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叶海“经纬辨证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思路
2021-03-27许旻鸣楼红侃
许旻鸣楼红侃 叶 海 韦 黎
1 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2 宁波市贵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宁波 315000
叶海教授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总结出“经纬辨证法”并指导诊疗骨伤科疾病[1],为骨伤科疾病提供独到的诊治思路。
1 对慢性骨髓炎的认识
慢性骨髓炎(COM)是骨组织慢性化脓性疾病,存在抗菌药物药力难以到达病灶,残余化脓性细菌产生的脓液形成窦道,反复有脓液从瘘管流出,且存在急性期炎症期及短暂愈合期[2]。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细菌谱的变化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病灶清创不彻底等,是引起慢性骨髓炎感染复发诱因[3]。
中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的认识多称为“疽”或“骨疽”,因其病变深沉,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损害骨骼为主。《医心方·卷十五》“跗骨疽一名翕疽,以其无头跗骨成脓故也”“附骨急疽,其痛处壮热,体中乍寒乍热”,阐述了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的临床症状[4]。《灵枢·刺节真邪论》中“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文中“骨蚀”描述则与骨髓炎症状相对应,慢性骨髓炎的周围软组织感染表现与少部分古籍中对“流注、流痰”的记载描述对应[4]。
2 “经纬辨证法”浅析
“经纬辨证法”基于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及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与骨科疾病特有的临床表现及辨病辨证方法有机地进行结合,通过获得的所有信息设立“经线”及“纬线”,通过经纬交汇确定辨证要“点”,无数个点构建出患者个体专属的特征性“面”貌,这种由“点”到“面”综合分析的思辨过程,以明确疾病的位置、性质、态势,最终确立治疗方案、遣方用药。“纬”线是相对确定的因素,“经”线则具有不同特质,或是不同的辨证理论,或是治法方药。骨伤科疾病发病多以局部表现为主证,可将发病部位或主证的必要性资料视为“纬线”,将相关次症、兼症、中医经典辨证论治理论、现代影像学等因素及“人、时、地”等潜在因素则设为不同“经线”。“纬线”的设立非为单条,若设立多条重要的“纬”线,则确定的特征要“点”就越密集,形成的“点—面—三维”体系也越接近现实,但关键在于辨别“经”线要准确,不然,产生的“点”就会误导诊断。同时“纬”线和“经”线,具有同“阴阳”的特性,具有无限可分性[1]。
3 慢性骨髓炎定经纬
“经”线是根据慢性骨髓炎的疾病特性,以“疼痛、窦道、流脓”等局部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及特征,基本贯穿整个疾病发展过程。整合慢性骨髓炎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因素,可设立不同组的“经”线,并基于经典辨证论治方法进行分析,大致可立以下几条主要“经”线进行辨证分析论治。
3.1 “经线1”:病因病机,需辨其“经”,或为风邪寒湿乘虚入里,络脉被阻失和,致气血凝滞而发,日积月累,渐觉微微肿期,阴变为阳,寒化为热,热甚则腐肉为脓,以毒气深沉附着于骨;或为开放性创伤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邪毒直窜入骨,邪瘀血互结,蕴热化脓,腐筋蚀骨,以借伤发病引起慢性骨髓炎。分析慢性骨髓炎患者全身感染症状已得到缓解和控制,组织细菌培养阴性的低毒感染的患者;与临床开放性损伤与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者,有明确组织细菌培养阳性者,所得到的“经纬交点”就有所不同,后者在中药内服治疗的同时,必须行彻底清创、病灶切除、必要的内固定物拆除及骨缺损植骨等手术治疗[5]。
