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从脾论治辨析*
2021-03-28潘旭张雄
潘 旭 张 雄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712021)
变应性鼻炎(AR)又名过敏性鼻炎,是由于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多种免疫细胞参加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1]。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伴眼痒、流泪或结膜充血。近年来AR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我国大中城市其发病率为8%~20%[3]。西医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治疗(对因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以药物治疗(激素、抗组胺药)、特异性免疫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短期疗效显著,但药物治疗存在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和长期用药费用高的弊端,故患者依从性较差。中医病机认为,AR发病多因脏腑虚损,风寒、异气乘虚而入,寒邪束于皮毛,阳气无从泄越,喷而上出,遂致喷嚏、流清涕等,表现在肺,根本在脾。治法有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等,以内治法、针灸疗法较为常见,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笔者认为AR发生的根本病机为脾虚,故本文主要探讨从脾论治AR,为临床治疗AR提供诊疗思路。
1 中医学对AR的认识
AR为现代医学病名,相当于中医古籍记载的“鼻鼽”“嚏”“鼽水”“鼽窒”等,最早记载为《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揭示了AR的发病与季节、环境、气候有密切关联。本病病机繁杂,有医家认为AR的主要病机为肺气虚寒,如《诸病源候论》“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有医家认为肾虚更易感染变应性鼻炎,如《素问》所载“肾为欠,为嚏”;也有医家认为受六淫邪气侵袭,则导致鼻塞、喷嚏、流清涕;亦有医家认为脾虚是导致AR的关键病因,脾虚可致鼻塞及鼻窍不利,功能失调,如《素问》“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由此启发,结合临床,笔者从脾虚论治AR,探析如下。
2 鼻与脾的相关性
2.1 鼻与脾络属的相关性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在与脏腑联系方面,足太阴属脾,络胃,与心、肺等直接联系。虽然在经脉循行上鼻与脾没有直接相关性,但脾与循行于鼻的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任脉、阴跷脉、阳跷脉等经脉密切联系。脾胃属表里配合关系,在经络循行过程中相通。脾经的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阴跷脉、阳跷脉与脾经直接交汇。
2.2 鼻与脾的生理相关性 鼻居面中,中央属土,为清阳之气交汇和一身血脉多聚之处。脾主为卫,五行属土,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表明脾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脾主运化,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完成水谷精微的传输,升清以滋养头目,通利鼻窍,灵敏嗅觉。脾气健旺,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正气充足,不为邪气所扰,则鼻呼吸、嗅觉和共鸣等功能正常。脾主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充实,运化功能健全,则正气充足,鼻的精血充盈,鼻窍通利,即《脾胃论》中“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浮升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
2.3 鼻与脾的病理相关性 AR的病机为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其发病与脾脏盛衰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失常,水谷精微乏源,无以充盈脏腑形体,百病始生,亦可致鼻窍不利。脾胃虚弱,气血亏虚,鼻失所养,易为邪毒滞留而致鼻病。《张氏医通》“中寒而加火迫津气,或风激水液,皆清涕出,纵由土虚不能身御邪之故”,指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可致鼻塞、喷嚏、流清涕等。《医学入门》“鼻塞久不愈者,必内伤脾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外感也”,指出鼻塞日久亦可伤及脾胃,脾胃气虚,水谷精微气血匮乏,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加重鼻塞,故鼻与脾相互作用。脾虚可致AR,AR亦可加重脾虚,黄桂锋等[4]认为脾虚是鼻鼽的根本病机,脾虚为鼻鼽之宿根。
3 从脾论治AR
