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国医大师孙光荣参、芪-丹参药组结合和中运脾理论的实践

2021-03-27宋东红

光明中医 2021年23期
关键词:太子参西洋参中焦

宋东红

脾胃居于中焦是五脏之中轴,中焦运则五脏安,五脏安、气血和则百病不生。中焦有运之太过和运之不及之病理,当运太过时则人体机能亢奋而为阳热之病,当运之不及而为阴寒和湿滞之疾[1]。笔者在疗疾时持“守中、和中、运中”之和中运脾观点,治疗疾病当理脾非独治脾:守中即固守中焦脾胃;和中即根据脾胃之寒热以和调脾胃之升降;运中即根据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脏腑之虚实,以恒理气血、畅经络、调出入、衡升降、和阴阳,灵活使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或多种方法杂合以治可收良效。人体致病因素主要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及内伤病邪无外乎寒热之性质,人体疾病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阴阳耗伤。肾育元阴元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如明张景岳之《景岳全书·传忠录》论:“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从治已病和治未病角度护阳保阴及养肾尤显重要。《读医随笔》论:“阳虚血必凝,阴虚血必滞”。而“瘀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瘀血更泛指外感及内伤等病因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瘀滞逆乱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而言。肾虚血瘀不仅是慢性病、老年病及衰老的共同病理特征,同时是各种疾病的共同表现[2]。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正如《医宗必读·虚劳》论:“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故在诊疗疾病过程中尤要处理好脾肾关系,笔者临床以“和在于脾,运在于肾,舒在于络”十二字要诀为指导处理疾病。总之,疗疾时和脾是运脾核心,调肾是运脾的关键,畅络是运脾的前提,阴阳和(或心肾交)是运脾的目的。孙光荣教授是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和医派创始人。他提出了“中和辨证-中和组方-中和用药”的中和学术思想[3],并在该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创建了中医处方模式新体系——“三联组药法”,用于临床其疗效确切,在诸多的药组中参、芪-丹参药对组是最重要的一组。孙光荣教授处方用药特点[4]——“清、平、轻、灵、巧”,清者,简约也;平者,平淡也;轻者,用药轻也;巧者,结构严谨也;灵者,灵验也,在临床处方中几乎不离参、芪-丹参药对组。笔者学习孙光荣教授运用参、芪-丹参药对经验,在临床中结合和中运脾理论积极实践,现予以总结加以提高。

1 参、芪-丹参药组的组成及其功能

中医学认为气血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人体离不开气血。气在人体中有气化、温煦、推动、固摄、固卫防御、生血生津生液之作用。血在人体中有濡润作用,且可以载气。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气血相互维系。气血交感于脉[5],气血以流通为贵,气血充盈,脉道通利,脏腑功能协调则气血调和方可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气血的生化与运行与脾胃中焦最为密切关系,且有其他脏腑密切协作共同发挥作用。另外,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指出“血生于心火,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故治血必治脾为主”,此为对脾在气血运行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论述。又如《阴证略例·仲景阴证论例》云:“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中焦运转失常则痰浊瘀滞内生,进而百病生焉。张景岳云:“凡人之气血,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者无不滞者”。赵献可所论“惟水火奠其位,而气血各顺布矣,故真阴真阳为要也”是肾之阴阳在气血调控作用中的论述。《医林改错》又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难经》云:“肾者,元气所系”。故肾气不足,元气亏虚,血脉不畅,经络则瘀滞也。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在临床中采取各种治疗方法运转中焦,调理肾元,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流畅,则人体机能恢复正常。

孙光荣教授参、芪-丹参药对由生晒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丹参组成,其功能有益气补元,养血和血,有安奠中州、和调气血之作用。在这药组诸参中太子参、西洋参平淡清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可清养脾胃及先天之阴,两药相比西洋参补气之力较强,味微苦,性更为寒凉。党参甘平而温,温补脾胃,益气生津养血,生晒人参较温可大补元气,回阳救逆,亦能生津止渴。黄芪甘温,偏燥,可升补元气,托毒利水,通脉生肌。丹参性凉,味苦,有“一药功同四物”之论,故其可清、可养、可通补脉道,其清而能降,以畅经络。如此配伍生晒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分别即领悟运用丹溪养阴、东垣补阳之神,配伍丹参乃集晚清百家之长。另外,根据病情合理选用诸参(生晒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中之一味与黄芪、丹参之配伍关系组,并合理选用各药剂量的配伍比例,在临床中与其他各种治疗方法配合可达到燮理阴阳,调理脏腑机能作用。

