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历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21-03-28詹勤彬
詹勤彬
摘 要: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了不平凡的历史进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指导方针。从历史的逻辑我们能较好地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新时代新思想的伟大历史意义。
关键词: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新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始终围绕着两大历史任务作为主要历史线索,也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钥匙,那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斗争史,是革命史。两大历史任务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相统一。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他们的探索都失败了,民族的独立仍是奢望,更谈不上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了。早期探索的失败构成了此后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她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前提。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积贫积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我们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逻辑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沧桑巨变中我们有理由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走过了不平凡的历史进程。从党的代表大会进行考察,我党已经召开了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大至七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八大至十一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十二大至十九大,历次党代会为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方针和发展规划,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无疑是继往开来的一次盛会,这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后人民不断富裕和国家不断富强的伟大历史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总结过去谋划未来的指导思想。
1949年以前,党的代表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革命任务和策略,主要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1921年7月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私有制等。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时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这也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当时的最低纲领。1923年的中共三大确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以后经历了四大、五大、六大,回答革命不同时期的战略和方针政策问题。这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免受到了共产国际的影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革命实践中逐步走上了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一次结合。1945年中共七大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极其重要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它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的历史经验,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建立新中国的宏伟目标,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1949年后,新中国走过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党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主要历史任务是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和前提下,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党的代表大会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上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得照抄苏联。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2]23。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提出了“第二次结合”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准备,如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系统地阐明了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213-214。在党的八大上,我们党已经认识到当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与革命战争时期有了本质区别,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从整个过程来说,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显著的成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新中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举国上下艰苦奋斗和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分不开的,这也为改革开放、为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创造了条件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不断成熟和完善,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解决了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对外经贸等方面都实现了巨大飞跃,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显著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走过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就是对当前形势做出精准研判,从实际出发,为未来制定科学蓝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往开来、谋划未来的伟大历史时刻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准确把握历史的关键期和新方向。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参照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的历史定位,“新”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跨越;中国引领世界发展新潮流;风清气正的新环境正在形成;提出新目标,也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对历史时期的准确定位和把握是新思想立足的基础,也是制定未来发展大计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明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是从量到质的历史性飞跃。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已经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那样一种局面了。但面对新的社会需要,我们的供给还有许多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新时代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有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供需结构、群体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质量和效益还需要提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等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成为我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谋划未來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引领中国进入新时代前行的时代号召。“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2012年,中共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规划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我们坚定信念、真抓实干,不断把蓝图化为现实。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是对“三步走”战略目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推进,展现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新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谋划。
新时代新思想。新时代有新目标、新谋划有新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下,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以全新视野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覆盖的人群、地域、领域都是全面的,是没有“掉队者”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5]。全面深化改革,体现在坚持系统思维,充分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改革的联系和配合。全面依法治国,体现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在治标和治本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提出一系列严格管理干部、完善制度法规的全方位、高标准管党治党举措。
从党的历史可以看到,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党和国家面临不同的历史任务,提出不同的方针政策和相关理论,它就是一部浓缩的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伟大目标。中国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针对新时代、新问题,在新的理论建设的突破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是承先启后的国家未来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从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演变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历史逻辑、从完成民族独立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逻辑,而且更加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承先启后和谋划未来的伟大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