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新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2021-03-27郑文静
郑文静
任南新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的教学和医疗工作,擅长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尤其消化系统疾病。《灵枢·五味》云:“胃,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察气于胃”。《脾胃论》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张介宾提出“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任南新教授临证治疗疾病时重视脾胃,提出“调后天以养五脏”,不仅调理脾胃来治疗胃肠道疾病,更是通过治脾胃来调理全身各脏腑。现将任南新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重视脾胃气机升降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日夜更替、四季交迭都体现天地间气的升降。根据天人相应的理念,天地有升降,人体亦效天地,气机升降有常,则人体生命活动运行正常。《类经》云:“土为万物之本,脾胃为脏腑之本”。《医学求是》云:“五行之升降……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旋。”《临证指南医案》强调: “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重要”。
气机升降为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五脏以气机升降有序,才能使五脏六腑安和。而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主升清,为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其用在阳,得阳气温煦则运化正常,不升则阳无所用;胃主受纳及腐熟水谷,主顺降,为阳明燥土,多气多血,喜润而恶燥,既需阳气蒸化,亦需津液濡润,以助通降胃气、腐熟水谷,不降则阴无所用。《临证指南医案》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胃互为表里,一升一降,燥湿相济,阴阳平衡。脾胃升降调达,气机运行才能正常,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维持。脾气得升清,胃气得和降,回旋气机,使得水谷精微化生、输布等功能正常[1-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脾胃失调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百病由生。同时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则化为痰浊,痰阻气机,气机不畅,又影响血液的循行,进而痰、瘀相互胶结,产生多种病证。治疗脾系疾病时多使用健脾升提等治法治则。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灵枢·本输》提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胃的受纳腐熟异常,可出现胃肠腑不通,而大肠传导时常也影响胃气的和降。《临证指南医案》云:“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脾胃之间可相互影响。脾不升清,运化失司,影响胃的受纳和降,浊气在上则可出现口中异味、痞满、便秘,甚至恶心呕吐、吞酸、呃逆等症;而饮食不洁等因素导致胃失和降,也影响脾的升清运化,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可出现乏力、眩晕、腹泻,甚至内脏下垂等症。可以通过脾胃同治,调节脾胃升降来治疗脾胃病[2,3]。
临证时任教授在脾胃病治疗上重视脾胃升降,中焦升降相对平衡,则运化受纳正常。临床上从“升降”着手,往往可获得良效。“土位于中,火上水下,左木右金”,维持人体各脏腑的正常运行,脾胃气机升降,是人体气机之枢,影响全身气机运转。升阳健脾法是通过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等益气健脾功能,配合柴胡升提,更加防风、葛根等升提,既能升提,又能燥湿,同时加用薏苡仁、山药、扁豆补益脾气,配合陈皮、砂仁理气,或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促进运化,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辛开苦降法也是治疗脾胃升降的代表方,临床常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嗳气明显者,可加旋覆花、檀香等降逆;若伴胃脘部胀满者,可加木香、砂仁、苏梗、厚朴等药理气消胀;伴腹胀、矢气不畅、排便困难者,可加炒莱菔子、焦槟榔、路路通通导大肠腑气。同时脾胃并不单单是升降两方面,脾气的升清可促使胃气的顺降,胃气的下降又可促使脾气的上升,升降往复,循环不息,如环无端。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相辅相成,出入有序,复其根本。故有“治中焦如衡”之说。《吴医汇讲》说道:“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任教授治疗上并不单将脾胃分离,是对二者进行辨证统一。在健脾益气升阳时,不忘辛燥伤阴,在和胃养阴润燥时,不忘甘凉损阳,斟酌病情,两者相互配合使用。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脾易感阴邪,胃易被阳邪所害。故任教授常在滋阴药物中加用升阳药,温阳药物中适当加用补阴药;在治疗脾胃湿热时,为防苍术、半夏等药温燥伤脾,加用麦冬、白芍等养阴生津;中焦虚寒,加桂、干姜等,少佐黄连、蒲公英清热之品;运用和胃养阴时,辨证虚实,配合使用益虚损、补气生津的芪、参。
2 强调肝脾胃同治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脾升胃降,则水谷运化功能正常。肝主疏泄,则全身气机条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能通过促进脾气上升,来使胃气下降。唐宗海《血证论》中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土得木而达”。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调畅中焦气机。肝脾同处中州,土壅则木郁,木郁则土滞,肝脾不和,肝不能升于左路,则脘痛胁胀,胃不能降于右路。若肝失疏泄,克伐脾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司。《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临证指南医案》提出 “醒胃必先制肝,培土必先制木”。故治脾胃病不离疏肝。林佩琴在《类证治裁·胃脘痛论治》中也提出调理脾胃从肝论治。而肝主疏泄,属刚脏,需要依靠脾胃运化水谷所生之精血濡养,才不会刚强过盛,始有条达疏泄之性。肝木疏脾土,脾土营肝木,相关影响,互相传变,肝既有病,可及脾;脾受损,肝则乘侮。肝气之亢郁,脾气之虚实,都互相影响,故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往往肝脾胃同治。
