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肿病的治疗及防控措施
2021-03-28朱开乐
朱开乐
(达州市达川区明月江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35731)
猪水肿病是一种常见于仔猪的传染病,一般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导致。仔猪断奶期间发病率较高,且死亡率高达80%以上,严重制约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对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猪水肿病的流行特点、病因、诊断及防控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 流行特点
猪水肿病是仔猪断奶后常发生的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毒血症。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病原体在宿主内大量繁殖,可通过粪便等排泄物排出,污染环境、饮水,从而导致该病大规模传播。断奶对仔猪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应激,该期间仔猪抵抗力较差,极易感染病原体,造成疾病大规模暴发[1]。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秋两季节发病率较高。
2 病因分析
第一,饲养管理不当。消毒清洁不当造成卫生条件变差。仔猪断奶期间容易受到各类病原体的侵害,从而导致疾病暴发。第二,气候变化。温差变化大,气候潮湿可导致仔猪着凉,抵抗力下降,从而发病。第三,仔猪肠道发育不完善,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从而导致过多的营养物质被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利用,产生各种毒素,导致猪水肿病的发生。第四,免疫功能不完善。仔猪免疫力的获得,主要依靠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断奶后的仔猪无法获得免疫球蛋白,因此自身抵抗力下降,增加了猪水肿病的发生概率[2]。第五。外界因素影响。断奶、环境气候突变、运输等都可引发仔猪应激。导致其抵抗力下降,诱发仔猪水肿病。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
急性型猪水肿病发病突然,死亡速度快,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死亡。对我国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3.2 慢性型
慢性型猪水肿病初期,仔猪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腹围变大、体表淋巴结肿大。部分仔猪还可表现为腹泻、便秘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心跳加快、无法站立、四肢麻痹、肌肉震颤抽搐、呻吟,面部、眼睑、颈腹部出现水肿,甚至死亡[3]。
4 诊断治疗
对病毒进行解剖可发现胃黏膜及皮下组织水肿,腹腔胸膜中分泌浆液。胃平滑肌细胞坏死。另外,通过采集病猪的内脏进行检测。通过细菌培养、染色、镜检处理,观察细菌菌落形态及结构,判断是否为大肠杆菌造成的猪水肿病[4]。对于患猪水肿病的自由可采取药物治疗。口服硫酸钠及肌肉注射10mL速尿。每天2次,连续治疗4d。另外可搭配抗菌消炎药物进行治疗。肌肉注射左旋氧氟沙星,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4d。对于病情较轻的仔猪,可采取中西结合治疗的方法。根据体重使用板蓝根注射液、维生素B12、链霉素混合均匀后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3d。
5 防控措施
5.1 免疫预防
疫苗作为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猪水肿病上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通过对15~20日龄的仔猪接种猪水肿病灭活疫苗1~2mL,可持续保护仔猪健康。母猪分娩前15d可注射疫苗,增加初乳中大肠杆菌抗体。
5.2 加强饲养管理
第一,猪断奶前进行诱食补料训练,刺激肠道发育,分泌大量消化酶,加强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注意喂料时要采取少量多次饲喂。禁止突然更换饲料,采取过渡形式,逐渐添加适量的青绿饲料,避免造成换料应激。第二,定期杀菌消毒。猪舍地面、墙壁、水槽、食槽、排水沟、运动场等地区进行定期杀菌消毒,每周一次。疫情期间可适当增加消毒次数。仔猪在转入前和转出后,应及时使用氢氧化钠喷洒消毒。第三,增强日常管理。夏、冬季节猪舍内需维持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避免温差过大造成仔猪感冒,从而导致抵抗力下降。另外,夏季注意防潮,增强通风换气,避免过度拥挤,加强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第四,加强营养供给。断奶仔猪的饲养需防止单一化,需增强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营养物质的补充。
5.3 加强防疫宣传
对饲养人员进行定期知识宣传及培训。增强对猪生长过程中高发疾病知识的学习。增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防控知识的了解,提高疫情防控意识。另外,养殖场内需建立严格完善的疫情处理机制,做好应急准备,减少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仔猪水肿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对仔猪生长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患病仔猪通常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不佳、心跳加速、腹泻、走路困难,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麻痹、无法站立、眼睑和脸水肿,甚至死亡,是一种高致死率的疾病。因此,面对仔猪水肿病,广大饲养人员需提高防控意识,增强对诊断治疗知识的学习,做好疫苗接种预防工作,及时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注意营养的科学搭配及供给,减少疾病的发生。另外,需加强日常管理,注意断奶后仔猪料的更换,减少断奶应激造成的抵抗力下降。全方位预防猪水肿病的发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