2 八纲辨证与参、芪-丹参药组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特点,在临床中只有正确地辨证并按照辨证结果因证施治方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在诸多的辨证方法中,八纲辨证是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也。辨八纲表里定病之深浅;寒热定病之性质;虚实定邪气与正气之盛衰;阴阳为八纲之总纲,明辨阴阳以遣方用药。从八纲的角度气为阳,血为阴,故生晒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走气分为阳;丹参走血分为阴。气药中亦有阴阳人参、黄芪、党参为阳,西洋参、太子参为阴。阴阳是一相对概念,可以把事物无限的划分,进一步划分参、芪-丹参药对的组成中黄芪在表主阳,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为半表半里之药平补气阴,丹参性凉纯为里药为阴。临床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选量可化裁方药于无穷。

在临床中寒证寒凝结滞或寒湿阻滞者,中焦运之不及,用药可选用人参或党参及其他干姜、良姜、黑顺片、小茴香或藿香、佩兰、苍术等为主以奠安中焦,辅以黄芪温补元气,稍佐以丹参一可以流畅气血,其寒凉之性又可以防止温药伤阴,方可用理中汤或藿香正气散、大黄附子汤之辈以温阳祛邪开结以运中。湿热阻滞中焦,中焦运之不及选用太子参或党参以固守中焦,另外选用清热化湿之四妙丸、三仁汤类,辅丹参,佐黄芪益元化湿,与它法可辛开苦降,运脾化湿,助中焦运转。阳虚证:可选用黄芪、人参或党参以安中焦,另选肾气丸或右归丸为主,药用黑顺片、肉桂、鹿角胶、熟地黄、山萸肉等以补肾中之真阳助中焦运转。若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中焦运之不及治疗用党参、黄芪以奠安中焦,丹参以养血活血、和营,以姜半夏、干姜配黄芩、黄连可辛开苦降、寒重配黑顺片等,气滞明显加枳壳,佛手等如此寒热共投,清上温下,平调寒热,总之使中焦运转正常,邪祛正安,病告痊愈。阴虚证:中焦热者中焦运之太过者,可选用太子参或西洋参以清养脾胃之阴,益气生津,另外选用熟地黄、生地黄、龟甲、枸杞子之类药物,方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为主,臣以丹参清热养血,兼活血和血,佐黄芪取阳中求阴之意,另可与知母、天花粉等类药物相合润燥清热生津,刚柔相施,津液得复。如此通过合理配伍,使虚亢之火得清,虚耗之阴得复,以校运之太过于正。热实证:热毒炽盛、阳明腑实或阳明热结证可选用大剂量解毒汤、白虎汤或承气汤为主以直折其热或泻下热积,使热清邪祛阴复。苦寒泻下之剂易伤中阳,热邪易耗气伤津,故以西洋参、太子参、黄芪少许为佐以补气津,安奠中焦。热易与热结,另外稍佐苦寒之丹参以流畅气血,如此以校中焦过运于正。

3 气机升降出入与参、芪-丹参药组

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脾胃为气机运行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在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脾胃与其他脏腑紧密协作发挥作用。肝在人体居左主升,为刚脏,其体阴而用阳,功能主疏泄;肺在人体居右主降,其为娇脏,功能主宣肃[6]。肝之疏泄可助肺宣肃,肺之宣肃有利肝之疏泄,肝肺功能正常则有利气机升降出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心为火脏,阳中有阴,居人体之上;肾为水脏,居人体之下,阴中涵阳。此为《易经》坎离卦之征象。人体生理功能正常中焦运转正常,肾水上济于心,则心火不亢;心火下降于肾,则肾水不寒。阴阳相交,水火相济,人体康泰[7]。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以经络窍道为物质运行之通道,与六腑表里相匹配,外连肌肤、四肢、百骸,通过人体孔窍与自然外界相通,不停地进行物质交换,推陈致新,则生命不息。气的升降出入贯穿机体的各个方面。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又如《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所论:“人之眼、耳、鼻、舌、意、神识能为用者,皆有升降出入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经络玄府郁闭不畅,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则百病生焉。

