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论治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021-03-27安学冬段丽云赵艺如赵生慧周容戎段莹莹连凤梅
安学冬,金 德,段丽云,赵艺如,赵生慧,2,周容戎,段莹莹,2,连凤梅*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在10%~50%[1-2],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损伤等[3-5],表现为四肢麻木、发凉、疼痛,归属于中医“痹病”“麻木”“不仁”范畴,现多称之为消渴痹病,其症状以疼痛最为顽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主要在于控制血糖及缓解疼痛,但作用有限[6-8]。《普济方》云:“消肾口干,眼涩阴痿,手足烦痛。”谈及消渴病久,精血、阳气不足,病及四肢,精血、阳气不能达及,表现为手足麻木、疼痛、发凉,久则手足萎废不用。临床研究显示,阴虚血瘀证及痰凝血瘀证最为多见[9],中医治疗包括针灸、穴位贴敷、熏洗、内治法等[10-18]。仝小林教授学验丰富,以糖络并治、助阳透寒的原则治疗痛性消渴痹病。笔者有幸随诊学习,现将老师经验总结如下。
1 阳虚寒凝血瘀为痛性消渴痹病病机
对于疾病分类,仝小林认为久病入络、久病耗气伤血,针对大血管与微小血管同病的特点将其分为“脉病”和“络病”,统称为“络脉病”[19]。对于糖尿病,按其病程发生发展的变化分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20]。整体而言,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并发症,包括消渴痹病属于“虚、损”阶段,络病范畴。
消渴痹病总以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气血虚弱为本,气滞血瘀为标,痛甚明显者涉及寒入骨髓,表现为阳虚寒凝血瘀。具体而言,考虑饮食、情志等因素,目前消渴患者多表现为胃肠积热。患病日久,热邪伤津耗气,以脾脏最为明显,其运化功能减退,则“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之通降、降浊功能受损,又致食积生热。而脾胃为中焦饮食水谷、精、气、血运输的枢纽,脾胃功能受损,输转功能减退,最明显的为肝气不能条达,表现为口干、口苦、便秘、情志不佳等;同时,脾为生痰之源,脾之运化功能减退,则体内痰湿横生,阻滞经络的通路,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瘀滞,表现为“不通”;脾主四肢,如若脾气亏虚,气血不能达至四末,失于濡养,表现为“不荣”;脾的温煦四肢的功能减退,久则殃及肾阳,寒气凝聚,病久根深蒂固,因寒而瘀,肢体疼痛、麻木、发凉等均是寒凝血结所致,亦表现为“不通”,出现疼痛,实则经络寒的表现。总之,“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既表现为不通,亦涉及不荣,患者表现出疼痛难忍,或伴有麻木、发凉,甚则肌肉瘦削,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糖络并治,助阳透寒为治疗总则
消渴痹病总归是消渴病的并发症,控制血糖为第一要务,治疗总则须标本兼顾,通补兼施,寒热并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糖络并治”贯全程,扶正补虚要求“衡”。针对痛性消渴痹病气虚、血瘀、寒凝的特殊病机,具体需要补益中焦脾气,活血通络,温阳散寒。从“络病”角度辨治消渴痹病,多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本方,寒凝痛显者则加乌头汤。总归糖络并治,助阳透寒。
2.1 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也,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全方组成: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论注》:“此由全体风湿血相搏,痹其阳气,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壮气行阳,芍药和阴,姜、枣以和上焦荣卫,协力驱风,则病源拔,而所入微邪亦为强弩之末矣。此即桂枝汤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嫌甘草之缓小,若黄芪之强有力耳。”此言四肢不仁,因邪气闭阻,阳气不能通达所致,需用桂枝类行阳气,加以芍药、姜、枣补益,合力驱风除痹。《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此亦言扶正助阳以行血,理风养肌以除痹。
方中以黄芪为君益气固表,补益一身正气,亦包括经络之气。《得配本草》言:“黄芪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桂枝散寒,温通四肢经脉,《本草再新》言其“温中行血……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白芍养血敛阴,柔筋止痛,《别录》云其亦可“通顺血脉”。桂枝与黄芪配伍,可益气,可行气,可生血,亦可助血;桂枝与白芍配伍,乃调和营卫之佳对。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白芍之功。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络痹显著者也可加鸡血藤、首乌藤等活血通络之良品。诸药共奏益气、温阳、行血、缓急、调和之功。
