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彦刚从“火郁发之”论治非糜烂性反流病

2021-03-28许妙婵王彦刚杨泽祺刘少伟张世雄吕静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胃气反酸气机

许妙婵, 王彦刚, 杨泽祺, 刘少伟, 张世雄, 吕静静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石家庄 050091;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3.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石家庄 050011)

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s,NERD)属于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导致的不适症状,但内镜检查为阴性的一种疾病[1]。主要临床表现有胸骨后灼痛、反酸、咽喉不适、口苦、嗳气、反胃等,属于中医学“吐酸”“呕苦”“吞酸”“嘈杂”“食管瘅”等范畴。西医主要使用抑酸类药物治疗,但往往效果欠佳,又因其内镜诊断呈阴性,患者依从性较差,从而寻求中医诊治。吾师王彦刚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年,对本病治疗有独特思路,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火郁发之”内涵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其中“火郁”,一为火行郁滞,壅塞不通;二有郁而化火之意。《医碥》言: “郁者,滞而不通之义。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怫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2]”认为郁而不顺则气结,气机升降不利因而作病,这也说明“火郁”致病。

“发之”乃是“火郁”的治则,后世医家对其描述颇多,其中王冰以发汗注之;张景岳强调因势利导,即“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张景岳的观点被大家广泛认可,即“发之”为宣解、透达之意。现代医家赵绍琴言:“因于血瘀者,行其瘀滞,则火郁自解;因于痰湿者,化其痰浊,则气机条畅而郁火有泄越之路;因于食滞者,消导化滞,则火郁不存”,认为火郁的形成与血瘀、痰湿、食滞等多种因素相关,祛除病因“火郁”乃除。国医大师李士懋[3]所言:“有热固当清,有郁固当透”,亦说明“火郁”需要因势利导,通过清、解、透、散方法使“火”清“郁”散。

2 NERD病因病机

王彦刚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郁火”,火性炎上,热灼津液,故以胸骨后灼热为主要表现。“郁火”的产生是气机升降失司、热郁遏于内所致,但因其病因不同故病机形成亦有不同,而与NERD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胃中郁火”“肝中郁火”与“肺中郁火”。

2.1 胃失通降,郁火易生

本病病位主要在食管,食管乃胃气所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浊,以降为顺。食管乃是食物通向胃的“必经之路”,现代人喜食膏粱厚味、油腻辛辣之品,在其进食过程中凉、热、辛、辣均可伤及食管或功能,久之易生湿热、浊毒等病理产物壅遏于胃。一方面使胃失通降,胃中浊气上冲至食管、咽窍;另一方面胃为阳腑,病理产物易郁而化热,使“胃火”愈盛。初期可能为胃部“实火”,日久耗伤阴液可变化为“虚火”。火性炎上,随胃气沿食道上行至咽喉、口腔等,则可见咽部不适、胸骨后灼热感、反酸等症。如张景岳[4]云:“胃气直透咽喉,阳明之火最为盛。”

2.2 肝郁不舒,久而化火

《证治汇补》云:“有愤怒不发,谋虑不遂,肝风屈曲而为郁火者。[5]”肝主疏泄,可促进脾胃的运化,调畅气机与情志。若情志不畅或思虑太过可致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郁而化火遂成“肝中郁火”。足厥阴肝经:“……过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肝经循行过咽喉等部位,若肝气郁结、肝火旺盛会对胸胁、咽部等循经所过产生影响,而无器质性改变如“梅核气”。且肝五行为木,可横逆犯胃,致胃气上逆而出现反流、反酸、口苦等症状。如《症因脉治》云:“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6]”

2.3 肺胃相关,郁热互扰

肺与食管同处于上焦胸部又与胃相关。食管与胃相通,同属消化系统;肺经起源于中焦胃,向下联络大肠环绕胃口过膈,从而与胃相关。“土生金”,肺气来源于胃,胃消化水谷成气血,能增强肺气使正气盛,可预防外感邪气侵袭;肺的宣发肃降有助于胃气下降,助胃降浊,通利二便。胃气不降会导致肺气不降,如饮食过饱、大便不通会增加腹压导致膈肌受压迫而气喘,同时胃食管反流疾病会导致咽部异感[7]。肺是直接与外界联系的器官,居上部,感热性病时首当其冲。如《证治汇补》云:“有平素内热,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为郁热者”[5],其意为外感邪气郁闭腠理而成郁热,久而化火,故而成“肺郁火”。另外若胃火盛、母病及子,亦可导致“肺郁火”形成,其影响肺气肃降,从而不能助胃气通降,胃内容物反流而发为本病。

