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专科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分析
2021-03-28李子硕
李子硕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市 430022)
1 建设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人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渐增。而在被称作网络时代的21世纪,互联网技术正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和医疗健康产业的融合正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方向。2015年,随着“互联网+”的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提及[1],在诸多行业中发展信息化和数据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医疗卫生作为与国人健康紧密相关的重大产业,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正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医疗健康”则在2015年的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被定义为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1],这也预示传统医疗行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技术将在深度层面上跨界融合。
2018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正式对网络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2];2018年9月,《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等政府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对互联网医院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已初步落实[3]。
2 运营模式
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是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对线下服务。这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线上支付技术、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构建的,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4]。
根据《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我国互联网医院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即H模式、H+I模式和I模式[5]。其中,H模式是以实体医院为基础开展的线上业务延伸;H+I模式是由实体医院和互联网企业通过协议共同搭建线上诊疗平台;I模式则是由互联网企业建立,以多点执业的医生为服务提供者的网络医疗端。
本文针对以H模式为运营标准的心血管专科互联网医院展开论述。根据《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患者通过H模式运营的互联网医院,能实现线上咨询、线下确诊、线下治疗和线上复诊四个阶段的全过程。其中,线上复诊是互联网诊疗最关键的阶段。通过互联网医院完成就诊的患者,能减少往返赴院次数,降低就医成本。
3 建设实践
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互联网医院(后文简称亚心互联网医院)为例,该互联网医院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为主体,其互联网诊室设置在医院门诊楼内,医生均为注册在本院的医疗从业者,并在固定的工作时间进行接诊工作。
亚心互联网医院的患者端界面呈现图文咨询、网络诊室、居家护理和健康商城四大功能板块。其中,图文咨询主要面向初诊患者,医患双方通过文字和图片传输实现轻问诊交流;复诊患者则可在网络诊室中视频就诊,医生接诊时可开具线上处方、检查检验单据和入院申请。需要开具处方的患者线上完成药费支付后,药品将快递送至收货地址,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具检查检验项目和入院申请的患者,则在约定时间赴院就诊。如此可减少患者候诊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居家护理服务则需由患者提前通过网络诊室挂号就诊并开出相应检验单据,而后护士会在预约时间上门对患者开展采血,PICC导管维护以及伤口护理等一系列院外延续服务。最后,健康商城主要出售可穿戴设备和体检套餐等商品,属于医疗服务的商业化拓展。
亚心互联网医院的运营和管理由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互联网医院策划与推广部负责。作为非营利性医院,该院互联网医院以对原有的诊疗模式进行拓展和延伸为运营目的,从而实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周期性,连续性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4 发展优势
4.1 优化医疗资源分布
基于各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6]。而由于心血管疾病诊治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其专科医院的地域性分布特征尤为显著。该类知名的专科医院以北京阜外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和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为代表,分布于北京,上海和武汉等中国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在人力和物力资源方面,这些医院集中了国内最顶尖的心血管专科医疗人才,也均配备了包括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内的高端医用器械和医用设备。在财力资源方面,北京阜外医院和上海市胸科医院属于公立医院,有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尽管属于私立医院,却也有来自大型医疗集团充足的资金投入。与此相对的是,即使近年来政府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逐渐加以重视,我国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与大城市的医疗机构相差甚远。而上述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便能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使诊疗活动中涉及的医疗资源在形式上突破地域限制,从而在理论上最大限度降低了距离给患者,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患者带来的就医难度。
4.2 规范就诊流程
传统医院的就诊流程大多遵循挂号先后顺序,而挂号顺序又以到院时间为标准。随着医院门诊量的增加,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一号难求”和候诊时间过长的问题,进而降低病人就医体验。互联网医院的出现,则能在医院范围内实现专家资源的统一安排,检查、检验项目和住院部床位的统一预约以及药品的统一配送[7],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1)对于首诊患者,互联网医院采取线上挂号,线下就诊的模式,同时也支持病历,处方和检查结果的线上查询。患者通过智能手机医院App或医院微信公众号即可预约挂号,不仅节省了病人在医院的候诊时间,提升病人的就医体验,也能提高医生的接诊效率,并缓解医院门诊大厅的人流量压力。
(2)对于复诊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提供的视频问诊,检查结果实时上传和线下药品配送服务,患者无须出门即可完成复诊就医。同时,互联网医院支持开具电子处方。医生接诊完毕,所开具的电子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将传送至药品供应方(通常为医院药房或与医院合作的医药企业)。患者线上支付费用后,相应药品将通过快递公司配送,最终完成服务闭环。
4.3 促进信息对称化和透明化
当前我国屡见不鲜的“看病难”问题,其根源往往在于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而互联网医院的出现,使患者对医生的公开信息(职称、擅长治疗方向等)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从而帮助患者选择最合适的医生,获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信息的透明度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互联网医院的诊疗费用由医院根据医生职称统一确定,药品也根据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统一定价。通过互联网医院复诊的患者,其病历资料,历史处方和住院记录等医疗文书均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储存于互联网医院的数据库中。医生每一次查看和编辑行为均有操作记录,可供卫生主管部门核查和审阅。这有助于遏制过度医疗行为,保障患者权益,从而促进建立更和谐的医患关系和更规范的医疗秩序。
4.4 无缝对接可穿戴医用设备
