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之“靶向治疗”*

2021-03-27李薇薇张国海

中医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靶向治疗脏腑经络

刘 磊,李薇薇,张国海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一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8; 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河南 郑州 450008)

在临床治疗中,如果药物能够直达病所,就可起到导龙入海之功效,画龙点睛之趣[1],如在肿瘤的治疗中,采用靶向给药,使药物进入难以达到的靶组织和靶器官,这种靶向治疗与普通治疗对比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和临床疗效。如果在中医治疗中也采用靶向治疗的思维,先对疾病进行准确定位,再采用引经药物使药物直达相应的脏腑、经络,发挥特定的临床疗效,就是中医思维的“靶向治疗”。虽然这种治疗的思维、说法不同,但在中医诊治中早就存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同的药物因其性味不同,对机体不同脏腑就有不同的选择性,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医圣张仲景提出了六经辨证,三阳、三阴病都有相应的方药治疗。《本草衍义》[2]中记载:“盖桑白皮行水,意以接螵蛸就肾经。”指出桑白皮引经入肾。金元四大家之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的鼻祖,正式建立了归经理论,他在《珍珠囊药性赋》中对每味药几乎都有“归经”和“引经”的记载,如记载升麻曰:“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补。”[3]到了明清时期,归经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如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贾所学的《药品化义》,清代医家陈修园的《本草经读》《医医偶录》、陈士铎的《本草新编》等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医学读书记》[4]曰:“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笔者结合临床跟师遣方用药及个人体会,分别就脏腑定位、表里定位、上下定位、经络定位进行论述,以供同道评鉴。

1 脏腑定位

肺藏魄,五行属金,总摄一身之元气,主闻,主悲,主皮毛。《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所以咳嗽、喘促、气短等肺气上逆皆属于肺。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故恶寒发热、伤风汗出等皆属于肺之表证。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变化,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是胃降浊功能的延伸,同时也是肺气下降的作用,肺与大肠功能失调可出现便秘、痢疾、里急后重、肠鸣泄泻等症状。胃为戊土,主受纳,为水谷之海,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在临床上出现噎膈、反胃、呕吐等症状皆属于胃病。脾为己土,在志为意,为万物之母,主营血,主味,主肌肉,主四肢,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嗳气、黄疸、痰饮、消化不良等皆属于脾病。心藏神,君主之官,为君火,心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诸热瞀瘛、惊狂、谵妄、烦乱、健忘、心悸、诸痛疮疡等皆属于心病。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分泌水谷、泌别清浊之受盛之官,小肠功能失调可出现腹胀、腹痛、便秘、便溏、泄泻等症状。肝藏血,主疏泄,属木,胆火寄于肝中,主筋,主呼,主怒,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强直惊痫、两胁胀痛、癥瘕疝痛、女人经病等皆属于肝系疾病;循肝经引起的头痛、颊肿、卵缩、寒热疟等也属于肝系疾病。胆属于甲木,为少阳相火,决断之官,凡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口苦善太息、心中澹澹大动、失眠、视物模糊、惊悸不安等皆属于胆病。肾藏志,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诸寒厥逆、骨痿腰痛、水液澄澈清冷、消渴引饮皆属于肾病。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主液,为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也,常见淋证、尿频等。命门为相火之源,藏精生血,主三焦元气,癃闭、奔豚、膏淋、寒疝、崩漏、尿血皆属于命门病。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总领诸脏腑营卫经络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诸热瞀瘛、诸躁狂越、诸逆冲上、疼酸惊骇属于火,见于三焦病。