3.2 “经线2”:病性,需辨阴阳寒热,慢性骨髓炎多表现为漫肿无头,肤色不变,多属阴证,故中医学称为“附骨疽”。《疡科心得集》“附骨痰者,亦生于大腿侧骨上,为纯阴无阳之证”,阴寒之邪深袭伏结,气不得升,血不得行,而阴血凝滞,无热则以散寒祛痰为法,但日久可内郁湿热,寒化为热,热甚亦腐肉成脓,需观察脓液性状结合舌苔、脉象进行阴阳寒热判别,遣方时应该有所兼顾。若寒痰凝结而为化热,脓液不能排出,则出现红肿热痛,表现标为热,而本则为虚,为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的炎症反应症状。
3.3 “经线3”:病位,需辨脏腑、辨卫气营血、辨三焦。需通过对疾病兼症、次症的信息提取,设以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为深层“经线”。《外科精义》“盖附骨疽者,由秋夏露卧,为冷折之,风热伏结,附骨成疽”,外感六淫毒邪致病,某种程度上温病传变规律,以三焦、脏腑、卫气营血辨证可区分病位深浅。如,兼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则并在气分;兼以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则在气分;兼以身热夜甚,心烦或谵语,舌降红,脉细数则在营分;兼以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则在血分。
3.4 “经线4”:现代影像学,利用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提供准确的疾病资料信息,弥补传统中医司外揣内存在的缺陷。故设立“经线”,辨其成脓多少,骨质破坏程度如何,死骨及死腔大小,骨的修复过程,骨质增生、硬化、皮质增厚、髓腔狭窄或闭塞、骨干增粗、骨赘生长等情况。如,当骨髓炎X线或CT表现呈现单纯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不明显时,临床常表现为湿热内阻证所表现征象;当表现以骨质破坏、死骨、空腔或骨膜反应为主,并有脓肿形成时,则可见以热毒蕴结炽盛所表现征象;当表现为骨的修复过程增强,骨质增生、硬化、皮质增厚、髓腔狭窄或闭塞,多以为病证后期,正虚邪恋,毒邪积留不去,虚实夹杂复杂情况。
3.5 “经线5”:“随时顾护脾胃”,外感邪毒内侵,易损伤脾胃,脾胃气之防御功能低下,势必不能抗邪。设立顾护“脾胃”调和功能的经线,使生气化血有源,正气得充以抗邪,新肉得以生长,并以“脾胃三期分治”治之,治疗初期,阻滞凝聚而瘀,瘀毒互结,腐肉酿脓,经脉不畅,表现肿胀疼痛,窦道流脓,此时应以健脾利湿排脓,初期可以“顾护脾胃利水排脓”。治疗中期,多以邪阻祛而未净,阴液耗损,此阶可以养阴以增脾阴胃津,遣方中以健脾生津为要,故中期当以“顾护脾胃之阴”。治疗后期,组织多数修复,但气血耗损,肝肾不足,筋骨萎弱;或损伤日久,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脾气耗损,故宜“健脾胃养气血”。
4 验案举隅
李某某,男,53岁。初诊。因左侧膝关节皮肤破溃流脓4月余来就诊。8年前因左侧股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手术术后感染,复查拍片示左侧股骨中下段感染性病变,后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次月复查拍片示左侧股骨中下段骨质感染性病变,周围组织存在脓肿。左膝后侧窦道有脓液渗出,行抗感染治疗,并局部换药治疗。患者近来时有发热,夜寐及胃纳可,小便可,大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体:左大腿下段稍肿胀,压痛及叩击痛,腘窝0.5cm×0.5cm窦道皮肤破口,有淡黄色液体渗出,周围皮肤稍红,色素沉着。诊断为左侧股骨中下段化脓性骨髓炎,属中医学“附骨疽”,辨为湿热蕴毒证。方用二妙汤加减:苍术、黄柏、知母、皂角刺、防风、枳壳各10g,金银花、赤芍、茯苓皮、炒白术各15g,蒲公英、紫花地丁、炒谷芽各20g,山甲片3g,通草6g,生甘草5g。7剂。二诊患者无明显发热,左侧腘窝窦道渗出物较前有所减少。原方去“炒白术”,加“土茯苓15g”,再服7剂。三诊患者腘窝窦道脓性分泌物继续较前减少。方以苍术、黄柏、知母、土茯苓、蚤休、香白芷、防风各10g,山甲片、红花各3g,银花、玄参、蒲公英、鹿角片(先煎)各15g,炒谷芽20g,通草6g,生甘草5g。7剂。四诊患者腘窝窦道创口已愈合,无破溃流脓。原方去玄参、红花、白芷,加紫花地丁15g,车前子(包煎)10g,赤芍20g。再服7剂。
患者系中老年男性,因不慎外伤致骨折后,毒邪侵入,深达入骨,阻滞经络,气血瘀滞,亦壅塞经络,瘀血另借伤成毒,久而化热,热盛肉腐,附骨成痈成脓,热毒流注筋骨而发病。又因正气虚弱,正气不足以抗御外邪,毒邪乘虚而入,毒邪留聚,繁衍为害。热毒为致病因素,正虚为发病基础,损伤为常见诱因,本病为虚实夹杂,应扶正祛邪,内外同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消痈为先,扶正脱毒,祛腐生新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