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背部推拿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03-28李南希黄锦军黄兆欣贾梦云
李南希 黄锦军 黄兆欣 贾梦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胃痛、痞满、呕吐、呃逆、泄泻、便秘等均属于中医学脾胃病的范畴,西医学上则指消化系统疾病,涵盖的疾病有急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等。脾的特性喜燥恶湿,而胃喜润恶燥,脾胃主气机升降,脾胃燥湿相济,阴阳则可相合,且升降出入有序,机体气血生化正常运行。若其气机升降功能失常,脾胃病则易发生。
腹背部是推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主要的施术部位,任督二脉循行之处,任督脉乃阴、阳脉之海,经气运行平衡,升降有序,为脏腑气机正常运行的基础。膀胱经位于脊柱两侧,是脏腑阴阳之会,精气注于此,经络的气血之总汇,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脉上,刺激相应俞穴可直接调整对应脏腑功能[1]。腹为阴,背为阳,督脉循脊而过,督脉即为阳脉之海,统领阴阳经脉,调节全身经气,内通脏腑,外达肌表。现代解剖认为,各脏器器官由自主神经和脊柱相关联,具有节段及规律性,内脏组织器官在病变时,内脏-躯体反射通路会传导到脊髓,在相应的脊柱神经节段产生病理性的改变[2]。人体腹部自中线向两侧分布有任脉、肾经、胃经和脾经。在腹部按摩,刺激腹部诸经,发挥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作用,使经脉得通、腑气得调[3]。《理瀹骈文》中指出:“后天之本在脾,调中者摩腹”。表明了腹背部推拿治疗脾胃病的独特作用和优势,现综述近年来腹背部推拿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
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反复侵袭胃黏膜发生的持续性慢性炎症性改变。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所有胃病中居首。中医学属于“胃脘痛”的范畴,症状常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和不适,反复发作,难于治愈,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均受到了影响。现代医学对于治疗慢性胃炎无特效疗法,一般多以根除Hp、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但长期服用西药的不良反应多,大部分患者对药物依从性差。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说明经脉与脏腑存在着特定联系,对腹背部循行经络推拿,能通经络调阴阳,健脾胃调气机。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消化道的吸收[4]。海兴华等[5]推测腹部推拿干预胃黏膜损伤是通过脑-肠轴神经通路,将机械力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激发了下丘脑中的催产素(Qxytocin,OT)神经元,从而增加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的合成与分泌。刘彦岭等[6]指出推拿治疗疾病的原理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刺激,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递质、免疫功能反射性提高所致。
王进等[7]治疗3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腹背部推胃三角,摩腹,按揉中脘、气海,沿两肋弓呈“八”字形分推、掌振胃脘部,背腰部往返施术,结果临床有效率达94.28%。魏林林[8]运用骆氏推拿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8例,骆式推拿操作:反复摩按腹部、侧腹部、腰背部,反复拳揉背部背俞穴,疗程结束后观察结果,其总有效率为92.1%[9]。
2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0],典型症状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其他症状包括上腹痛、胃胀、恶心、嗳气等。属于中医学上“吐酸”“吞酸”“嘈杂”“食管瘅”等范畴。
有研究认为[11]支配胃和食管的交感神经起源于T5~T9节段,胃和食管的病变可在相应的位置上呈现阳性反应点,在脊柱和背部施以按摩手法,同时对这些阳性反应点进行刺激,可起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脏腑功能的作用,对相关疾病治疗有效。对于腑病来讲,与其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关系密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腹背部推拿操作可调节脾胃功能,调和脏腑阴阳。
张瑞明等[12]采用穴位按摩配合西沙比利治疗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部位选取左右脊肋下、胃脘部、任脉、膀胱经,穴位选取脾俞、胃俞、肝俞、胆囊俞等。结果治疗组治愈52例,总有效率100 %。李娟[13]通过电针推拿结合药物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50例,针刺治疗结束后行推拿疗法,部位选上腹部、神阙穴及周围、背部夹脊穴,上腹部用摩法或揉法,背后夹脊穴予捏、拿、提法,从下至上反复操作20~30次,配合服用西药。对照组50例服用西药,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4%。王华兰[3]观察二式三法配合重灸法干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运用二式三法配合重灸法;二式指用腹部荡涤松弛法、 腹部热补调胃法各反复操作3~5 min;三法用掌根揉摩点穴法、腹部三通经法、提拿腹肌旋腹法操作,最后俯卧,从下向上捏脊3遍。疗程结束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 、100.00%,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1.11% 和94.44%。
