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的病因与中西医治疗方法
2021-03-28马永国
马永国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定西 743000)
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多发性全身性疾病,诱发病原为致病型大肠杆菌。各个生长阶段的鸡都易感,典型的症状为腹膜炎、输卵管炎、急性败血症、气囊炎、眼炎等,还可以感染种蛋,出现死胚、弱胚,降低孵化率和育雏率,对养鸡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种类较多,已报道的就有70多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为035、O78、O1、O2等,血清型不同,其毒力也不同,引起的症状也有差异。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还容易继发或并发传染性法氏囊病、慢性呼吸道病病、新城疫等,加重病情,造成更大损失。
1 病因
大肠杆菌病在养鸡场中普遍存在,分布范围很广,尤其当气候突变、受到疾病干扰、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等应激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造成大肠杆菌病的爆发流行。通过对周边乡镇120多户养鸡场的调查发现,由于大肠杆菌病造成的死亡率高达10%,给养鸡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1 饲养管理水平低,卫生环境不达标
在基层养殖生产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饲养密度较大,加上养殖户的防疫意识不强,对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病鸡也不隔离治疗,常常放在同一鸡舍的边角笼子里面饲养,为病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有的鸡场没有完善的消毒设施,购买的饲料、兽药等都可能将病菌带入鸡舍。由于饲养密度大,通风条件不良,舍内湿度大,空气污浊,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浓度较高,导致鸡机体抵抗力降低,病菌乘虚而入或内源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致使发病。有的养鸡场管理不到位,粪便随意堆放,病死鸡出售给消费者或扔到周围环境中,导致大肠杆菌扩散流行。
1.2 饲料原料或水质被污染
有的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购买腐败变质的小鱼加工成鱼粉作为蛋白质饲料,这种鱼粉中常常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和霉菌。还有的养殖户不定期清理水槽,饮用水中甚至大肠杆菌含量超标,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1.3 不规范用药导致耐药菌株出现
在养鸡生产中,为了预防疾病,常常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甚至反复的使用,有的药物虽然名字不同但是成分一样,还有的饲料厂将少量的抗菌药物添加在生产的饲料中,这种低剂量药物的长期应用,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也会使机体内的菌群结构失调,导致免疫力下降,促使大肠杆菌病的流行。
1.4 种蛋被大肠杆菌污染
种鸡场管理不严格,没有定期进行检疫,有的种鸡携带大肠杆菌而没有被淘汰,导致所产种蛋被大肠杆菌污染,病菌会通过种蛋传染雏鸡。还有的种蛋在运输、贮存过程中被污染,入孵前也没有进行彻底的熏蒸消毒,导致出现死胚或弱胚。在孵化场经常观察到1日龄的雏鸡出现典型败血型大肠杆菌病的病例。
1.5 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预防免疫困难
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效果不好,因为灭活菌苗只对对应的血清型有保护力,对于由其他类型引起的大肠杆菌病,保护力较弱,甚至没有效果。而养殖户却认为进行了疫苗注射就不会发病,从思想上忽视了对此病的防控,也是造成大肠杆菌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2 流行特点
2.1 症状类型增多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不同的血清型毒力不同,由于感染途径、侵害部位的不同,病鸡就会表现不同的症状,病情日益复杂。典型的类型有急性败血型、腹膜炎型、输卵管炎型、肠炎型、眼型、脑炎型、气囊炎型、神经型等。根据对周边的养鸡场调查发现,急性败血症、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等症状的发病率较高,尤其雏鸡容易发生急性败血症,导致大批死亡。
2.2 混合感染发病率上升
20世纪90年代以前,鸡大肠杆菌病单纯感染病例较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混合感染病例逐渐增多并且呈上升趋势,细菌与病毒、不同细菌之间、细菌与支原体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混合感染发生率上升,病状变得复杂,给诊断和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经济损失巨大。根据调查发现,原发性大肠杆菌病感染率低于40%,60%以上的病例多为混合感染,主要类型有鸡大肠杆菌病与鸡白痢混合感染,与鸡支原体混合感染,与鸡白痢、鸡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与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与新城疫混合感染等,病情复杂,造成的损失严重。据崔保安[1]调查发现,河南省13个鸡群发生大肠杆菌病,单纯性大肠杆菌病只有4个鸡群,并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有3个鸡群,并发鸡新城疫的有1个鸡群,并发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有2个鸡群,并发禽霍乱的有2个鸡群,并发败血支原体病的有1个鸡群。
2.3 传播途径多,诱因复杂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动物肠道中,因此传播途径也非常多,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饲料、饮水、空气、料槽、水槽、孵化设备等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后,健康鸡接触后就可以感染发病。种公鸡带菌后,就会通过交配将病菌传染给母鸡,被污染的精液通过人工授精也会传染给母鸡,种蛋在形成过程中大肠杆菌就会侵入蛋内,使种蛋带菌,导致死胚、弱胚增多,孵化率、育雏率都下降。鸡群接种疫苗、更换饲料、转群等都会成为大肠杆菌病发生的诱因。
3 中西医治疗方法
3.1 利用西药治疗
目前治疗大肠杆菌病仍然普遍采用抗菌素,首先进行药敏实验,选择敏感药物制定治疗方案。临床上常用的抗菌素有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类、喹诺酮类等。欧阳五庆等[2]通过临床试验表明,恩诺沙星对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有明显的作用;荣俊[3]通过试验也证实了硫酸头孢喹肟对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效果明显,并值得推广应用。但是随着抗菌素的普遍推广应用,抗菌素不规范、滥用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增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抗药菌株。经调查发现,大肠杆菌对丁胺卡拉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等抗菌素的敏感性减弱,表明当地的菌株对这些药物已经出现了抗药性。高崧等[4]对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105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13种抗菌素的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对抗菌素的抑制作用非常强,而其他药物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表示这些菌株已经出现了抗药性。
利用抗菌素治疗大肠杆菌病可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但是对病菌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却没有作用,不能保护机体免受其害,导致原来治疗效果较强的抗菌素的疗效变差,加上鸡消化系统的特殊性,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非常容易受到抗菌素的破坏,导致内源性病菌的双重感染,引起鸡腹泻、死亡;此外,使用抗菌素对人的健康也产生了很大威胁,长期使用抗菌素,畜产品中就会有药物残留,鸡蛋、鸡肉中药物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人类长期在低剂量抗菌素的作用下,人体内就可能会出现抗药菌株,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3.2 利用中草药治疗
利用中草药防治大肠杆菌病,不仅可以防菌抑菌,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快速生长。中草药治疗也不会产生药物残留,不会出现抗药性,且中草药来源广,价格低,可降低饲养成本。随着人们对畜产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中草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畜禽疾病的治疗。黄连、鱼腥草、穿心莲、黄芩、连翘、苦参、板蓝根、苍术、金银花、甘草等对治疗鸡大肠杆菌病都有显著的效果,采用复方中药黄连70 g、穿心莲70 g、连翘50 g(100只鸡的用量)有显著的抗炎抑菌效果,还可调节鸡群免疫功能,降低鸡群发病率,提高对大肠杆菌病的治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5]。
4 结束语
利用西药治疗大肠杆菌病毒副作用强,也容易产生药物残留,使大肠杆菌产生抗药性,甚至出现耐药菌株,增加治疗费用,提升饲养成本。人们逐渐研究替代抗菌素的有效治疗方法,除了利用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还可利用益生素、寡聚糖、有机酸制剂改善鸡胃肠道菌群,预防大肠杆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