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
2021-03-28朱爱民
朱爱民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226400)
近年来,伴随畜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化学、生物药物被应用于畜牧养殖中,以起到防范疾病、优化肉质、助力生长的目的,与此而来的兽药残留问题也愈发严重。
1 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的安全隐患
1.1 药剂累积导致中毒
不少动物在服用了兽药之后,难以在短时间内将药剂成分排泄出来,也不能靠机体将其分解,如此药剂成分便会残留在其体内,即便这些残留成分很少干扰到畜禽的健康,也会长期累积下去。继而跟随畜禽产品的流通进入餐饮领域,人类长期使用这类畜禽产品,便容易出现中毒问题,其中瘦肉精中毒便是很有代表性的案例之一,人类食用含瘦肉精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会引发急性中毒症状[1]。另外,也有一部分药剂残留在进入人体后短时间内不会引发较为明显的中毒症状,然而一旦长期累积,也会给人体带来较大损伤,这些损伤体现在身体各处,如牙齿、肾脏、肌肉等等。
1.2 致病原耐药性增强
有害成分残留过多的食品一旦被人类食用,会导致人体内菌落的抗药能力大幅度提升,各类药物对于疾病的防治成效不断降低,如此人体在感染病菌后,服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防治难度和成本都大大增加。另外,在动物饲养中,如若添加的抗生素多于规定的数量和种类,无疑也会导致致病原抗药性的提升,一般而言,研发新的抗生素需要一定时间,短时间内不能实现。一旦某种致病原的抗药性提升,很可能出现没药防治的情况,致使动物的发病情况愈发严重,蔓延速度继续加快,病畜、死畜数量也迅速增加,给养殖单位带来难以预估的多重损失,百害无一利。
1.3 过敏、致癌、突变
长期摄入部分低剂量的抗菌类兽药也会导致人体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在此以最普遍的青霉素残留问题为例,作为一种常见的过敏原,青霉素严重干扰神经系统,导致过敏休克等问题,严重时还有可能直接致死。苯丙咪唑是动物中应用很普遍的抗寄生虫类兽药,能及时消灭动物体内的虫卵,也能及时抑制细胞的分裂,然而若是用量过多,便会进一步引发癌变和基因突变问题[2]。此外,残留剂量高于标准的兽药及各类抗生素随着动物制品进入人体胃肠器官后,也容易导致菌群失衡状况,有益菌群被数量大幅骤减,有害菌群则在此时大量繁殖。
2 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的控制措施
2.1 强化相关立法事宜
要想从根源处改善当前的兽药残留状况,第一步便需要强化对于食品安全的立法强度,优化具体的法规制度,出台一系列措施规范兽药的使用标准,逐一按要求约束兽药种类、使用剂量等等。针对那些危险性比较高的兽药则需严令阻断,管束其生产、买卖和使用行为,针对存在违规违法制药、售药举动的单位和个人,同样需出台严厉的惩戒措施,确保在处置相关问题时切实达到有法可依。
2.2 重视天然药剂研发
时代不断进步,科研水平一日千里,在食品安全领域,重视创新、加快研发同样是不可放弃的优化方式,各制药企业应立足于各类兽药的基本特征,革新固化研制模式,继续致力于研制药效高、残留少、生态化的天然兽药。例如可以研制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兽药,大幅缩减兽药中的毒性物质,优化兽药质量,如此一是能降低兽药残留给人体带来的不良侵害,二是能为制药产业和环保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2.3 抓好兽药残留检测
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检测工作的推进,对于这一不足,相关部门必须强化重视程度,扩大建设费用的支出,或者颁布一些扶持措施,抓好对兽药残留的检测力度。另外,在加工处理环节,需挑选最佳加工方式,尽量在加工环节将残留成分彻底消杀,有的药剂残留成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会引发异变,如土霉素等,在一系列操作处理后会变成比较稳定的物质,继而减少对人体的不良侵害。
2.4 加大食品安全宣传
一方面,要加大对饲养人员的管培和教导力度,使其切实意识到兽药残留于人类的危害性,督促其在实际饲养过程中可以适度适量、科学有效地使用兽药,尤其要放弃使用含有违禁成分的兽药,从入口处着手遏制残留问题。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在综合考量各方因素的基础上设置并完善动物性食品品质追溯机制,加大对有害残留物质的检测力度,让食品从生产到摆上餐桌的每一个流程都按部就班地进行,注重平时的监管督查,不断优化检测措施,强化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
3 结语
总而言之,兽药残留容易引发各种食品安全隐患,给人体带来各种损害,目前兽药残留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如何以这些问题为基点,探寻更有效的突破措施迫在眉睫,相关人员必须躬体力行,致力于动物性食品安全工作的继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