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就你我 开创未来

2021-03-27于素梅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强国体育学校

在我国学术期刊里有一个几乎所有体育教师都熟知的《中国学校体育》,它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而我作为一名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研究者也深深地爱上了它,因为在它的阵地上可以解读体育政策、发表学术观点、分享教学经验等,它为大家提供了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它成就了很多一线教师,而且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也使我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撰写“成就你我,开创未来”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为《中国学校体育》创刊40年庆祝,不如说是守望《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和中国学校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明天。

一、四十载探索体育教育的真谛

体育教育是基于体育学科开展的教育活动。如何理解和把握体育教育,在《中国学校体育》40年的发展历程中,就这一问题在专家学者们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直接或间接地探寻着答案。在各方观点中,有的在界定体育教育的内涵,有的在研究体育教育的价值,有的在阐释体育教育的质量,有的在探讨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还有的在归纳国外专家学者们的体育教育观等。如《苏霍姆林斯基和谐体育教育观之研究》中明确提出了苏联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他认为体育是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连接。着眼于身体教育的视角,他还强调体育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功能,强调身体发展与精神发展的和谐统一[1]。他的和谐体育教育观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体育教育的真谛在哪里?体育教育不仅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问题,也要理清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体育教育不仅要通过育体、育智、育心达到“以体育人”的目的,体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还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实现“以体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赋予体育教育更高层面的功能价值,即“以体强国”,因此需要通过体育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体育教育要通过系统科学地落实体育课程,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是身心健康和素养健全的人,有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的人。

二、四十载引领学校体育的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指明了学校体育的重要价值和突出地位。

杂志从创刊初期的《学校体育》,到更名为《中国学校体育》,始终关注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既精准报道学校体育相关文件的解读,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解读》(2016年第6期),也倾心支持专家学者对学校体育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如《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四梁八柱”》(2020年第12期),《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1993年第3期),《“人生体育”: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呼唤》(2019年第12期)等,与其说刊登着学校体育的成果,不如说引领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创新《中国学校体育》功不可没。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尤为喜人。首先,在课程建设上,改革步伐迈得大而稳,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不仅破解了体育课程长期存在不衔接的难题,还建构了上下衔接的按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划分的学段化和模块化并行同推进的教程体系与运动能力评价体系[2],创新设置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3]。其次,在课堂教学上,总体要求逐步升级,从开足开齐体育课,到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再到上好的基础上要求“教会”;组织形式不断优化,从大统一的自然班级授课,到自主化的体育选项走班,逐步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再次,在课外活动方面,从课间操到大课间,给予学生的锻炼时间延长了,锻炼内容丰富了,锻炼效果也随之提高了,从文件中提出“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小时课后体育锻炼”,到“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中的体育活动组织,课后体育锻炼更加引起重视,同时也为“勤练”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保障。最后,在课余训练与竞赛方面,从少数精英参与的课余专门组织的训练与竞赛活动,到全员可参与的比赛活动的开展,再到《意见》中指出“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大中小学校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乃至全国联赛”;《〈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每堂课上的教学比赛,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组建班队,要周周打比赛,周六周日可组织全校体育比赛”等[4],为贯彻落实“常赛”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四十载成就激情奋斗的你我

从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的文章来看,众多学校体育专家学者均长期致力于該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赖天德老师,先后在《中国学校体育》上发表了68篇学校体育相关研究成果,从1988年刊登第1篇《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到2019年的《我与〈中国学校体育〉》,满满地记载着赖天德老师的学校体育情怀和理论贡献;曲宗湖老师,先后发表文章57篇,从1981年的《对保证每天一小时锻炼的初步探讨》,到2019年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体育的回顾与展望》,彰显了曲宗湖老师对学校体育的关心、支持和引领;毛振明老师,先后发表文章107篇,从1984年的《让学生参加决定来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到2021年的《“体育走班制教学”的疑惑与解决路径》,详细记载着毛振明老师对国内外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成果,他的思想一直引领着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耿培新老师,先后发表文章39篇,从1986年的《论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到2017年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记载了耿培新老师对学校体育的深入探索,其研究成果不断推动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前辈们的潜心研究和学术引领,不仅为学校体育的发展领航,而且给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以启迪,促进其快速成长。