在临床中阴虚气逆者,治用以太子参或西洋参奠安中焦、丹参流畅气血,并以滋阴润降之麦冬或百合、枸杞、生地黄、熟地黄等滋阴为主,臣以姜半夏、杏仁、贝母等降逆和中,知母、黄柏、黄芩等清热坚阴,佐以龟甲、磁石、杜仲、牛膝等,另取黄芪以阳中求阴亦为佐药,使以少量陈皮、砂仁等醒脾畅中,肉桂或吴茱萸与清热坚阴药之黄连、黄柏、知母、莲子芯等合用以交通心肾,济水火。配伍合理使肾中阴精得复,内热得清,校中焦运之太过于正,则虚热气逆得降;阳虚气逆者,治用以党参或人参奠安中焦、丹参流畅气血,并以干姜或黑顺片,或吴茱萸,或杜仲,或巴戟天,或鹿角胶等为主温助阳气。臣以姜半夏降逆和中,黄芪,或加白术、山药等以补气,丹参流畅气血,或佐以熟地黄、当归、枸杞子等以取阴中求阳之意,阳虚之体,龙火上升,临床中常以磁石、龙骨、牡蛎、龟板之潜阳之剂以降龙雷之火,稍与苦寒之黄柏、莲子心、黄连等相配伍以导龙入海,引火归元,或以陈皮、砂仁、焦三仙等理气畅中,如此配伍使中焦阳复,使运之不及恢复正常,则虚寒气逆得降。气虚气陷者,治疗当补而升提举之,治疗当重用黄芪配伍人参或党参以奠安中焦,脾虚者可臣以白术、山药辈;肾气虚者臣以巴戟天、杜仲、枸杞子等;湿滞者当臣以苍术、萆薢辈等病机复杂者当兼顾用之。处方中当以升麻、柴胡、藁本、蔓荆子等之属为佐。另外,以陈皮、砂仁等以畅中为使以流畅气机,如此使运之不及病理,校运于正常。表邪郁结,当开郁结,透邪外出,以流畅气机,校运之不及于正。表热或郁热用方以太子参或西洋参以奠中焦,少用黄芪补气扶正以托邪,另重用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或淡豆豉、栀子等清热透邪,或佐以玄参、麦冬等清热养营,以丹参流畅气血,防血与热结,桔梗、贝母、枳壳等化痰散利肺,总之使表热得清,郁热消散,中焦运转正常。表寒者,当用党参、或人参等以奠中焦,少用黄芪益气扶阳,以麻黄、桂枝、防风、细辛等为主透寒邪以开郁,杏仁、贝母、枳壳降气化痰为辅,另用丹参少许流畅气血,以护营,中焦运转正常,疾病得愈。邪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或肝胆气机郁结者之间,治疗以党参或太子参及黄芪以奠安中焦,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或四逆散疏肝解郁,合用半夏、枳壳、陈皮等降逆气,湿滞可合藿香、佩兰、杏仁、竹茹等,兼阴虚可合用麦冬,玄参之辈,兼寒饮结聚加服桂枝、干姜、牡蛎、天花粉等,另以丹参和营血,畅经络,中焦运转正常,病告痊愈。气脱者,中焦运之太过,急用人参、黄芪等安奠中焦,益气固脱,臣以山萸肉,另外阴脱用麦冬、阳脱用干姜、附片,或佐龙骨牡蛎潜阳固涩,使虚脱之浮阳得以潜固,另用丹参流畅气血,以交通心肾,如此则中焦运转恢复正常,病告痊愈。

