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衷心祝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40周年

2021-03-27耿培新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育学校教育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从1981年创刊,到今年整整40年了。创刊时,我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进入北京市东城区体委工作,《体育报》《新体育》《学校体育》(现《中国学校体育》)是案头必备的学习材料。后来我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做编辑工作,就更加关注《学校体育》,每期细细阅读,获益良多。40年来,我读着这本杂志一路走来,与之有着太多的情缘。《中国学校体育》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他创刊40周年之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致以衷心的祝贺!

记得1989年夏季,我参加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组织的首都青年体育理论工作者“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研讨会”,时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杂志编委会主任宋尽贤和杂志社主编赖天德组织了20多名年轻人,参与研讨学校体育改革,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为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是其成长的重要平台之一。回顾长期阅读杂志并担任编委会委员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学校体育》在不同阶段既保持了特色鲜明又保证了持续发展。他创刊于改革开放大潮之中,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成熟于国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40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一直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服务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为己任,跟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走向,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里通过几个事例说明我以上的感受。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198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1990年3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布;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由“应试”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一派繁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在此期间,《中国学校体育》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组织了一批阐述学校体育思想与论述学校体育功能的文章,一众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提出了加强体质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以及全面发展教学思想、竞技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等众多学校体育功能方面的学术文章。1986年,《中国学校体育》发表了袁旦等人撰写的《从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一文,文章指出:“体育思想认识上的变革导致人们从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转变”[1]。这一时期,《中国学校体育》持续开辟专栏展开学术讨论,为促进多种思想并存营造出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印发,文件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遂成为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可以说,这一时期无论是学校体育的法规、制度、教育行政管理、课程教材改革、教研部门建设,还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各个方面,都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中国学校体育》紧跟时代发展,走在改革前沿,大力宣传学校体育的新成果、新经验,不断提出具有引领意义的文章。例如,时任杂志总编辑的赖天德老师在1998年《中国学校体育》第3期卷首语中提出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观点,他从提高学生体质、心理发展、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能力4个方面撰写了《学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2],并且列出了学生体育素质的4个维度共14个指标,这一思想即使从今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看来,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2007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从党和国家的层面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要求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保障青少年睡眠时间,降低近视率,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安全管理等等。《中国学校体育》连续多期宣传报道各地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党中央的要求深入人心。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科学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的要求。文件颁布后,教育领域围绕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掀起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中国学校体育》在2010年第10期发表卷首文章《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有内涵》[3],提出“我们只有在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这个核心,探索和遵循体育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在研究学生上下功夫、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实事求是,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使每节体育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收获,把我们的体育课上成有生命的体育课,学生真心喜欢的体育课,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体育课,把体育课上得更有内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等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暨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2020年9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辦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帮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根本遵循。近些年,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改革方向、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要求都十分明确,迎来了较快发展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围绕党和国家教育发展大局,不仅积极宣传引导,还专门就《意见》中“大中小学一体化”“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学校体育工作安全”“体育中考”等若干问题发表卷首语,引导读者学习理解,并持续宣传、跟踪报道各地落实《意见》的经验和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题。在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中华民族的未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显得尤为关键。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工作进程中,最核心的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做好“教会、勤练、常赛”工作。这其中教会是最重要的,而为了使学生学会,又要运用勤练、常赛的手段,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实现“立德树人”“以体育人”,学校体育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和育人优势:一是学生在学、练、赛的过程中,体会并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规则、人与环境相互适应;二是学生在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要不断克服内外部困难,运用结构化、关联性而非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从事运动,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思想整体发挥作用;三是学生在运动中随时进行着自我保护、安全运动等健康行为,并不断地挑战自我,锤炼顾全大局、遵守规则、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等优秀体育品格。学校体育这些独特的教育价值和育人优势具有即时性、鲜明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体育对“立德树人”“以体育人”的综合性价值。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特点设计体育教学,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学、练、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时代、新使命、新责任,《中国学校体育》从创刊到现在,40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准和宽阔的视野,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兼容并包、引领方向,扎根中国学校体育实践,是我国学校体育领域重要的学术刊物,是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衷心期盼《中国学校体育》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特色,立意更加高远,内容更加充实,紧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脉搏,引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为中国学校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旦,谭卫和,马振芳.从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J].中国学校体育,1986(3):36-38.

[2]赖天德.学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J].中国学校体育,1998(3):2-3.

[3]耿培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有内涵[J].中国学校体育,2010(10):2-3.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