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台茯苓饮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2021-03-28魏宇晴杨一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饮茯苓白术

魏宇晴 杨一民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儿科,福建 厦门 361000

外台茯苓饮源自唐代的《外台秘要》卷八引《延年秘录》,后被收录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附方中。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橘皮、枳实、生姜6味药组成,有健脾益气、行气化饮之功,临床用以治疗脾胃虚弱、水饮内停所致的各种病症。人以脾胃为本,本就应时时顾护,小儿脾常不足,更应注意调理脾胃,脾胃机能健旺,则根本常固。儿童时期多数疾病始于内伤脾胃,外台茯苓饮不失为儿科日常调理与临床治病之良方。

1 儿童时期的生理病理分析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脾常不足、肺常不足。小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大,而此时脾胃的运化机能尚未完善,故而出现相对不足。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有赖于肺的宣发输布方能濡养肌腠,肺主气的生理功能亦有赖水谷精微的充养,据于此,肺气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肺气亦弱,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种类极大丰富,家长对儿童的喂养亦愈发重视。但与此同时,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发育未完善,过多的进食与饮食偏嗜常常会加重脾胃负担,损害脾胃脏腑机能,以致脾胃运化失司。明代万全在《幼科发挥·调理脾胃》中提及类似的社会现象:“今之养子者,谷肉菜果,顺其自欲,唯恐儿之饥也,儿不知节,必至饱方足……脾胃之病,多伤饮食也。”足见拳拳父母之心,古今一也。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肺二脏在生理上协同作用,以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在病理上亦互相影响。中州不健,水谷不化精微,不足以充养肺卫,腠理不密,则易反复感冒。脾胃虚弱,游溢之精悉化痰饮,水饮不化,聚湿生痰,脾胃之气为水饮阻碍,中焦气机不畅,影响肺气宣降,且肺脾协同作用的水液代谢链受阻,更易水饮射肺,成为反复咳痰喘的宿根,是以儿童时期易发生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疾病。

脾胃乃后天之本,在生长发育迅速的儿童时期,脾胃功能不全对全身脏腑机能的影响尤为明显。“四季脾王不受邪”,调理脾胃,亦是“治未病”原则在儿科的重要体现[1]。因此,无论是日常调护,或是临床治病,亦或是病中护理,均应注意顾护脾胃。

2 方药组成与功用分析

《金匮要略》附方中该方的药物组成为:茯苓、白术、人参各三两,橘皮二两半、枳实二两、生姜四两。附方条文中简要论述了本方所对应的病因与治法:“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医宗金鉴》认为本方的病机为中、上二焦气弱,导致肺脾二脏的功能失常,水饮入胃,脾不能将精气输归于肺,肺通调水道功能失司,无法疏布水液。仅就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可认为是由四君子汤化裁而来,方中以人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去性缓壅滞的甘草,加橘皮、枳实、生姜以温中行气化饮[2]。本方方药组成亦暗合异功散、枳术汤、橘枳姜汤、橘皮汤之意,有健脾益气、行气化饮之功。

综上,本方所治病症,涉及中焦脾胃与上焦肺,外台茯苓饮补中益气补脾胃之虚,逐宿水破诸气,宣扬上焦,内寓补土生金、肺脾同调之意。根据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体系,本方应归于治里虚寒证的太阴病方[3]。太阴病的本质为里虚寒,阳气温化推动无力,脏腑机能下降,津液失于输布,痰饮水湿内停,脾喜燥恶湿,易为湿邪所困,且痰饮水湿阻碍胸中气机,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易出现咳痰喘等肺系症状。根据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对应情况,正好涵盖脾与足太阴脾经、肺与手太阴肺经。本方临床常用于各种消化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3 临床应用

3.1 小儿泄泻 泄泻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特征,又称腹泻。《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云:“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而泄泻作矣。”《幼科发挥·脾所生病·泄泻》云:“泄泻有三,寒热积也。寒泻者不渴……热泻者有渴……积泻者面黄,所下酸臭食也。”若患儿无外感表现、不渴、所下稀溏无明显酸臭者,多为脾胃虚寒,则可用外台茯苓饮进行调理。

闫敏娜[4]认为小儿脾胃功能不全,若过食生冷,易损伤脾阳发生泄泻,此时可在外台茯苓饮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适当调整药味和比例,治以温中健脾,辅以导滞,以恢复中州运化功能。同时指出,小儿泄泻,脾胃之阳既伤,中州不负重任,此时用药宜味少量轻,以免加重脾胃负担。朱梦龙[5]用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小儿外感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出现的腹泻,认为抗生素味苦大寒,若药后出现腹泻,多为损伤脾阳,此时可辅以外台茯苓饮加减以恢复脾胃机能。同时指出,外感病治疗过程中,亦应注意顾护小儿脾胃,若出现泄泻等胃肠方面的不良反应,外台茯苓饮不失为调护良方。