3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非器官病变性质的消化功能症候群,主要与胃肠神经功能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胃胀满等,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成正相关,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等变化,此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中医学上属于“痞满”的范畴。
在腹部推拿可调节中焦气机,促进脾胃气机升降协调,调和肝胃,健脾疏肝。谷悦[14]治疗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患者腹部采用顺时针的推拿方法,点按天枢、章门等穴,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纪松林[15]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4例,采用顺时针搓摩点按患者腹部,主要穴位为天枢、章门、中脘等,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91.7%。房纬[16]运用胡氏腹部推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通过按腹、揉腹、运腹、推腹、横擦胸胁、捏脊(重点作用在肝俞、脾俞、胃俞),配合针灸,对照组仅行针灸治疗,结果显示胡氏推拿疏肝行气、健脾和胃效果显著。现代研究[16]表明胃动素是兴奋胃肠运动的脑肠肽,房纬指出胡氏腹部推拿可以提升人体内的胃动素水平。
4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病症,主要是因膈肌悬力差,支撑内脏的韧带松弛无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而引起。胃下垂有轻、中、重三度之分。在传统医学中,胃下垂的病机为“脾胃失和”。
脾胃居于腹,腹部推拿通过调理脾胃气机及功能,起到了治疗胃下垂的目的。“后天之本在脾,调中者摩腹”,这也是腹部推拿手法治疗胃下垂有显著疗效的原理之所在。推拿是通过刺激了末梢神经,促进人体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调整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提高人体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推拿对胃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减少或增加胃蠕动次数,使胃蠕动保持正常。推拿起到调节胃功能状态,促进胃运动作用[17]。
刘晗[18]以推拿辅气功治疗胃下垂28例,推拿基本操作部位在腹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腹部穴位鸠尾、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用摩法以脐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摩腹,用托法施术于腹部;用振法施于脘腹部;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在背部背俞穴操作,重点是肝俞、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结果总有效率为96.43%。杜世华[19]通过辨证(气血不足证、肝气郁结证),予推拿配合升阳举陷、补中益气的升陷汤治疗胃下垂50例,推拿治疗主要以一指禅推法、摩法、振法、按揉法、托法施治于腹部、胁肋部、背部督脉、肩胛部。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6%。樊立超[20]治疗胃下垂采用腹背部推拿,先用一指禅推法、揉法及大鱼际揉法于腹部,重点穴位鸠尾、中脘穴,然后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重点治疗以肚脐周围及天枢、气海为主,合掌托下腹部至脐部,后慢慢放下,背部操作则是以食、中、无名指掌背贴沿患者肩胛骨内下角向肩胛骨内上插入,结束后继续予针刺治疗,效果显著。
5 呃逆
呃逆古称“哕”“哕逆”,俗称“打嗝”,《景岳全书·呃逆》曰:“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因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且频不易自制为临床表现。
腹部推拿中摩腹、运腹、推腹、振腹有通调脏腑、运动胃肠、祛寒湿、化痰祛浊之效,对生成和通达气血起了良性调整作用,进而能温中补虚,调理脾胃[21]。呃逆病位在与中焦,故通过腹部推拿对治疗呃逆起到很好作用。研究[22]表明呃逆的发生是由一个反射弧形成,由迷走神经、膈神经或T6~T12水平交感神经纤维传入,反射中枢包括上段脊髓、延髓呼吸中枢、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由膈神经传出。推拿治疗呃逆可以通过调整人体机能状态,提高抵抗力,抑制膈神经,解除膈肌痉挛则起到了治疗呃逆的作用。