在心血管疾病相关领域,可穿戴设备能在芯片技术、通信技术和智能交互技术的多重支持下,融合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析处理等多种功能,对患者的心率、体温、血压、血糖和血氧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广泛性,持续性和可交互性监测[8]。其中,可穿戴式心电监护设备基于其高度敏感性和实时监测功能,能够实时监测心电变化,并在心电异常时发出警报,这对早期筛查心肌缺血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由美国远程心电监测公司(Bio Telemetry)开发的MCOT监测仪(Mobile Cardiac Outpatient Telemetry)使用双向无线通信技术,能通过穿戴在患者身上的传感器连续30 d采集患者的心跳信息[9]。当传感器监测到病人心律不齐时会发出警报,同时相应心电图数据将立即传输至该公司的心电监测中心。专业人员对心电图的分析处理后,即可对患者和家庭医生发送报告。同时,双向无线通信技术也支持专业人员随时调用早期心电图数据以监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类似于MCOT监测仪的可穿戴设备,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活动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可穿戴设备监测到异常心电图数据并发出警报后,病人能够及时通过互联网医院和医生取得联系,进而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可以预见的是,心血管专科互联网医院和可穿戴心电监护设备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病人的住院观察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床位使用率,也能促进分级诊疗的开展,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5 发展局限性
5.1 监管体系不完备
我国互联网医院在监管方面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顶层设计[10]。当前关于“互联网+医疗”监管方面的内容散见于《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政府文件中。然而,文件相关内容更侧重于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除了设定机构准入标准外,在互联网医院监管方面的文件内容多为原则性规定,比如提出加强“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及安全保障、提升监管能力、创新监管机制等,而对具体的监管措施并未加以说明。现行的卫生法律中,也未对互联网医院的监督和管理方面设定相应的制度和标准。
此外,顶层设计的缺失将导致监管能力的羸弱[11]。以网络为载体的互联网医院,在患者注册和使用的环节中,其接入设备和线上平台均存在安全隐患,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资料都有泄露的可能。而当前政府主管部门缺乏先进的监管技术和健全的监管体制,互联网医院患者的隐私难以得到保障。
5.2 医保纳入面临困难
(1)依照H模式运营的心血管专科互联网医院以实体医疗机构作为基础,互联网医疗项目纳入医保将不可避免地分割实体医院的医保总额。对于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来说,线上业务纳入医保势必对线下业务的医保额度造成挤压,从而形成对线下业务的冲击。
(2)互联网医疗最大的优势是突破地域限制为患者带来的就医障碍,因此互联网医院的病源多分布于全国各地。然而,当前我国医保的统筹层次集中于地级市,报销范围无法覆盖到省级以上区域,关于互联网医院也尚未建立统一的医保报销标准和费用分担机制。因此,当互联网医疗项目完全纳入医保后,受益群体也局限于本市患者,这对促进互联网医院的跨省发展推动有限。
当前,仅有上海市、武汉市等少数城市将部分互联网医疗项目纳入当地医保支付范畴,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仍处于探索阶段[12]。
6 发展建议
6.1 提高医疗质量,突出专科特色
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医疗质量在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排名前三的死亡率,心血管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性无须赘述。由于互联网医院以网络为媒介,医生与病人无法做到面对面沟通,误诊的可能性相对更高。因此,发展心血管专科互联网医院,应该在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心血管疾病诊疗特色的基础上,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在医院层面上,医疗质量取决于医疗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因此,互联网医院应当遵从国家相关规定,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以规范医疗行为,实现互联网医疗活动的标准化管理。此外,应加强医德人文教育,促使互联网医院的一线医生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医生层面上,医务人员的形象是医疗质量最直接的外在反映。为了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生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水平,确保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从而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构建和谐有序的医患关系,推动互联网医疗的持续性发展。
6.2 重视医疗安全,完善监管体系
线上数据传输和线下药品配送的安全性是确保互联网医院正常运营的基础,对此应予以高程度的重视。在医院主体层面上,应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相关规定,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及时修补网络平台的安全漏洞,防止医疗数据被恶意窃取和篡改;同时,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双方对患者隐私的保护意识,从而降低患者信息泄露的风险。在第三方层面上,互联网医院应加强对合作医药企业和物流公司服务质量的监管。作为O2O的重要环节,药品质量和物流配送是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关键。因此,对于合作的药企和物流公司,互联网医院应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上严格把关,确保互联网医院的每一次医疗服务都能完成闭环。
此外,我国现行卫生法律法规中,对互联网医院的监管缺乏具体标准;而法律保障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在国家立法层面上,有必要完善互联网医疗的顶层设计,健全互联网医疗的监管法律体系,在保证监管质量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促进互联网医院运营的规范化。
6.3 加强医联体互联网医疗的一体化建设
医联体建设的目的在于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在大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实现医疗人才和医疗技术的共享,从而建立更合理的医疗格局。互联网医疗在医联体建设,尤其是纵向组织型医联体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远程会诊。心血管疾病作为专业性最强的病种,其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要求较高。而往往作为纵向组织性医联体中上级单位的心血管疾病专科医院,在心脏病的诊疗上具有权威性。基层医生在接诊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医院发起远程会诊申请,由心血管疾病专家参与线上会诊,不仅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使在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在免除交通成本,减少非医疗费用支出的同时,获得更专业的治疗意见,也能对医联体下级单位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水平的提升。
(2)远程检查。在医联体建设中融入“互联网+”元素,可以实现心电、影像和检验结果的云端储存和双向传输。基层医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将所采集的检查检验资料实时传输至医联体上级单位。上级医院专家对接受的检查检验资料进行判读和分析后,再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结果报告传输至基层医院。如此能够简化患者的就医流程,使患者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更准确、更权威的治疗信息。
心血管专科医院与“互联网+”的结合是未来我国心血管专科医疗的发展趋势,将使专科医疗服务以全新的方式向基层不断延伸,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心血管专科互联网医院的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修订,针对互联网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相关单位应该积极探索良好的运营策略,营造适应时代潮流的互联网医疗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