4 量效关系与参、芪-丹参药组

方药量效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规律、影响因素、临床合理用量及安全用量等,探索方药剂量理论的一门学科[8]。在临床中根据病情合理施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因症施治,随证施量,各得所宜,或举重若轻,或四两拨千斤,斟酌使用,大小剂量,柔道与霸道,各领风骚,霸道速战速决治大病,柔道慢工细活起沉疴,霸道有斩关夺门之捷效,小剂有轻舟飞渡之妙用,病情重者用量宜大,轻浅者宜小,药质轻者宜小,质重者宜大,急性重症宜重,慢性病宜轻等;同时注意药物的相对剂量,相对剂量即为各药物的相对比例,组方有法度,确定药量之大小[9]。在使用参、芪-丹参药对预想取得较好疗效,要根据人体个体差异以及患者的病情,因人、因证、因病施量,处理好生晒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丹参之间药量比例,合理施量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在临床中治疗脾胃胃肠道疾病,太子参、党参用之最广,太子参常用剂量在15~30 g,党参用量10~15 g,气阴虚重者西洋参6~10 g,阳气虚者可用人参8~10 g,气逆者用黄芪8~12 g,中气虚而下陷者用黄芪量为20~30 g,另外丹参常用量9~15 g。各种疾病气虚重症太子参用量在30~60 g,党参用量20~30 g,西洋参12~15 g,气脱者人参用量在20~30 g;另外,黄芪气虚重症用少者30 g,治疗痹痿之病,肌肉萎缩,四肢无力,关节顽固疼痛及中风后遗症者用量少者60 g并逐渐加到250 g,安奠中焦,以起痿废;丹参用量要在15~30 g,与补气药相合,一可益气养血,二可益气活血,使气旺血生,气血流畅中焦运转正常,气血可达到四末,四末得以荣养,功能恢复正常。阳虚之体人参、黄芪相合用量宜重,丹参用量15~20 g,或配黑顺片12~30 g,干姜9~30 g等,如此使运之不及恢复正常。阴虚之体多用西洋参8~10 g,或太子参15~30 g,欲用人参、党参、黄芪者,用人参6~8 g,党参10~15 g,黄芪10~15 g以安奠中焦。另外,可用知母12~20 g,或天花粉15~20 g,或生地黄20~30 g,或龟甲20~30 g滋阴清热之辈相配等剂或数倍于人参、党参、黄芪以制其温性存其补气安中之用,如此阴得阳助,则生化不竭,用丹参12~15 g,清热和营,流畅气血,如此虚热得清,中焦运之太过,恢复正常,疾病告愈。在临床实证,用党参6~10 g,西洋参3~6 g,太子参10~12 g,黄芪6~10 g,为佐剂,可安奠中焦,扶正培本,防止逐邪药伤阳损阴,伤及正气,有未病先防之意。

5 医案举例

5.1 肝胆郁热 热邪扰心案闫某某,女,53岁,新蔡县人。2020年4月11日患者以:“入睡困难,甚至整夜不能入眠4个月,加重10日”为主诉初诊。患者平素身体健康,4个月前与家人生气后出现不能入眠,口服解郁安神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 治疗1个月不效,病情加重。现前来新蔡月亮湾医院中医门诊诊治。来诊时患喜叹息,自述头痛头晕,口苦口干,小便黄。查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弦无力。中医诊断:不寐病(肝胆郁热,热邪扰心证)。治则:清解郁热,宁心安神法。方药:太子参15 g,黄芪8 g,丹参15 g, 柴胡8 g,黄芩10 g, 清半夏7 g,麦冬12 g,生地黄12 g,茯苓15 g,陈皮8 g,牡丹皮10 g,莲子心5 g,磁石10 g,肉桂(后下)1.5 g,枳壳10 g, 生麦芽15 g,甘草4 g,竹茹10 g,夜交藤15 g,芦根20 g,郁金12 g,合欢花12 g,当归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20年4月18复诊 患者述 口苦口干已除,头痛头晕亦减,已能正常入眠,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缓,药已中的,仍守上方改夜交藤2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后,随访诸症均除。