3 基于“火郁发之”NERD的特色治法及用药

王彦刚临床以“火郁发之”作为治疗NERD的总治法,但“郁热之火”有其自身特殊性,故而“发之”的具体实施方法有所差异。内郁火热具有“上炎下传”之势,治疗须顺应郁热火邪上扰之势,向上向外升散透发邪气郁热;另一方面顺应郁火自上而下的传变趋势,向下向内降泄郁火,导热下行[8]。并根据郁火形成的不同部位、原因选用不同治法。病位在肝胃者以导热下行为主,宜利之疏之;肺胃郁热者可以升散透发邪气为主,给邪以出路,宜清宜通,通过疏、利、清、散等方法从而使郁解热消。

3.1 “胃中郁火”宜降、宜透散

胃与食管直接相连,“胃中郁火”是NERD的重要病机,NERD以反酸为主要表现,胃内容物反流是其主要原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认为气逆、吐酸与热、火相关且“胃家实”。沈金鳌指出:“实因指气独盛,血独旺,热独多,所发之病多属有余而言”,为郁火更添一分把握。“胃中郁火”指胃气郁结夹杂火热之邪,而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9],因此一须降胃气,二要透散郁火。王彦刚常用升麻、黄连、栀子、淡豆豉等药物,临证中升麻用量虽小,但其一方面清热解毒、降胃火;另一方面轻清升散,可宣散透发郁遏之邪火,常与黄连合用。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凉遏之虞,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阳之弊,清胃散中取此2味药亦是此意。淡豆豉与栀子亦是栀子豉汤的组成,豆豉可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古时豆豉多采用青蒿、麻黄水发酵而成,增强了豆豉的透达之力[10],而栀子善清泻壅滞于内的郁热,与辛散的豆豉配伍,去除郁热力更强。

3.2 “肝中郁火”宜疏之泄之

“脾胃有病必系其肝,肝病必系于脾胃”。肝与脾胃病关系密切,NERD的发生与“肝中郁火”密不可分,“肝中郁火”以“气郁”为关键,疏利气机,使肝气条达则郁火自“发之”,郁火除、升降调则水谷顺其道而运行,反流消失。正如《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11]”故治疗“肝中郁火”以疏利气机为主,同时还需导热下行,给邪以出路。王彦刚常用化肝煎加减,化肝煎是治疗肝热病(肝经之郁火)的代表方剂[12],出自《景岳全书》,由青皮、陈皮、芍药、牡丹皮、炒栀子组成,善解肝气之郁,平气逆而散郁火。若肝郁甚且伴有胸痛等症状,常加佛手、香橼[13],二者归经相同,共用助肝气升发,促进脾胃气机运转,疏利气机。若肝火甚可给予左金丸加减川楝子、郁金等,郁金行散降泄入气分可行气解郁,入血分可泄热凉血。《本草经疏》:“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以上诸血证者,正谓血之上行,皆属于内热火炎。[14]”川楝子既能疏肝行气又可清泄肝火,对于肝中郁火恰如其分;若吞酸重者,加浙贝母、海螵蛸、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3.3 “肺中郁火”宜清宜通

“郁火”包含气机郁滞、泄越无门之意,治气可从治肺入手。肺主一身之气,从肺治胃以调畅一身之气机,升降调则胃气和,自无反流。如叶天士[15]言:“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气舒则开胃进食,不必见病治病。”肺有宣发肃降之功,通过一宣一降使气机得通,气道畅则“火”泄越有门。正如《重订广温热论》中所言:“温热病,首贵透解其伏邪……汗法不专在乎发汗,而在乎开其郁结,宣其气血……必察表里无一毫阻滞乃为全法。[16]”治疗以调气与清肺胃热并重,调气以柴胡、升麻、防风、桔梗、葛根、蝉蜕等宣发,枳壳、半夏、陈皮等降肺气,一升一降令气机条畅。清肺胃热药常用黄芩、金银花、石膏、竹茹等,因“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故常加用芦根、知母、竹叶等生津之品。