2.2 痛甚以乌头汤为补充当患者感觉以痛、凉难忍为主时,多表现为阳虚寒凝血瘀,本虚以阳虚甚,标实以寒凝血瘀重,非力专、功强之药不能奏效。仝小林每用乌头汤。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对于消渴痹病疼痛明显之寒入骨髓,经脉痹阻不能,气血不畅,关节剧烈疼痛者,乌头汤温经祛寒除痛。方中乌头味辛,性热,其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凡凝寒痼冷皆能开之通之。《神农本草经》云其:“除寒湿痹……破积聚寒热。”《长沙药解》曰:“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对于乌头的临床应用,重者初始用30 g,随症可加至60 g。麻黄可散风寒,疏腠理,透毛窍,以祛寒湿。白芍宣痹行血,并配甘草以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亦制麻黄过散之性,最小剂量为30 g,随乌头用量增加可加至90 g。白蜜甘缓,以解乌头之毒。诸药相伍,使寒湿去而阳气宣通,关节疼痛解除而屈伸自如。临床应用过程中注意乌头须先煎久煎,留其热性,祛其毒性。
2.3 治疗注意事项对于消渴痹病,血糖控制最为关键;黄芪桂枝五物汤剂量要大,因患者本虚明显,又因疼痛寒驻骨髓,轻药不足以透达,辨证准确前提下须大量使用并活用乌头等大热之品,量大力专方能奏效;同时消渴痹病缠绵难治,患者须长期服药,应注重扶正、顾护胃气,加之长期应用风药和温燥之品容易化燥伤阴,可重用白芍等以助阴;患者多因痛甚导致焦躁失眠,又可消耗正气,加剧疼痛,佐以煅龙骨、煅牡蛎等重镇安神之品改善睡眠,可间接缓解疼痛。
3 病案举例
患者朱某,男,53 岁,2016 年2 月29 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次就诊。主诉糖尿病20 年,合并周围神经病变3 年。证见多汗,口干,口渴,自觉双目发凉、疼痛,自觉体内发凉、疼痛,双腿发凉疼痛、刺痛烧灼感,牙周炎,冷,焦虑(有濒死感),矢气多、气臭秽,咽痒咳嗽,有痰、色白质黏,耳鸣如蝉,纳可(控制饮食)。眠差,入睡困难,凌晨2~3点方能睡着,睡后易醒,平均1 h 醒1 次。大便1~2次,量少、色黑(查便常规正常),小便黄,夜尿5~6次。舌红、细颤齿痕,脉弦硬。空腹血糖8.51 mmol/L。处方:制川乌30 g,桂枝30 g,鸡血藤30 g,首乌藤15 g,白芍30 g,蜜甘草15 g,黄芪30 g,生蒲黄9 g,炙淫羊藿15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生姜30 g,大枣15 g,分早、中、晚睡前服用,每日4 次分服。于2016 年4 月5 日2 诊。患者仍觉口干、口渴、多汗,脚心、会阴部仍发凉,双脚疼痛较前稍有缓解,仍眠差,舌胖齿痕、底瘀,脉涩弦,苔厚腻。辅助检查示:糖化血红蛋白6.6%,空腹血糖7.15 mmol/L。处方在首诊基础上,黄芪改为60 g,加酒制山茱萸30 g,仙茅30 g,早、中、晚睡前,每日4 次分服。于2016年5 月3 日3 诊。患者依旧多汗,右下肢水肿较重,左下肢轻,下肢发凉较前稍减轻,脚心凉较重,会阴部里凉外潮热,双腿疼痛缓解30%,无焦虑(濒死感),眠差,舌胖大齿痕、底瘀,脉弦硬。辅助检查示:空腹血糖7.38 mmol/L。在上方基础上煅龙骨加至60 g,煅牡蛎加至60 g,加仙茅15 g,浮小麦30 g,蜈蚣1.5 g。2 d 服1 剂。于2016 年6 月6 日4 诊。汗略减10%,下肢水肿,下肢及脚心发凉感减轻30%,双腿疼痛减轻80%,眠有所好转,舌稍胖、齿痕,薄黄腻、底瘀,脉弦硬略滑、略数。辅助检查示:糖化血红蛋白6.8%,空腹血糖6.84 mmol/L。在上方基础上加茯苓45 g。2 d 服1 剂。
按:患者病久,舌边齿痕明显,脾虚湿盛,自觉发凉明显,表明阳气亏虚,已波及络脉,感觉痛甚,患者血糖控制尚可,但阳气亏虚,寒已入骨髓,所以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乌头汤加减。方中川乌大热祛大寒;加黄芪补益脾气,助气力,桂枝则温通经脉;又加鸡血藤、首乌藤等藤类药物,助其通经入络之功用,以活血通经;考虑疼痛往往影响患者睡眠,故加龙骨、牡蛎重镇之品。2 诊,患者仍觉发凉,疼痛稍有缓解,故持续使用川乌,又加仙茅助肾阳药物,补肾阳以温阳全身。3 诊时患者疼痛减轻明显,络瘀明显,加上蜈蚣等虫类药物,可通络止痛,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同时发凉减轻,表明患者阳气在药物辅助下有所回升,其伴随症状皆有好转,用药频次逐减。此病例属于典型虚、损阶段,病及络脉、寒入骨髓。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攻补兼施,加乌头汤助阳祛寒除痹,大热、活通之品往往会伤津耗气,故用蜜甘草、生姜、大枣之补益之品,补益兼顾护津,扶正不忘除痹,通利不忘补虚。
4 结语
消渴痹病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列为糖尿病的三大微血管并发症,为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糖脂代谢异常,微血管损害,生长因子代谢紊乱[21-22],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其中蛋白激酶C 抑制剂、α 硫辛酸、甲钴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均不显著,且单纯降低血糖对于消渴痹病治疗并无优势[23-25]。通过对目前研究的梳理,不同证候消渴痹病的患者中以气虚血瘀证和阴虚血瘀证的患者居多,这和其发病机制为燥热邪气易耗气伤阴的致病特点密切相关,并且对于治疗消渴痹病的不同证候,在用药规律上亦是各有侧重[26]。
痛性消渴痹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单纯控制血糖并不能很好地改善症状。仝小林认为临床应用过程中要“糖络并治”贯全程,扶正补虚要求“衡”。针对痛性消渴痹病气虚、血瘀、寒凝的特殊病机,从“络病”角度辨治,多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本方,对于寒凝痛显者则加乌头汤。总则为糖络并治,助阳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