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下法实质探赜*

2021-03-27朱小区陈永灿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下法八法承气汤

朱小区 陈永灿

1 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2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传统意义上的“下法”,是一种荡涤胃肠、通泻大便、逐邪下出的治病方法,属八法之一。《伤寒论》的“下法”和后世八法中的“下法”实质有诸多不同之处,正确理解《伤寒论》“下法”的实质对临床有诸多裨益,试述如下。

1 《伤寒论》下法内涵更丰富

在张仲景时代,中医学治疗非常重视汗吐下三法的选择,“可”与“不可”汗吐下三法是判断疾病治疗的重要步骤。《金匮玉函经》指出:“不须汗而强与汗之者,夺其津液,令人枯竭而死。又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又不须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梁代陶弘景也指出:“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药数剂以补之。”《伤寒论》中许多条文也是先用发汗或吐下法后出现诸多变证,随证治疗。提示下法与汗吐之法均为机体攻邪之重要方法。钱超尘提出,以“可”与“不可”治病之法排列《伤寒论》条文是仲景原书的最初面貌[1]。“可”与“不可”中除“汗吐下”三法为攻外,其余如“可温”“可火”“可灸”等诸法,多为“补法”或“以火发汗法”。所以说,下法为除了汗法和吐法外的一种重要祛邪之法。下法在《伤寒论》中的内涵包括了八纲中的阳、实、热、里的治疗,除包括了后世“八法”中的下法外,还与“清”“消”等具有相关作用的治法有关。

2 《伤寒论》下法应用更广泛

通过《伤寒论》中的“可”与“不可”可以看出,下法主要用于除“汗吐”法之外的“有余”之证,其应用范围主要包括机体全身或局部的阳、实、热之证。传统八法中的“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衃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在《伤寒论》中均有体现,方药包括三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陷胸汤、十枣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三物白散等。

《伤寒论》中的下法还包括机体祛除邪毒的其他方法,如八法中的“清”和“消”法。清法是通过清除机体火热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消法则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可见,清法和消法所治的病证多为有余之邪毒,也属阳、热、实证,在《伤寒论》中属于“可下”之范畴。如《伤寒论》中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阳明外证,表现为有余之阳热实证,不可用汗吐之法,可用白虎汤清肃阳明,属于“可下”之下法。“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的茵陈蒿汤和“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之大陷胸汤,在《伤寒论》中属于“可下”之范围。可见,《伤寒论》中的下法范围更广,应用更为广泛。

《伤寒论》中的下法思维在现代医学的临床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其是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腹膜炎等疾病,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下法”药物具有抑制细菌异位、减少内毒素血症、减少机体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脏器微循环等多种作用[2],其作用类似于祛除机体的阳热实邪。

3 《伤寒论》下法方药更多层

《伤寒论》中的下法具有整体性,与“八法”中诸法的割裂不同,作为重要的一种攻邪方法,《伤寒论》中的下法应用的方药更为多层,更为整体。

下法的不同方药可体现疾病的浅深与轻重。如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提示瘀血的轻重与暂久;小陷胸汤、大陷胸丸和大陷胸汤反映痰热的轻重;白虎汤和三承气汤同治阳明之热,但有经、腑之不同;其他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大黄甘遂汤、大黄硝石汤等,虽均为“可下”之法,但亦有饮、痰、瘀、黄疸之异。形成了疾病治疗的多层次性。《伤寒论》中的下法不仅包括从小便和大便解除病邪的方法,如桂枝茯苓丸、三承气汤、大黄甘遂汤、十枣汤等,也包括清热、消积、消癥等消散之法。

《伤寒论》中的下法也可与其他方药合用,以治疗机体各病位的阳、实、热之邪。如排脓散、排脓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能够祛除有形实热之邪。在临床中可配伍葛根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治疗病位在太阳、少阳或少阳阳明病的热毒痈脓等病证。《伤寒论》中的下法还可与补虚药合用,达到攻补兼施的治疗作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䗪虫丸和鳖甲煎丸等。对于虚劳之证,下法也包括消导的外用方法,如蜜煎导、苦瓜根、猪胆汁方治疗阴亏便结等。

综上可以看出,下法是《伤寒论》中一种重要治疗方法,较之“八法”中的下法,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多层次性。

4 正确理解《伤寒论》下法的意义

正确理解《伤寒论》中下法的选择有利于指导临床。下法作为攻邪法的一种,是疾病总体呈阳实热证的重要考虑方法,反之,如疾病总体呈阴虚寒证,多不考虑该方法,或在“温”“补”等法中考虑酌情配伍使用,建立是否“可下”的思维有助于疾病的总体攻补把握。如清热解毒法多用于阳热证,但对于虚寒病人,虽有痈脓,需要考虑是否“可下”,如“不可下”,还是应该先予以“可温”或“攻补兼施”之法。

《伤寒论》中的下法对温病下法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法非皆为燥屎而设,还有泄热作用。清代戴北山指出:“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提示温病便溏为邪未尽,仍需用下法,此轻频缓下法即为除热的一种方法。中医学中的重要治法“通因通用”也是下法泄热的一种反映。明代吴又可提出“逐邪勿拘结粪”,也是对仲景下法应用的精辟概括。

下法是与“可温”“可火”“可灸”等不同的治法,总体不利于虚劳疾病。所以,临床中经常会采用“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等法,以调节机体达到“可下”之状态。少阴病“三急下”是由于阳明内结,迅速耗伤阴津,单纯“养阴扶正”不足以补充耗伤津液的速度,非急下不足以“存阴”,也是特殊情况下的“补”法,后续仍需以扶正之法善后。下法需要注意诸多“不可下”的因素,如“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等,需要注意把握好适应证,注意中病即止,以免伤正。今世之人,为求养生,长期服用清热解毒等具有“下法”作用的药物,以冀抵御病邪,养生延年,或制成疾病预防之方,南辕北辙,殊是可叹。

5 验案举隅

林某,女,63岁。因“右胁肋皮疹伴疼痛1月余”于2019年9月12日就诊。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恶寒、低热,关节酸痛,继而右胁侧皮肤出现皮疹,疼痛明显,在当地诊断为“带状疱疹”,予以“激素、抗病毒药物及膏药”等治疗,皮疹逐渐消退,但遗留局部疼痛剧烈,服用“三种止痛药”仍不能止。刻下见:精神可,轻度头痛,两颞侧为主,口干口苦,唇干,饮水多,胃纳可,尿黄,大便可,日一行,舌红、边偏青、舌底脉络显露、苔黄腻,脉弦数。予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处方:柴胡、姜半夏各12g,制大黄、桂枝各9g,黄芩、枳壳、桃仁各10g,赤芍、茯苓、丹皮各15g,生石膏45g,甘草5g。7剂。1周后患者来诊,诉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已停用所有止痛药,予以原方再进3剂,痊愈。

按:本案患者提示明显的阳热实证,无明显恶寒脉浮之可汗之证,亦无可吐之证。病位在少阳阳明,兼有瘀血之候,为“可下”之证,故予在祛瘀泄下基础上,加以石膏清热,加强祛邪之功,临床证实,此类疾病加与不加用石膏,疗效有所差异。本病经过治疗后阳热亢进之证即明显缓解,提示我们以《伤寒论》中的“下法”的应用思路,对于攻邪法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下法八法承气汤
离心率求解策略八法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八法解决物理选择题,高考分数十拿九稳
汪洋先负孟辰
增液承气汤临床研究进展
奥曲肽联合大承气汤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50例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便秘83例观察
手筋篇①
序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