在脏腑定位上舌脉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明代王肯堂《医镜·论口舌证》曰:“舌尖主心肺,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清代医家梁玉瑜《舌鉴辨正》曰:“舌根主肾、命门、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主肺,舌尖主心、心包络,舌边左主肝右主胆。”《医学启源》云:“左关,肝与胆脉之所生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胆,属表,后以重手取之,是肝,属里也。右关上,脾胃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胃,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脾,属里。右迟三焦、命门脉之所出,先以轻手得之,是三焦,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命门,属里也。右寸大肠肺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肺属里。左尺,膀胱肾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肾,属里。”各个脏腑各有其气机运行方式,总体来说是脾升胃降、肝升肺降、肾升心降,胆、大肠、小肠皆随胃下降之性而下降,是胃下降的顺延。具体到每个脏腑又有各自的生理特点,肺的宣发肃降,临床上常采用对药进行治疗,如麻黄汤中麻黄的宣发与杏仁的肃降,桑菊饮中桔梗的生发与杏仁的肃降;肝气的生发与胆气的下降,小柴胡汤中柴胡之肝升,黄芩之胆降正是小柴胡汤的核心[5]。心脏以降为顺,肾脏以升为顺,如交泰丸中黄连清心火,使心火顺肺胆下降之性下行,肉桂温肾水,使肾水得温,随肝生发之性上行,起到水火既济的作用。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认为,中焦脾胃生理特点主要是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6],此病理之火东垣又称为阴火,提出“土厚火自敛”的治疗原则。李氏的理论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7]其重视后天之本,认为脾胃受损导致内伤疾病的病机多在于阴阳失调,升降失常[8],创补中升阳、甘温除热之大法[9],他的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遵循其先师张元素的治疗原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故使用黄芪、甘草片、人参补中。心是咸补甘泻,以甘泻之,黄芪、甘草片、人参泻心之阴火,故东垣说以上3味中药是除湿热、烦热之圣药。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除胃中热。另外,黄芪、人参、白术皆可治疗因寒而致潮热;升麻甘苦,阳中阴也,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脾经引经药,升阳于至阴之下,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复其本位,行春升之令,还可解酉时发热;柴胡气味俱轻,为少阳、厥阴引经药,顺肝气上升,引清气、少阳之气上行,还可解申时发热;橘皮理气,当归和血,可解夜间发热,故此方是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乐永红等[10]认为,补中益气汤是以《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为机制,须“补其中而升其阳”。各个脏腑都有定位的药物,以解热、祛内脏之火为例,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与大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黄芩泻三焦火,柴胡、黄连泻肝、胆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故经典名方知柏地黄丸就是在补肾的基础上泻肾与膀胱之龙雷之火。以上诸药泻各脏和各经之火,定其脏腑也。

2 表里定位

中医所讲的表与里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把体表肌肤、经络作为表,脏腑作为里,也可以理解为外在病属于表,病情较轻;内在病属于里,病情较重。治疗表病必须快速有效才不至于出现疾病的传变,如吴鞠通所说:“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除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表证主要是病邪从皮毛、口鼻而入,是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临床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的特点,以恶寒,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舌苔薄白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临床分型上可以分为表寒证,主要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方以麻黄汤加减;太阳中风证主要是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治疗上以桂枝汤加减,有汗与否是其鉴别要点。表热证是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部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方以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等加减。里证主要是脏腑病变,与表证相对而言,里证成因主要有:①外邪袭表,表证不解,传为里证;②外邪直接侵犯脏腑;③七情所伤、饮食劳倦等病因损伤脏腑,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发为里证。简而言之,发热恶寒为表证,发热不恶寒为里证,寒热往来为半表半里证。表证常见头身疼痛,鼻塞,喷嚏等症状;里证常见咳喘,心慌,胸闷,腹痛,腹泻等症状;半表半里常见胸胁苦满等表现。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半表半里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脉象多沉,表证脉象多浮。

3 上下定位

上下在人体中指的是高低而言,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主要是肝、脾与胃;下焦主要指脐部以下,包括肾、大小肠和膀胱。上焦疾病主要是从口鼻而入,通于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口渴,午后热甚,脉浮数,寸脉明显,治疗原则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方以银翘散、桑菊饮加减。中焦主要见脾胃疾病,胃喜润恶燥,出现阳明燥热证,临床主要表现为面红目赤,发热,声高气粗,便秘,口干舌燥,苔黄,脉沉迟,治疗上主要是通腹泻浊,方以承气汤类加减。邪气入中焦而湿化,主要表现为太阴湿热证,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身热不扬,胸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苔黄腻,脉细濡数,治宜清热化湿,方以三仁汤加减。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邪气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虚,临床主要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口干舌燥,手足蠕动,舌绛,苔少,脉象虚大,治宜滋阴潜阳,以加减三甲复脉汤治疗。下焦的总体治疗原则是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4 经络定位