在全国学校体育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队伍中,我作为一名从体育教师中走出来的专职研究人员,成长历程中深切体会到赖天德老师、曲宗湖老师、毛振明老师、耿培新老师等学校体育知名专家学者的厚爱与栽培,特别是几位老师在一体化研究方面的悉心指导可谓让我如醍醐灌顶般收获颇丰。曲宗湖老师在武汉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现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于素梅,我终于找到接班人了”;博士毕业那年,我的导师毛振明曾教导说“你要想快速成长,必须在《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上每年发表5~6篇文章”,不单是对于数量的要求,更强调的是要求我做到工作科研化、科研成果化、成果可视化,持久坚持对学校体育的研究,为学校体育多做贡献。在前辈们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记录了我从2011年至今10年间的105篇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研究不仅让我深刻感悟到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和在大教育体系中无与伦比的价值意义,更让我深深爱上了学校体育,喜欢聆听专家们的教诲,更喜欢向一线教师们学习授课的经验,与他们一起看课、评课,一起进行教学研讨,坚持从理论走向实践,也推动我坚持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素言体育”中表达对于学校体育的认识和感悟。通过研究创建“运动需求理论”,重新划分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类型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满足学生运动需求的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

在《中国学校体育》创刊40周年之际,真诚的表达一份谢意,感谢《中国学校体育》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感谢专家学者的学术引领和专业指导,感谢广大一线教师为学校体育的无私奉献。在成长历程中,《中国学校体育》给予了我支持和启发,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学会了如何为一线教师做好服务,认识到一切研究都离不开实践阵地,更离不开可视化的记载学术成果和互相交流的平台。

四、四十载谱写以体强国的篇章

学校体育的发展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体育强国建设同样离不开学校体育这一重要力量。《中国学校体育》对体育强国的相关研究也有着诸多报道,2009年薛原在杂志上发表《体育强国应强在学校体育》,认为“对体育强国的认识,应建立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上。[5]”2019年钟秉枢发表《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为体育强国奠基》,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6]。因此,强化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和对育人价值的追求,更有使命感的是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能助力体育强国建设,而《中国学校体育》也在谱写“以体强国”的篇章。

展望未来,期待学校体育有更大、更快的发展,《中国学校体育》在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道路上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期待学校体育的发展合力更加强劲,尤其是政府、社会、家庭与学校之间如何形成更大的合力,真正的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奠基,可以说政府的政策导向、社会的资助力量、家庭的配合程度、学校的实施效力一个都不能少,体育教育的满意度也将因强有力的协同而提升。在此过程中,《中国学校体育》如果能加强报道由各方合力形成的典型案例,引导社会各界提升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则更有利于加快学校体育发展的步伐。

二是期待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更加聚焦,尤其是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外锻炼、体育升学考试等都能共同聚焦于学生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方面,要避免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随意组织的课堂,也要避免把所有学生当作一个学生教的大统一课堂,要让每一节课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精准把握,注重差异,因材施教;在大课间、课外或课后体育活动开展方面,要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化,也要避免有名无实的虚有化做法,要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丰富多样的锻炼活动之中;在运动竞赛方面,要避免仅仅盯着少数有体育专长的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更要把目光转向全体学生,通过每人都能参与比赛的机会,强化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坚强意志的锤炼。相应的,《中国学校体育》若能增加从问题剖析到理论探讨,再到实践经验的整体性过程报道,则会另内容更具有画面感和全局观。

三是期待学校体育的发展手段更加智能化。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推动体育发展的基础上,“人工智能+”也将给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大的突破,AI科技赋能学校体育既是趋势,也是重要突破口,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与校外日常锻炼,以及学业质量评价,如体育智能化测评系统的研发与运用,能更便捷、更精准、更科学地通过大数据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智能化评价,尤其是运动能力智能化测评体系,能够为学生基本运动能力测评和专项运动能力认证,为中考体育专项运动测试,为我国体育教育质量监测等提供更加精准、客观的数据支持和科技引领。对此《中国学校体育》可以持续报道相关研究,加快学校体育向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的目标推进。

《中国学校体育》的40年是历经风雨、艰苦奋斗的40年,也是硕果累累、奉献满满的40年,成就了你,也激励着我,更为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强国建设发了力,添了彩。愿《中国学校体育》不忘初心,与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一起砥砺前行,为每一个作者和读者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性经验,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荟,刘昕,苏霍姆林斯基和谐体育教育观之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4);16-21

[2]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12):51-5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2017年版

[4]教育部办公厅,《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2021年6月23日

[5]薛原,体育强国应强在学校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9(4):7

[6]钟秉枢,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为体育强国奠基[J],中国学校体育,2019(8):2-3

猜你喜欢

强国体育学校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秦晋争霸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