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面积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2021-03-28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面积脑组织溶栓

(辽宁省辽阳辽化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3)

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颈内动脉主干、椎基底动脉主干和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疾病,因脑肿胀导致颅内压升高。由于大面积脑梗死疾病属于临床常见危重疾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5 h之内实施溶栓治疗会相应提升抢救率,但是该种治疗方法对病情具有较高要求,并且操作难度比较大,容易导致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和多脏器出血的严重反应。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43例经MRI检查和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为(63.86±4.33)岁;基础疾病:15例患有糖尿病,22例患有高血压,14例患有高脂血症,6例患有风湿性心脏病,15例患有心房颤动。经MRI检查和头颅CT检查显示出大面积脑梗死,有2例患者为大脑半球梗死,有21例患者为额颞顶叶梗死,有8例为颞顶叶梗死,有5例为额顶叶梗死,有7例为颞枕叶梗死。本组患者均存在侧脑室受压情况,有19例中线结构轻度移位,有5例中线结构明显移位。

1.2 临床表现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多样化,有3例患者表现为表情呆滞,反应缓慢和淡漠等症状;有7例患者出现昏迷症状,有5例患者出现口角歪斜症状,有23例患者出现言语功能障碍,有3例患者以呕吐、头痛为主要症状,有2例患者因癫痫发作;有22例患者合并大小便失禁,有29例患者一侧肢体活动障碍,有3例患者双下肢力弱,有2例患者梗死后出血。

1.3 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均经MRI检查和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图像主要表现为小脑半球大面积低密度病灶,大脑半球大片低密度病灶。

1.4 治疗方法 针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来说,临床上在治疗期间应当以生命支持治疗为主,并且注重吸氧辅助治疗措施。对于痰液比较多的患者,则应当注重拍背、翻身和吸痰处理;针对吞咽困难和昏迷等无法正常进食患者,则需要给予下胃管;针对合并泌尿炎症或肺炎患者则应当给予抗感染治疗;针对合并应激性溃疡患者,则应当给予抑酸治疗和止血处理[2]。按照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降颅内压治疗,治疗药物主要以甘油果糖、甘露醇、速尿和白蛋白为主;给予患者抗血小板集聚,改善脑代谢和血循环药物;针对心房颤动患者来说应当严格控制抗凝治疗,在发病之后存在溶栓指征的患者需要进行溶栓治疗。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干预后发现,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呕吐、言语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和抽搐等。本组患者主要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药物治疗,在给予针对性治疗干预后,有35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81.40%;有8例患者经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症状严重,家属自愿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常见于颈内动脉系统,一般集中在动脉主干、大脑主干中,其表现病灶对侧完全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锥基底动脉主干梗死伴有意识障碍,头痛和四肢偏瘫等症状,会表现出明显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现象,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脑疝症状,该种症状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据13%左右。此外,该种症状还会使产能部分崩溃,更改其细胞代谢,异常分解细胞膜,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并伴有一定的破坏性[3]。因此临床治疗脑梗死需要第一时间清理自由基,抢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改善脑供血不足以及促使细胞正常代谢。抽搐也属于大面积脑梗死症状的临床表现特点,由于大面积脑梗死会累及到脑叶造成组织缺氧缺血,钾离子内流和钠泵衰竭,影响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患者发生去极化和癫痫样放电症状[4]。大面积脑梗死病灶周围一般会出现严重水肿症状,会对邻近脑组织造成压迫影响,使患者出现严重肢体瘫痪症状,使其发生严重感觉障碍和肢体瘫痪症状。急性期患者患肢肌张力低下,肌腱反射消失。如果脑水肿比较严重,给予患者CT检查会发现中线移位,病变会导致脑组织受压水肿。因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仅表现为严重意识障碍,还会表现出双侧椎体束征,双侧病理征阳性,症状严重患者会发生脑干症状,进一步发生呼吸循环功能[5]。其次,梗死病灶会对中线结构造成影响。如丘脑下部,第三脑室脑干和透明膈,以上部位会导致患者出现中线症状和代谢紊乱症状,对预后造成极大影响。还有部分患者会发生假性球麻痹,临床会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以及吸入性肺炎。