按:不寐病《黄帝内经》称为不得卧或目不瞑。《灵枢·营卫生会》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夜瞑”。阴阳营卫失和,则病生焉。不寐病机有虚实二端。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患者病因情志致病,七情之怒则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热邪扰心,则卧不安已。宋代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一》中说“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此为热实中焦运之太过所致。气机郁结,必影响血之运行,则气血失和。故方中恒用太子参、黄芪安奠中焦,益元匡正,黄芪性温故用量轻,丹参,苦凉清心除烦,宁心和络与参、芪同用以恒理气血。以黄芩泄肝胆郁热,生地黄、麦冬清热凉营、益肾补精、宁心除烦,为方中之主药;另以郁金、合欢花、夜交藤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牡丹皮泄肝清热,当归养血和血,为方中之臣药;柴胡、枳壳、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芦根、生麦芽理气畅中,磁石降龙雷之火、潜阳入阴,为方中之佐药;更用莲子心合肉桂以交通心肾济水火,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之使药。如此热清阴复,中焦运转正常,五脏气血调和,疾病告愈。配方为轻清之剂,如轻舟快车果收捷效。

5.2 痰热瘀滞 气阴两虚案付某某,女,49岁,新蔡县人。2020年11月1日初诊 患者以“突发言语不利,右半身无力1日”为主诉来诊.患者形体肥胖,患糖尿病2年,长期口服降糖西药药(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空腹血糖在7.8~8.1 mmol/L。24 h前患者突然出现言语不利,右半身无力症状,现急来新蔡月亮湾中医院中医门诊治疗。建议患者住院治疗,但是患者不愿住院治疗,现要求门诊治疗。患者述伴口苦口干,头晕头痛,体乏无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实验室检查:血糖(随机)30.0 mmol/L。头颅CT提示:①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②右侧上颌窦炎。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脾瘅(痰热瘀滞,气阴两虚证);西医诊断:脑梗死,2型糖尿病,鼻窦炎。治疗方法:清热坚阴,益气通络法。方药:太子参30 g,黄芪30 g,丹参30 g,黄连30 g,黄芩30 g,黄精30 g,天花粉30 g,当归10 g,葛根30 g,川牛膝15 g,赤芍20 g,山萸肉30 g,山药30 g,牡蛎30 g,桑寄生30 g,杜仲15 g,石斛30 g,苍术15 g,夜交藤30 g,地龙10 g,水蛭(研粉分冲)5 g,鸡内金8 g,干姜5 g,大黄(后下)4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20年11月8日复诊患者口服上方后,口苦口干明显减轻,肢体功能明显改善,大便通畅,舌质红,苔薄白,脉缓。查随机血糖10 效不更方,继续使用上方加枸杞子2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20年11月14日复诊患者口服上方诸症消除,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患者不愿再口服汤药,仍守上方太子参改西洋参12 g,水蛭7 g,石斛改铁皮石斛15 g,大黄改酒大黄3 g。5剂为粉制丸剂巩固治疗。后随访,患者血糖一直在正常范围,其他症状均除。

按:《素问·奇病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肥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患者多食肥甘,素体肥胖,肥人多痰,中焦郁热,病患脾瘅之病,久病疗之不当。郁热伤络,耗伤气津,发为中风之疾。治疗急当清解郁热为先,以复中焦运之太过于正,故组方以太子参、黄芪以安奠中焦,益气养阴,丹参清热和营,养血补络与参芪同用恒畅气血。另用黄连、黄芩、天花粉清热坚阴、清解胃热、生津止渴、校正过运于正,黄精、石斛、山萸肉补精生髓,复虚耗之阴共为方中之主,以桑寄生、杜仲、当归、枸杞、夜交藤益肾养血、通经活络,山药滋补脾肾,为方中之臣药,牡蛎潜阳入阴,其可软坚化痰与水蛭、地龙搜剔络道,鸡内金、苍术运脾消积以除痰湿,干姜为反佐之剂,以制药物过于寒凉,另用葛根配川牛膝疏通上下、舒筋解肌、清解郁热,大黄清热通腑、化瘀消积为方中之佐使。配方中使用大剂量的黄连、黄芩、天花粉、黄精、葛根、苍术等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均有很好降血糖作用,葛根、丹参、水蛭、地龙等有改善循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配方体实现了病证结合原则,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急性期重剂起沉疴,缓解期轻剂制丸,缓攻慢补终收良效。