脾气虚是AR发生发展的宿根及根本病机。因鼻窍为“空清之窍”,受脾胃上升之清阳的濡养,脾气虚弱,水湿不运,重浊黏滞之湿邪日久,转变为弥漫悬浮之气,上蒸湿浊之气更易侵犯鼻窍,故鼻塞通气不利、清涕连连。脾气虚弱,清阳不升,鼻窍失养,而风寒异气乘虚而袭,正邪相争,争而不胜,则鼻痒、喷嚏频频。除此以外,临床AR患者常伴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等全身症状。治疗采用益气健脾,升阳通窍之法。而林元新等[5]提出健脾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重要基础,彭松林等[6]提出“脾主谏议之官”与人体免疫监视有重要关系,通过调理脾胃、健脾实脾以增强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故治疗AR应重视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益气健脾的治法包括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穴位贴敷法、按摩法等,临床以内治法、针灸疗法较为常见,内治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为主。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为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炙甘草,以黄芪为君药,入脾、肺经,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功用;以人参、白术、炙甘草为臣药以健脾益气,与黄芪合用,增强补中益气之功;当归养血合营,以助党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健脾,使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炙甘草温而补中又调和诸药。临证加减:若鼻黏膜苍白,腹胀便溏,四肢不温者,加附子、干姜以温中散寒;若畏风怕冷,遇寒则喷嚏频频者,加防风、桂枝以祛风解表;若鼻涕量多者,加苍耳子、辛夷、苍术化湿通窍;若嗅觉减退者,加苍耳子、白芷以通利鼻窍;若涕中带血,加紫草、茜草、墨旱莲以凉血止血;若流清涕较多者,加五味子、乌梅以敛肺止涕;若头痛者,加藁本、川芎以通窍止痛。吴飞虎等[7]用补中益气颗粒治疗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30例,总有效率83.3%,表明补中益气汤可以通过益气健脾,升阳通窍达到治疗AR的目的,从而改善患者全身和局部症状。
针灸、推拿对脾气虚型AR治疗亦有明显效果。针灸治疗通过辨病辨证结合以达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之效,在AR的治疗中可补脾益肺、疏通官窍,从而缓解鼻塞、鼻涕、喷嚏等症状。推拿法主要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达到各个脏腑和相应器官间的平衡,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以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通过健脾、宣肺、通窍、扶助正气治疗AR,缓解鼻塞、流涕的症状。如王爱平等[8]研究表明针刺迎香(双)、合谷(双)、印堂、上星,足三里(双)治疗脾气虚型AR 50例,总有效率为96.00%,表明针灸对治疗脾气虚型AR疗效显著,且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改善。童伯瑛等[9]研究表明,通督开窍推拿法治疗肺脾气虚型过敏性鼻炎30例,其手法包括捏脊通督法、开肺金穴、开鼻窍、通肺气。治疗后总有效率80.00%,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60.00%,通督开窍推拿法可通过宣肺健脾益气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显著降低血清IgE的水平。
4 脾与AR的现代研究
4.1 病理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变应性鼻炎是由于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多种免疫细胞参加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1]。研究表明,多种炎性细胞[T淋巴细胞(T细胞)、B淋巴细胞(B细胞)、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树突状细胞(DCs)、EOS、嗜碱性粒细胞(BAS)、肥大细胞(MC)等]及细胞因子[辅助性Th2细胞(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9(IL-9)、白细胞介素-13(IL-13)和上皮源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5(IL-25)、白细胞介素-31(IL-31)、白细胞介素-33(IL-33)、血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等]构成的复杂网络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AR的发生发展[10]。有研究表明AR发生的免疫学基础是Th1/Th2细胞间免疫反应平衡失调[11]。陈伟彬等[12]认为脾胃虚实对Th1/Th2的平衡、IL-4以及干扰素γ(IFN-γ)/IL-4比值均有调节作用,表明脾胃失常可导致AR。