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归经的理论依据之一。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对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都有相应的归经治疗。入太阳经多用羌活。入阳明经多用白芷、葛根,有歌曰: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入少阳经多选用柴胡、黄芩,两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药。入少阴经多选用细辛,如用于少阴兼变证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入厥阴经多选用吴茱萸、柴胡,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入太阴经多用苍术、升麻祛太阴之湿。易水学派建立了归经理论,易水学派的开创者张元素在其药学专著《珍珠囊》中对收录的中药进行了归经,如防风为少阳经本药,细辛主少阴头痛等。特别对引经报使进行详细的总结,如足阳明膀胱经,羌活、藁本;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足阳明胃经,升麻、葛根、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芍药(白芍偏补,赤芍活血破经)、升麻、苍术、葛根;足少阴肾经,独活、细辛、桂枝、知母;足厥阴肝经,柴胡、吴茱萸、川芎、青皮;手太阳小肠经,羌活、藁本;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地骨皮、青皮、附子;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手太阴肺经,白芷、升麻、葱白、桔梗;手少阴心经,独活、黄连、细辛;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引经药不仅是单纯引诸药直达病所,而且调理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津液,以利诸药的功效得到更好的发挥[11]。一首方剂中可单味药为引经药,如五苓散中的桂枝;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为引经药,如血府逐瘀汤中牛膝与桔梗[12-13]。风药之名首见于东垣著作,但并非东垣首创,乃遵其师张元素的思想[14],他认为风药辛散上行,可以用来治疗头痛。在《兰室秘藏·头痛门》中把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认为只有风药可以治疗头痛,根据三阴三阳经络之不同选用本经药物进行治疗,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出别下项,太阳头痛,恶风寒、脉浮紧,川芎、羌活、柴胡、麻黄等药物主之;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病侧头角额痛,少阳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主之;阳明头痛,自汗,发热,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阴头痛,必有痰,全身湿气重,苍术、半夏、胆南星主之;少阴头痛,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厥阴头痛,吴茱萸汤主之。《丹溪心法·头痛》也提到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至今仍然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种经络的定位,能够使药物对病变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5 小 结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也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对疾病进行辨证,明确病位和病性,或者简称为定位定性,对疾病的诊疗至关重要。依据不同的理论,中医辨证方法也很多,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气血营卫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甚至时间辨证。所有的辨证方法各具特色,都有独到之处,如八纲辨证之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强调的是病位和病性,阴阳表里为定位,虚实寒热为定性,阴阳既可以是定位,也可以是定性。脏腑辨证的基础是认识脏腑升降出入的气机运行特点和病理特点,并收集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病变脏腑进行定位、定性的一种方法。时间辨证主要依据十二经气血流注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15],实际上时间辨证也是脏腑辨证的一种,主要还是从时间上对脏腑进行定位。气血津液辨证也是定位辨证之法,需要结合八纲之虚实寒热辨证,在定位时若与脏腑辨证之法结合更为完美。气血营卫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不管是卫、气、营、血辨证,还是上、中、下三焦辨证,都是对外邪所在位置进行定位,以便进行“靶向治疗”。六经辨证是医圣张仲景根据伤寒病的病理特点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定位,这与经络辨证相似,只不过经络辨证是根据经络巡行的路线,通过经络路线对病变处于何经、何脏、何腑进行定位定性,是对脏腑辨证的有益补充。

笔者导师张国海教授学宗前贤之长,阐发新思新知[16],平时特别强调在诊治疾病中进行辨证论治,准确把握疾病的病位、病性,对临床疗效提高大有裨益。如张老师擅长治疗口腔溃疡,口腔溃疡辨证是使用甘草泻心汤必具之症[17]。根据经络辨证,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脾主肌肉”,故口腔溃疡与脾脏密切相关,是脾胃虚损,运化失司,湿热内生,升降失宜导致本病[18]。再如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三叉神经痛属于颜面部顽固性疼痛,张老师认为可以定位在少阳、厥阴二经[19],多有情志不舒而加重,故用三草汤,即夏枯草、龙胆草、甘草片联合柴胡剂进行治疗。除了经络定位还有脏腑定位,如干燥综合征主要有眼干、口干、鼻干等一派缺水症状。肾为水脏,故可定位到肾,张元素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可见水中有真气,唯有辛能达之[20],故可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津液不足也有脾虚湿困,故也可定位到脾脏,故用甘草泻心汤治之,方中半夏与干姜同用以辛润通气。

总之,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笔者在临床治疗中,谨守定位定性的病机,对外邪、情志、外伤、饮食劳倦等所损伤的脏腑、经络等进行“靶向治疗”,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可取得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的临床效果。中医学的“靶向治疗”是中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几乎可以指导各个临床科室的现代治疗,是医学发展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靶向治疗脏腑经络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靶向治疗对复发性耐药性卵巢癌的治疗价值分析
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线治疗的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护理分析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经络考证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