有调查研究表明,肝胃不和证在慢性胃炎中所占频率最高,达53.5%。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木郁土壅,横逆克脾,致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司,形成食积、痰、湿、瘀,出现各种消化系统症状[4]。
根据多年经验,任教授临床常寓理气于降气之中,自拟疏肝和胃汤,临证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可获良效。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陈皮、青皮、香附、枳壳等;健脾药如白术、茯苓、甘草;配合芍药、甘草,养肝胃之阴酸肝化阴,而制肝用,助肝行生发;气滞则血瘀,则加川芎、郁金;少佐蒲公英清郁热;同时加用谷芽、麦芽以助运化。本方“辛甘发散为阳”,以顺肝气生升之性,“酸苦涌泄为阴”,以使肠腑顺降传化糟粕,刚柔并济、润燥相参,不虑有久服“伤阴”之弊。如有明显肝郁气滞、而无口干口苦之郁热者,加用紫苏梗理气;有郁热者,可加蒲公英、黄连、山栀子等;气滞而上逆者,佐半夏;若腑气不通而胃失降者,加莱菔子、路路通、槟榔等降胃气; 因湿郁化热,湿热互结者,加用薏苡仁、砂仁等清热化湿; 若出现寒热错杂,则可加用姜、桂等;故临证使用灵活多变,随证加减。
3 调畅气血
《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互为表里,同化水谷,乃气血生化之源,濡养五脏六腑。《脾胃论》提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而气血失调也可导致脾胃疾病的发生。脾胃病气血分虚实,有气血不足、气血不畅、肝气乘胃、脾胃气滞、胃气上逆、腑气不通、痰湿、瘀结等。《金匮要略·水气门》所云:“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宋·杨士瀛提出治气在治血之先[5]。
任教授认为脾胃病可以通过平调气血使脾胃升降有常,气血运行畅达。调气就可以使用人参、黄芪、白术健脾气;柴胡、枳壳、青皮疏肝气;半夏和胃降浊气;旋覆花降胃气。脾胃居中,斡旋中焦,通过调气也可以调理其他脏腑之气。调血则有当归、白芍等养血;川芎、郁金、丹参等化瘀通络。“病久入经,营卫之行注,经络时疏,故不通”“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对于久病,如萎缩性胃炎等,甚至可结合从血结瘀毒论治,使用莪术、菝葜、白花蛇舌草等。情志不畅也可致血瘀,或者有“寒凝血滞”等。热灼血结,热迫津液,而津血同源,血行不畅而致瘀。
4 寒热同调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生理情况下,脾胃两者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络属,“以膜相连”,同居中焦,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病理情况下,二者也相互影响,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易被湿气困遏,损伤阳气,阳虚则寒,最终导致脾脏为寒气所侵袭。胃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则易出现胃燥津伤。《临证指南医案》云:“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两者相互影响,因此常脾胃同病,常有寒热错杂的症状。风、寒、暑、湿、燥、热等多种致病因素可经过口鼻后直入脾胃,因此脾胃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内伤情志等因素影响,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司,脾胃的正气耗伤,邪气留恋,病久脾阳受损则寒化;邪存胃内,郁而化热则热化[6]。
任教授认为临床慢性脾胃病多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可根据病位,通过平调寒热、斡旋气机来调节脏腑功能。清热而不过寒,温中而不过热,相反相成,使机体气机调畅,阴阳调和。半夏泻心汤、乌梅丸、左金丸等最为常用,临床上治疗胃肠疾病,在多种消化道疾病见寒热错杂病机者,对症治疗可有良效。
5 调脾胃以调五脏 以治未病
《四圣心源·中气》中曾提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如此”“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丹溪心法》亦云:“脾具坤静之体……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则四象皆可受累。故若因枢机不利致病者,则可通过恢复中气升降为主,达到拨一州而使诸脏皆调之功。《临证指南医案·虚劳》指出“上下交损, 当治其中”,强调了重视调理中焦脾胃。
任教授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功能在临证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重视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临证中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焦虑症、甲状腺疾病、妇科疾病、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眩晕等多种疾病。并提出调后天以治未病的观点。使“四季脾旺不受邪”,人体脾胃正气充足就不易受邪。
6 调畅情志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脾胃病一般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现在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患者常处于焦燥紧张的状态中,任教授面对此类患者时,强调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同时任教授提出饮食有节,寒温适宜,起居有常,适度活动等帮助患者减少脾胃病反复。《灵枢·本神》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任教授经常引《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指导患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