4.2 药理研究 现代医家对益气健脾治疗AR进行大量现代药理研究,其方药多具有调节免疫及抗过敏作用,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免疫力。刘婷等[13]研究表明,补中益气颗粒可以显著降低脾气虚型AR大鼠升高的IL-5水平,从而纠正Th2细胞因子的失衡,且能降低鼻黏膜IL-5 mRNA表达水平,可有效治疗脾气虚型AR。马瑞霞等[14]研究表明:防风固本颗粒治疗肺郁脾虚型AR可升高血清IFN-γ水平,降低血清IL-4水平,改善细胞因子水平,从整体改善Th1/Th2失衡状态,从而治疗AR。傅水莲等[15]研究表明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人参皂苷Rg1具有抗过敏作用,可以降低TSLP、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4、组胺、IgE、人免疫球蛋白G1(IgG1)、EOS和MC浸润的水平,增加IFN-γ的水平以缓解过敏症状。张成等[16]研究表明黄芪对人体全身免疫状态产生积极影响,且高剂量黄芪可以显著抑制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分化及其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控制AR炎症状态。
5 病案举隅
患某,女性,25岁,2019年11月18日就诊。2周前因感冒后出现鼻痒、喷嚏连连、流清涕、鼻塞,晨起发作明显,入睡则止。平素饮食偏嗜,胃纳欠佳,四肢倦怠,少气懒言,消瘦,面色偏黄无华,大便稀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鼻内镜示:双中、下甲肥大,表面光滑,黏膜淡白,可见水样分泌物,鼻中隔居中,鼻咽部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AR。中医诊断:鼻鼽(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证)。治以益气健脾,升阳通窍。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5 g,党参12 g,白术12 g,陈皮 12 g,当归 10 g,升麻6 g,柴胡 10 g,山药10 g,砂仁1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2019年11月25日二诊:喷嚏次数较前明显减少,鼻痒、流清涕、鼻塞诸症基本控制,自觉胃口转佳、四肢倦怠缓解、大便正常,偶遇寒可见喷嚏,去山药、砂仁,加防风、桂枝各10 g,再服7剂。2019年12月2日三诊,药后诸症已痊愈,随访2个月未再复发。
患者平素饮食偏嗜,胃纳欠佳,面色偏黄为脾虚弱之证;四肢倦怠,少气懒言为气虚之象;而脾气虚弱,清阳不升,鼻窍失养为本,风寒、异气乘虚而袭,正邪相争,争而不胜,则鼻痒、喷嚏频频;脾气虚弱,水湿不运,停聚鼻窍,故鼻塞、清涕连连、下鼻甲肿大、黏膜淡白;脾胃虚弱,受纳、腐熟、输布之功能失职,则腹胀便溏、食少纳呆;少气懒言、四肢倦怠乏力、舌质淡、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脉弱均为脾气虚弱之象,辨证为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方药选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达益气健脾、升阳通窍之功,药证相合,病遂能愈。
6 讨论
AR的病机为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邪、寒邪或异气侵袭,其以肺、脾、肾诸脏虚损为主,而脾与肺、肾存在生理、病理联系。肺气虚、肺受风寒,卫表不固等可引起AR,而“肺为生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且“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因此,无论“子盗母气”还是“母病及子”皆可按照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兼补脾气。肾脏虚损,失于摄纳,易致鼽涕不止,而肾为先天之本,依赖于脾后天之本供给之水谷精气,因此治疗肾虚可通过补后天以滋养先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宗气生成来源之一,脾主运化,主统血,脾气主升,脾胃处中央,五行属土,为肺金之母,水谷精微经脾气升清上输,成卫气外达,继肺中清气融合成宗气,以灌四旁,以养九窍,输布周身。若脾胃健运,则肺气、宗气及营卫生成输布有序,清窍有所灌养,肺鼻不易受邪,若脾失健运,则气血亏虚,难以吸收水谷精微,致使脾气虚弱,清阳不升,邪害空窍,故鼻痒、鼻塞、喷嚏。脾失健运的原因多为脾虚,所以说脾虚乃AR的宿根,亦为其根本病机,其治疗均可在补脾基础上加减变化,为临床掌握AR的辨证论治提供方向,因此,在AR的治疗过程中当重视“益气健脾,升阳通窍”之法。本文涉及内治法、针灸、推拿法从脾论治AR,可达扶正祛邪之功,疗效显著。且从现代研究分析,脾在调节Th1/Th2的平衡、IFN-γ/IL-4比值方面具有作用,益气健脾通窍的方药如补中益气汤、防风固本颗粒等可调节机体功能,纠正Th1/Th2失衡状态,降低血清IL-4水平,降低鼻黏膜IL-5 mRNA表达水平从而缓解AR临床症状,补中益气汤中人参可降低IgE并缓解AR患者过敏症状、黄芪控制AR炎性状态,在其共同作用下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均表明“益气健脾,升阳通窍”之法治疗AR在缓解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方面起到良好效果,表明从脾论治AR具有重大意义,望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但现代研究对于从脾论治AR的中医特色治疗研究种类尚少,且对于从脾论治AR对ILC2、MC、上皮源性细胞因子等有无明显改变、作用机理阐释尚不全面,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