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急性血红蛋白尿病的诊治体会
2022-01-10刘金鹏国欣欣李祥翔普天春赵素芬张成林王运盛
刘金鹏,国欣欣,李祥翔,普天春,卢 岩,赵素芬,张成林,★,王运盛★
(1.北京动物园 100044;2.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44)
在圈养野生动物疾病诊治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化验室诊断方法,仅凭借临床兽医经验诊疗极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因此,在动物患病后借助有效化验室诊断,对病因进行及时确定就显得尤为必要[1]。北京动物园兽医院曾接收一例出现血样尿症状黑猩猩,通过化验室诊断方法确诊为急性血红蛋白尿,并依据化验室诊断结果对该动物进行紧急治疗,最后恢复健康。本文以此为例,讨论了急性血红蛋白尿的化验室诊断依据及治疗思路,为今后圈养野生动物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可靠经验。
1 病例概述
发病动物为幼年黑猩猩,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趴卧不起、可视黏膜苍白、肢体末端冰冷、体温37.5℃,心跳加速,排尿呈现血样,每次尿量30~50mL。初步诊断为急性出血性肾炎。
2 化验室诊断
救治过程中采集外周血,进行外周血生理生化常规检测,并收集尿液镜下检查。检测后发现血红蛋白(52),红细胞比容(0.12)、血清磷(0.05)异常降低。尿液镜检发现无红细胞,其红色为血红蛋白。结合临床症状与化验室诊断,该黑猩猩出现急性血红蛋白尿[2]。血液生理生化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血液生理生化检查结果
3 治疗措施
在确诊为急性血红蛋白尿后,随即进行抢救。肌肉注射:氨苄青霉素(0.5g)+止血敏(1mL)+维生素K(1mL);肌注药物每日各一次,连用5d。输液:生理盐水250mL+VC注射液2mL+ATP注射液2mL+辅酶A50IU,连用2d。后根据病情发展改为生理盐水250mL+10%葡萄糖+0.03g葡萄糖醛酸钠,连用3d。经过5d治疗,黑猩猩精神和食欲逐日恢复至正常。
4 分析及讨论
4.1 病因分析与诊断要点
通常情况下,引起急性血红蛋白尿的原因主要有3种:急性溶血反应;大面积创伤导致肌红蛋白溶解;中毒等导致红细胞溶解。在本病例中,黑猩猩刚满1岁,本次发病属于幼年急性溶血性贫血。
急性血红蛋白尿诊断难点在于与急性出血性肾炎进行区别
临床诊断:急性血红蛋白尿的尿液色泽会有变化,通常情况下尿液颜色会出现“淡粉—粉红—红色—酱油色”变化。
化验室检查:患有急性血红蛋白尿病的动物,其血液生理生化检测中通常会出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血清磷数值的急剧降低,尿液镜下观察一般无红细胞,或可见细胞碎片[3]。
4.2 治疗讨论
在本病例中,治疗思路为“防止继发感染—补充血容量—增强凝血功能”,而补充血容量为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中心环节。
氨苄青霉素属于耐酸耐革兰氏阴性杆菌青霉素类,广谱抗菌药物。在本病例中,为了防止由于溶血而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出现感染,治疗中加入了氨苄青霉素,将继发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进行补充血容量的方法中,生理盐水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历史也最为悠久。止血敏(酚磺乙胺)的加入可以有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同时增强血小板的功能,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物质[4]。VC与VK促进胶原、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加速血液的凝固和增强免疫力;ATP可以有效防止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辅酶A则用于预防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血小板减少[5]。治疗后期葡萄糖与葡萄糖醛酸钠的使用,为黑猩猩提供能量补充的同时也保证了其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经过连续5d输液性抢救,黑猩猩身体状态恢复正常,最终痊愈。
5 结论
野生动物在发生急性血红蛋白尿时,往往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治疗不及时,本文通过临床诊断与化验室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在黑猩猩发病初期进行预判,得出动物出现急性血红蛋白尿,制定了“防止继发感染—补充血容量—增强凝血功能”治疗方案,经过连续5d治疗,黑猩猩痊愈。此病例的完成,对今后野生动物急性血红蛋白尿的治疗具有较高的实用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