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2021-03-27石文强
石文强
摘要: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太多的数字知识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困难,但是有效的数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非常有益。为了使学生能够不断收集知识并有效地奠定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在建立有效的课堂时应通过更多的科学联系来不断建立科学联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新的课程改革显然旨在将重点放在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和发展数学技能上。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在学生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每个步骤都促使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然后,如何进行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以及如何实施学生学习,教师需要对此进行更多的讨论。
一、将游戏融入到教学当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活动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小学生对于游戏有着极高的兴趣。这些游戏活动与他们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方式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利用游戏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成直观和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在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还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的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这一节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小售货员”的游戏活动,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解人民币的面值大小,让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和使用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实践应用。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在每个小组中分配角色进行表演活动,有的学生扮演销售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之后将课前准备好零钱和商品发到小组中,让学生购买文具、玩具、水果等等,待购买结束以后就需要向收银员付账。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教师要在一旁进行指导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购买游戏中掌握人民币的应用方式和计算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并且充分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会学生审题方法促进思维有序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小学生审题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读题是审题的开始,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已知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明确解题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读、点读、默读、大声读等形式,让小学生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读懂题目要求,并且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或复述题目意思。在读题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小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划圈,将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起来,这些字词往往就是突破问题的关键所在。低年级数学题目大多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文字信息,学会观察图片,从图中读出有用的信息,用良好的观察力来帮助学生审题。在审题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直观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中的平面图转变为立体图,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图片中蕴含的信息,提高审题的有效性。当学生掌握了审题方法后,他们的思维会变得规范和有序,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为了方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需要教师对学习数学方法进行有效地改革,因为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会被其他事物所影響。因此,教师要对课堂氛围进行改变,利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加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使他们的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例如,在进行《认识图形》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提前找一段关于图形介绍的动画,在观看动画过程中通过提问学生:“太阳是什么形状?”“汽车为什么会动?是因为它的轮子是圆形的对不对?圆形有什么特点?”,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加强对图形的印象。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所教授的数学内容进行动画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提升数学的教学水平。
四、创设教学情境启蒙数感
情境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基础,将小学生置于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使小学生可以学到更多对生活有用的数学知识,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数感得以萌芽。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让小学生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数与数量,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更加愿意接近数学,借机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教师还可以把小学生喜欢的玩具带到课堂中作为教具,让小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等操作中感受数和数量关系,建立游戏情境,在小学生玩玩具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认识数、感受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保持恰当的梯度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引发小学生思考,促进小学生钻研和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五、鼓励自主学习探究
基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自主探究活动,侧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各项习惯与数学素养为框架,树立良好学习典范,令学生通过观察同一学习活动中的不同行为表现,直观体会不同学习行为差异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在该教学机制支持下,学生可以不断思考分析良好的数学习惯内容及其体现形式,进而从自主认知角度出发,主动改善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不良学习行为,使其能够在长期教学影响下,借助学习榜样与积极教学评价的引导,逐步形成正确积极的习惯,并在被树立为学习典范的过程中收获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主动维护建立的数学学习习惯,避免其在缺乏主观维护的情况下流失。
结语:在小学数学课上教低年级学生时,教师必须天真和关怀,要考虑到学生身体、心理和年龄特征,使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參与和积极创新精神的兴趣。鼓励学生可以思考和享受,使学生可以更接近“学习、创新和发展”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可以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兴隆. 新课标下的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策略浅析[J]. 教育研究, 2020, 3(3):101.
[2]潘入林.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分析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J].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