3.2 小儿厌食 厌食近年来在儿科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以进食减少为主要表现。本病的病因,多为饮食积滞或脾胃虚弱,治疗上一般以“健脾不在补贵在运”为原则,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配合饮食调护,方可取效。现代临床研究[6]表明,厌食多伴胃运动功能障碍,节律紊乱。西医临床并无特效药,多予促胃肠动力药以对症处理[7]。

高正星[8]认为若厌食病机为脾虚不运,饮停中焦,此时应用外台茯苓饮“消痰气、令能食”,则方证对应,再注意“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患儿多能渐趋康复。卢敬东[9]用外台茯苓饮加味治疗115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混悬液加多酶片治疗,茯苓饮组115例患儿中,食欲、食量恢复至正常者71例,对照组痊愈者仅37例。统计学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2%,高于对照组的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桂选[10]认为脾胃虚弱导致水饮内停为小儿厌食的常见病机,现行多版《中医儿科学》教材都未将此类型编写纳入,医生在临床诊疗以“消食导滞”为思路,治疗效果欠佳。外台茯苓饮补运兼施,涤除中焦水饮,助运脾胃阳气,疗效确切,其在小儿厌食的临床治疗中多有应用。袁海红等[11]根据临床经验认为,无论是否由痰饮引起的厌食,外台茯苓饮均有良好的疗效,并用茯苓饮加减治疗64例厌食患儿,5 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单纯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8.44%,高于对照组(江中健胃消食片组)的70.31%。且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服药5 d后,茯苓饮组治愈率为82.81%,健胃消食片组治愈率仅有17.19%。中医学在恢复人体正常脏腑机能方面确有独特优势,茯苓饮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效果较好,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

3.3 小儿咳喘 咳喘为儿童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茯苓饮亦可发挥重要作用。《医学入门·咳嗽》云:“肺气动则咳,脾湿动则嗽,脾肺俱动,则咳嗽俱作。”咳嗽有痰,即动脾湿,正如《医宗必读》所言:“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杨林相[12]认为儿童哮喘的发病,多由于外邪引动伏痰,发作期虽以肺系症状为主,治疗时亦应注意肺脾同治,标本兼顾,其以青龙茯苓饮(小青龙汤联合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寒性支气管哮喘患儿158例,随访5年,总有效率97.5%。《中医内科学·咳嗽》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久咳多为肺脾同病,马家驹[13]常于慢性咳痰喘的稳定期用此方进行调理,认为此时应用外台茯苓饮较常规的温补方剂更胜一筹,该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既可祛除已经存在的痰饮水湿,又能温中补虚以恢复脾胃的运化机能,从根源着手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杜绝生痰之源,较单纯的温中健脾或攻逐水饮更贴合临床实际情况。

4 使用要点

4.1 重用陈皮 冯世纶教授临证常重用陈皮[13],以助运脾胃、温中理气。成人一般用15~30 g,对儿科用药亦有借鉴意义。《圣济总录·小儿》明确指出:“凡小儿之病,与大人不殊,惟用药分剂瘥小耳。”儿童酌情减量即可。

4.2 常加半夏 胃有停饮的脾胃系疾病临证常有呕恶表现,胡希恕先生应用此方时常加半夏[14],合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等方义,以加强温中化饮、降逆止呕的作用。

4.3 白术、苍术、生白术的选择 三者的功效同中有异,临证应用时可更加精细。《本草崇原》认为,白术、苍术在作用上有缓急之别,白术甘温健脾,作用偏于补脾,苍术苦温燥湿,偏于运脾[15]。即脾虚用白术,湿盛用苍术[16]。若脾虚兼见大便不畅或便秘,可重用生白术,一般用量在15 g以上,以温中生津通便,临床多获良效[17]。

4.4 勿忘生姜 生姜辛温,太阴水饮病中常重用,为温中散饮主力,原方中生姜用量最大,不可不察。

4.5 注意攻补比例 本方中参苓术为补,橘枳姜偏攻,虽说本方攻补兼施,但临证应用时不可拘泥原方原量,应根据疾病的虚实比例动态调整攻补比例,虚多则多用参苓术,实多则多用橘枳姜,以求疗效最大化。

5 小结

虽然相关临床研究尚存在样本量较小等问题,但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外台茯苓饮补脾不忘运脾,药味精简,组方精当,在脾胃系疾病中广泛应用,临床多获良效。“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小儿咳痰喘的病标虽在肺,病本却在脾,茯苓饮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方中蕴含着后世的健脾补虚、温中化饮、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等治法,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亦可发挥重要作用。在肺系疾病与脾胃系疾病多发的儿科,茯苓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水饮茯苓白术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健脾安神话茯苓
肠鸣腹泻30年,竟是“水饮”作祟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
白术的不同炮制法对临床作用的影响
白术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