按照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老年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在50%左右,若没有尽早处理,大面积脑梗死症状会使颅内压升高,病死率也会随之显著提高。因此治疗期间应侧重于降低颅内压,可以应用甘露醇进行治疗,该种药物能够全面清除脑缺血所产生的脑内自由基,对脑水肿进行抑制。国外医疗机构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判断主要是包括以下几点:①给予患者头颅CT检查发现脑梗死面积超过大脑动脉供血区域的2/3[6]。②头颅CT显示出脑梗死面积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1/2。临床上对于发病症状比较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特别是癫痫发作或者意识障碍所导致的脑血管疾病,在诊断期间首先需要分析患者是否为大面积脑梗死症状。由于此次纳入研究的患者都存在头痛呕吐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还出现不同程度颅内压征象。多数患者同时伴有肢体偏瘫症状,眼球凝视麻痹和言语功能障碍等情况。大面积脑梗死症状在发病初期无法通过头颅CT检查发现脑梗死症状,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在病发24 h后对患者头部CT进行复查,尽早确诊患者病情。大面积脑梗死症状因脑梗死面积较大,脑组织缺氧缺血症状严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高颅压和脑水肿症状,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使用CT和MRI等方式检查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时,利用CT检查可以诊断出患者中线结构移位情况,明确患者脑室受压和病变位置大小。利用MRI检查方式可以寻找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敏感诱病因素。除了给予患者CT和MRI检查,还需要给予患者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和血尿常规检查。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主要表现为动脉高密度征象,即脑动脉密度高于动脉另一段,大脑中动脉阻塞后显示征象的概率比较大,因此又被称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象。CT判断动脉高密度征象要点为:该侧大脑中动脉密度显著增加,显著高于侧大脑中动脉,且基底动脉和相邻脑组织[7]。部分学者认为一侧脑动脉高密度征象代表血管内凝血块,主要是由于栓塞和血栓所致[8];有些学者认为,大面积脑梗死高密度征象表明大面积脑梗死阻塞,会影响预后[9]。因此在治疗期间应注重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当患者脑组织损伤面积较大时,仅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效果会并不理想。因此需要进行降低患者颅内压,以全面保护患者脑组织,尤其是在患者急性发病时期,必须严格控制药物治疗剂量,并且选择适宜的药物类型,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防止发生盗血综合征和脑栓症状,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脑功能[10]。目前,临床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药物主要为丁苯酞软胶囊,该药物的主要成分为正丁苯酞,对治疗脑梗死有显著疗效。丁苯酞软胶囊主要机制是:①有效抑制血栓素的产生,对血管收缩有较大帮助。②丁苯酞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皮细胞的完成性,能有促使患者血管呈开放状态,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流量以及脑灌注。③丁苯酞能够保护缺血区域的脑线粒体,主要是依靠提高线粒体膜的流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主要是在早期对患者病情轻重情况进行判断,明确颅内水肿程度和梗死面积,尽早给予患者降低颅内压治疗。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必须要有明显指征,大面积脑梗死后脑组织大面积坏死和缺血会增强脑血管通透性,提升再灌注后损伤发生率,容易出现脑梗死出血症状,明显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在治疗期间若发现患者症状有明显加重情况,则应当考虑患者发生出血症状,需要再次给予头颅CT进行明确。与此同时还应避免患者再次发生梗死后出血症状,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预后效果不理想,按照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际症状需要尽早进行诊断治疗。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时以控制颅内压和脱水为主,尤其要注重早期治疗干预的重要性,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和记录血压变化情况,在发病初期实施溶栓治疗时必须对临床指征进行判断,降低脑梗死后出血发生率。

猜你喜欢

大面积脑组织溶栓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喷水织机进入大面积更新换代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扩张器在治疗烧伤后大面积疤痕性秃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