5.3 肾气不足案陶某某,女,45岁,新蔡县人。2020年5月12日患者以“大便干结难解10年”为主诉来诊。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十年来大便秘结,三五日一解,期间间断口服麻仁丸,服之大便通畅,停服则病情反复。后渐腰膝酸软,体乏无力,病情加重,现前来新蔡月亮湾中医院中医科诊治。来诊患者述腹胀喜按喜揉,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疼痛,体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刻诊,查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中医诊断:便秘(肾气不足证)。治则:温补肾气,润肠通便法。方药:党参15 g,黄芪12 g,丹参15 g, 肉苁蓉20 g, 当归10 g, 熟地黄30 g, 升麻6 g, 泽泻9 g,怀牛膝10 g,枸杞子15 g,砂仁(后煎)3 g,桃仁12 g, 肉桂(后下)3 g, 茯苓15 g, 赤芍10 g, 枳壳10 g, 杏仁10 g, 紫菀20 g, 炒莱菔子8 g, 萆薢10 g。7剂,1日一剂,水煎服。2020年5月19日复诊:患者口服上方后大便通畅,畏寒怕冷,体乏无力症状均除,舌质淡红,脉沉缓。患者不愿再口服汤药,给予患者桂附地黄丸(浓缩丸)200丸,每次20丸,每日2次;桂枝茯苓丸(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巩固治疗。随访,患者口服上半个月,停服诸药,诸症消除,病告痊愈。

按:便秘之病有虚实两端。病患间用清热攻下之剂多服不效,伤及肾元。《医学正传·秘结论》云:“肾主五液,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燥结”。久病多虚,久病多瘀。来诊患者畏寒怕冷,腰膝酸痛,体乏无力等一派虚寒中焦运之不及肾气虚寒之象,治疗当温阳益气、补虚培元兼以和血和络之法。故方中以党参、黄芪温奠中州、益气补中,丹参养血和血与党参黄芪同用恒调气血。另外,重用肉苁蓉、熟地黄温阳补肾、填精补髓为主药以增水行舟,以当归、枸杞益肾养血为臣药,升麻、枳壳、莱菔子、牛膝调升降,桃仁润燥活血,杏仁、紫菀与升麻相合提壶揭盖、开宣肺气,以润肠道共为佐药,细辛、肉桂辛温通窍、开结润肾,为方中之使药。如此配伍用药,脾肾健,五脏阴阳和调,中焦运转正常,不用泻药便自通病告痊愈。此配方塞因塞用,体现了中医之辨证论治精神。

6 结语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之精髓。辨证在临床中仍有不足之处,只能对疾病阶段性的把握,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辨证的同时要积极辨病,辨病不仅要辨传统中医之病而且要辨现代医学之病,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辨现代医学之病以补传统医学之不足[10]。这就要求中医在整体观的指导下,病证结合积极处理好理、法、方、药、量之间的关系。另外,笔者以和中运脾理论为指导在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积极借鉴临床现代医学诊断手段和现代中药药理选方用药,如选用黄芪可以促进肌肉和肝脏蛋白合成,且可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产生,减少细胞外基质生成,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降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可防治各种慢性肾病及肾衰竭。另外,可加大黄、水蛭粉、丹参等扶正祛邪,化瘀降浊,是改善糖尿病肾病和各种肾病肾功能的核心药物[11,12],用雷公藤、穿山龙等调节免疫治疗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曲降血脂,大剂量黄连15~30 g以上降血糖,威灵仙等降尿酸等等,能在临床辨证处方中根据现代医学实验室结果选用靶方靶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13,14]。

猜你喜欢

太子参西洋参中焦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畅通中焦选对药
文登西洋参“红”了!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参”得人心的文登西洋参
西洋参的前世 今生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柘荣县太子参品牌营销策略
种好西洋参致富奔小康
太子参危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