,要力求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使研究生自愿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并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用于实践中去;另外要不断改善教学模式,采用研讨式、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里自然而然吸收”,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研究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建立健全研究生社会实践体系、探索出符合研究生实际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政课程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高网络精品思政课程建设水平。
从全过程育人的角度来看,要利用好专业课这个平台,将意识形态教育完全依靠“思政课程”的固有思维模式转变到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上来,专业课教师要在课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互相穿插运用,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提升教育实效。
5.重視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宣传,净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舆论环境。在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除了发挥好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势,还要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之中、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艰苦探索之中、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不断发掘具有解释力、说服力、感召力的资源,并与互联网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深度融合。“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素养提升与工作创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工作实践探索”等网络专题培训课程资源中均有所说明,利用新媒体在积极传播正能量的同时,要注意抵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充分运用新媒体回应、跟踪、解决广大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困惑,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注意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新媒体教育互为补充,以增强对研究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新形势下,要认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强化战略思维,认识到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握工作重点,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贯穿教育始终,构建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炳林,郝清杰.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3-8.
[2]王浩.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6(2):127-129.
[3]王炳林.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EB/OL].[2020-09-01].http://gxpx1.ceat.edu.cn/index.php/program/play?id=2981.
[4]袁小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45):72-74.
[5]刘晓芳,杨善发.论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供给侧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31-35.
[6]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0-09-01].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2/27/c_1120538762.htm.
[7]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2020-09-01].http://www.gov.cn/xinwen/2018-02/09/content_5265203.ht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