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栓弹力图检查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研究

2021-03-26林红梅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7期
关键词:纤溶抗凝溶栓

林红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也叫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其脑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其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软化。溶栓疗法是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方法之一。此病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时若发生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可导致其治疗失败,且会增加其发生脑出血的风险[2-3]。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是指通过描记血液凝固过程而形成的图形[4]。TEG 检查于1948 年由德国学者哈勒特发明,并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5]。对患者进行TEG 检查主要是通过观察其血液中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及凝状的坚固性、弹力度等来了解其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脑梗死的发生与机体血小板激活及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因此在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对其实施TEG 检查至关重要。在本文中,笔者就TEG 检查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1 TEG 检查的简述

1.1 进行TEG 检查的原理

TEG 检查是一种依据全血中凝血块的物理特性来分析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功能的检查方法。目前,该检查方法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创伤科及血液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均得到了推广应用[6]。进行TEG 检查的原理是:将盛血杯置于血栓弹力仪中能来回转动的反应池上,当血液标本呈液态时,盛血杯的匀速转动不能带动圆柱体运动,通过传感器反映到描图纸上的信号是一条直线。当血液开始凝固时,盛血杯与圆柱体之间会因纤维蛋白的黏附性而产生阻力,盛血杯的转动可带动圆柱体同时运动。随着纤维蛋白黏附性的逐渐加大,转动的阻力也会不断增大,盛血杯带动圆柱体的运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圆柱体由于偶联运动会切割磁力线而产生电流,电流可转换为数字信号,此信号通过传感器描绘到描图纸上形成的特有图案即为TEG[7]。白瑞等[8]研究指出,对患者进行TEG 检查能有效地评估其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功能。苏茜等[9]认为,TEG 检查在临床诊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空间。

1.2 进行TEG 检查时的检查项目

进行TEG 检查时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1)反应时间(R)。R 是指血样在放入设备之后检测到第一个凝血块形成所用的时间,其主要受凝血因子及抗凝药物的影响。2)弹力图最大切角(α 角)。α 角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形成和加固的速度。3)凝固时间(K):K 是指凝血块强度达到一定标准的速度。4)两侧曲线的最宽距离(MA)。MA 是指血栓形成的最大幅度,可反应纤维蛋白凝块的最大强度,其与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密切相关。5)LY30。LY30 是指MA 确定后30 min 时血凝块溶解的百分比,可反映纤溶系统的功能。

1.3 进行TEG 检查的优势

进行TEG 检查的优势有:1)对血样无特殊要求,使用全血和血浆均可。2)操作步骤简单且检查用时较短。3)检查结果由软件自动生成,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便于医生直观地了解患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功能[10]。

2 TEG 检查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2.1 TEG 检查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对发病时间不超过6 h 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是缓解其病情、改善其预后的最佳手段[11]。范晓理等[12]通过观察和分析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前后TEG 的变化发现,接受溶栓治疗后其TEG 相关指标均优于接受溶栓治疗前。韦慧玲等[13]研究指出,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后其TEG 中的凝血因子激活时间、血块形成速率参数、弹力图最大切角、弹力图最大振幅和凝血指标均存在明显变化。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后对其实施TEG 检查有助于评估其疗效。

2.2 TEG 检查在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中的应用

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14]。袁咏梅等[15]研究指出,在使用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前后,对其实施TEG 检查能评估其疗效。侯蒙[16]认为,进行TEG 检查在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李传峰等[17]研究发现,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前后,采用TEG 检查与血清凝血因子指标检测评估其疗效的效果相当,但采用TEG 检查评估其疗效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势。刘庆春[18]对126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A 组、B 组和C 组,用阿司匹林对A 组患者进行治疗,用氯吡格雷对B 组患者进行治疗,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C 组患者进行治疗,连续用药28 d 后对其进行TEG 检查,结果显示,C 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A 组患者及B 组患者。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前后对其实施TEG 检查有助于评估其疗效。

2.3 TEG 检查在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抗凝疗法是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之一。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有报道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可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及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可增加其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19]。武子霞等[20]研究指出,进行TEG检查在预测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患者抗凝治疗的风险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许运堂等[21]研究证实,进行TEG 检查在诊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除了能评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外,还能评估其抗凝治疗的效果。国外的研究指出,进行TEG 检查在评估新型抗凝药物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22-23]。刘佳豪等[24]对80 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利伐沙班对这些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对其进行TEG 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其TEG 中的反应时间、弹力图最大切角、凝固时间、图中两侧曲线的最宽距离、LY30 等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前后对其实施TEG 检查有助于评估其疗效。

2.4 TEG 检查在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监测中的应用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TEG 检查能评估其发生脑出血的风险。陈彦如、罗海彦[25]研究指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TEG检查可监测其梗死病灶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

3 小结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TEG 检查可监测其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而可辅助诊断其病情、评估其疗效及预测其预后。由此可见,TEG 检查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纤溶抗凝溶栓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