何建青[23]以疏肝和胃、降气止呃推拿手法治疗呃逆113例,先用滚揉法、掌跟拨揉法、拇指拨揉法在背部、腰部(施术部位以膀胱经第 1、2 侧线、督脉为主)再予大鱼际拨揉法在胸部,手掌拨揉法在腹部等施术,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为100%。杨根福[24]、梁博伟[25]用推拿手法治疗呃逆患者,部位同样在腰背部、腹部进行操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 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胀痛、大便性状异常及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较为常见的消化疾病,临床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型最为常见,其发病率大约占40%~45%[26]。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范畴。本病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脾、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
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肝、胃、脾、大肠、小肠等均处在腹部;腹部循行的经络有任脉、肝经、胃经、脾经;推拿腹部调理脾胃虚实、理气疏肝,这些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解剖学及经络学的基础[27]。一指禅流派的代表人物曹仁发教授[28]认为本病首要调肝脾,其次要兼顾心肾。采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时,首推胃肠周围,即腹部和腰部,局部取穴能更好地直达病所,更快缓解病人痛苦。
“凡郁皆在中焦”,气郁则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失常。赖双玲[29]采用“疏肝行气,调神解郁”推拿法结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推拿运用腹部推拿中的按腹、揉腹、运腹、推腹,辅以捏脊和头部推拿。隔日治疗1次,治疗4周后,结果两组患者腹部不适、腹泻、HAMD、血清5-HT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姜庆宇[30]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治疗组30例运用腹部推拿,通过按腹、揉腹、运腹、推腹,辅以揉背、捏脊,每天在上午9:00治疗1次,对照组服用安慰剂,1个疗程均为15天。结果表明腹部推拿可能通过改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枢神经环路致敏化和脑肠肽表达,主要是结肠组织中CGRP、SP、CCK的表达均有显著改善,从而有效调控脑肠互动途径以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7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以及虽有便意,但排便艰涩不畅的一种功能性病证。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属本病范畴。形成便秘的基本病机是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通或肠失温润,推动无力,从而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不能正常排出。
内部脏腑的疾病可以在体表经络施治,腹属里,背属表,腹部的疾病可以通过背部施治。中医认为内脏的病理改变可反映于腹部相应部位或特定穴,人体背部与腹部亦存在关联,故有“俞募配穴”一说,而刺激腹部经穴或特定部位也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腹部推拿通过经脉可治疗周身脏腑疾患[31]。
徐昭[32]观察5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腹部推拿治疗前后结肠4个部位肠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肠电图较治疗前有改善,表明腹部推拿可以改善肠电,调节结肠的运动,从而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便秘症状。王敏等[33]采用腹部拿手法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60例,治疗组30例采用腹部推拿辅以推揉腰背部、俯卧位滚法、弹拨法施术于腰背部,点按双侧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仰卧位揉腹、摩腹、运腹、推腹、按腹。19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 93.33%。陈思娇[34]运用“三穴三法”推拿治疗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三穴”为双侧天枢和中脘、关元,“三法”为摩腹法(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腹部震颤法(一指禅推法、指震法作用于天枢、中脘、关元穴)、推腹法(双手五指呈八字型同时从上腹肋骨下逐渐向小腹耻骨联合方向推),治疗20天后,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100%。
8 小结
推拿治疗较多运用于痛证,内科疾病相对少有研究。但目前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腹背部推拿治疗脾胃病操疗效确切,且不良作用少,很大程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推拿治疗研究,操作者应规范化培训,在临床上选取大的样本量,深入研究腹背部推拿作用机理。进一步探讨推拿治疗脾胃病的机制,发挥内科推拿的优势并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