3.4 药用辛苦不必远温

辛味药能散能行,药性一般属升,可升散郁热火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认为热郁于内可以苦发之。“火郁发之”代表方剂为升降散[17]。僵蚕辛咸,善升清散火,清热解郁;蝉蜕甘咸性寒,善清热解表,宣毒透达;姜黄味辛苦性寒,善行气活血解郁;大黄苦寒降泄,使里热下趋而解,诸药相伍使里热透散达表而解。

对于火热之邪不可过用寒凉,否则寒邪凝重,攻伐阳气,郁遏气机,病情反重。正如《丹溪心法》言:“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18]”《证治汇补》云: “火郁治法……如腠理外闭,邪热内郁,则解表取汗以散之;犹如生冷抑遏,火郁于内,非苦寒沉降之品可治,则用升浮之品,佐以甘温,顺其性而治,势穷则止,此皆发之之义也”[5],故“郁火”不必尽用苦寒沉降之品,可顺其势而利导之,与甘温升浮之品相配伍,发挥内清外散之作用,所以“发不远热”[19]。

4 典型病案

郝某,女,42岁,2018年7月6日初诊:主诉饭后胃胀痛1年余加重伴烧心反酸2周。现症见饭后胃痛胃胀,烧心反酸,嗳气频频,患者捏提颈部或腰部皮肤时便伴有嗳气、纳少、寐欠安、易醒,大便每日一行,舌暗红中有裂纹,苔薄黄腻。2018年5月22日于河北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行电子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NERD)、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病,辨证属郁热中阻,治宜宣发郁热,清泄里热。拟方:石菖蒲15 g,郁金12 g,枳实15 g,厚朴10 g,焦神曲30 g,炒鸡内金20 g,生石膏30 g,浙贝母12 g,海螵蛸12 g,瓦楞子30 g,香橼15 g,佛手15 g,夜交藤15 g,焦槟榔15 g,茵陈15 g,黄芩12 g,黄连12 g,陈皮9 g,竹茹10 g,清半夏9 g,柴胡15 g,青皮15 g,香附15 g,紫苏梗12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2018年7月13日二诊:患者饭后胃胀痛稍减,嗳气烧心减,纳食好转,半夜易醒,大便每日一行,舌暗红,苔薄黄腻。原方去瓦楞子、生石膏,加炒麦芽15 g、蒲公英15 g、车前子15 g、延胡索15 g、白芷10 g、冬凌草15 g、蝉蜕20 g、茵陈改为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随诊加减2个月后诸症好转。

按:追溯病史患者平素喜食辛辣之品。2周前因饮食不节症状加重,辛辣之品易伤胃阴、助胃火,饮食不节制,脾胃功能受损气机升降失调,气阻中焦,故见饭后胃胀不通则痛,胃气上逆则嗳气,气机升降不畅则有捏提皮肤时嗳气;气机郁滞日久生热化火,中焦郁火之气上行则有烧心反酸;热扰心神故夜寐欠安;脾运化失职则纳少,舌暗红有裂纹苔薄黄腻,为郁热伤阴之象。“火郁”当以“发之”,内郁之火热有“上炎下传” 之势,须向上散透邪热,向下清泻降泄以导热下行,给邪以出路。方中柴胡、紫苏梗、香附、郁金辛味行散,透发郁热,以石膏、茵陈、黄芩、黄连、竹茹苦寒降泄,清热泻火。气机阻滞当以调升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须升脾阳、降胃浊。石菖蒲、陈皮、香橼、佛手芳香醒脾,助脾升清阳;青皮、清半夏、枳实、厚朴、焦槟榔苦泄下气、散结降浊,更以夜交藤安心神;焦神曲、鸡内金健脾消食,调中下气;浙贝母、海螵蛸、瓦楞子制酸止痛,清血分热,诸药相伍则郁热清、升降调、兼症除、气机畅。

猜你喜欢

胃气反酸气机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