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ESP 转型期的网络学习型社区构建模式

2021-03-26刘春娴晋桂清

关键词:学习型英语课程人文

刘春娴,晋桂清

(广东医科大学,广东 东莞 523808)

在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学模式经历了一次从线下到线上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大环境进一步推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理念从“工具性”和“技能性”到“人文性”的转变。在新时代、新形势、新环境的影响下,以应试为目的的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教学模式与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社会呼唤不尽相同。同样,倡导个体学习观的传统学习方法与合作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和培养路径也大相径庭。以医学院校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范例,在大学英语课程转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的过程中新增加了“泛网络化”、“课程思政”和“行业导向”等新元素、新特色和新方向。基于课程内容的行业化、课程学习的个体化及课程理念的校本化特征,探索医学院校大学英语ESP转向时期的“互联网+”信息化平台的线上活动小组、在线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社区等网络学习型社区的构建是丰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ESP 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与医学人文英语

我国学者蔡基刚对ESP 教学进行了丰富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定义“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1]ESP 中的S(Specific)彰显了其行业导向,一般包含科技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医学英语、商贸英语等。医学人文英语是学科融合发展与新文科建设的新方向,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脉新支流。

现代医学发展越来越进步,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医学污名化、医患关系恶质化、医闹事件扩大化等医疗危机却此起彼伏。强调医学与人文并重是现代医学从拘泥于医术转而回归医道的关键所在,从技术主义导向回归人本立场、人道原则和人性光芒等三重同本异流的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更清晰地认识生命的图景。医学人文,根据其字面含义既可以理解为“医学中的人文”,也可以理解为“医学与人文”。前者在语义上为“医学中的人文内核,解释医学中的人文性本质和人文化趋势”;后者侧重于“揭示医学与人文学科的交集、互动关系。”[2]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以医学知识教育为学科建制,以人文精神为学理属性,以语言交际技能为学习范式,既解释了医学知识谱系中的人文传统和人性主义,也体现了医学科学、人文社科与语言学科三者之间互联互动的关系,主题常源于“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叙事医学”等与医学相关的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在当前信息化浪潮的引领下,有学者指出:在推行网络信息化教育的同时,兼顾医学教育体系的人文教育、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人文知识、医学教学体系的人文环境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3]

二、网络学习型社区的时代内涵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学习型社会,网络学习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着多层级、多维度的影响。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学习型社区的研究体系仍在建构当中。从英文表述上来看,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共同体的术语名称均为“Learning Community”,两者相似性与渊源发展可见一斑。1995 年,博耶尔(Ernest L.Boyer)将学习共同体解释为:由观念、兴趣、利益等多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学习者、合作者组成的团体,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4]网络学习型社区是基于学习者特定的学习需求、学习愿景或学习目标,利用互联网学习环境,共建共享线上学习空间,开展连贯性、系列性、系统性学习活动,从而基于互联网促成一个互动、协作、共享的学习团体空间。

网络学习型社区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萌芽式阶段。截至发文,以“主题”为条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检索,与学习型社区直接关联的学术论文共计285 篇,硕博士论文25 篇,常见于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城市社区郊区、城区城镇教育的研究。其中,对于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建设高校学习型社区的文章研究甚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张媛在《美国纽约市的学习型社区建设透析》一文中基于“熔炉式”的纽约市社会状况,深入分析纽约市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实践策略、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认为小社区的发展有助于国家学习型社会大环境的形成。[5]广州大学王卫东教授在《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改进策略》一文中将学习型社区界定为:“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终身教育为基础,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学习氛围,保证和满足社区成员基本学习权利和需求,在社区内形成全员、全程、全面的学习局面,从而促进社区成员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同时也指出学习型社区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6]从城市社区到高校社区看似不尽关联,实际上高校中作为基层组织的宿舍单元可以被看成是泛学习型社区的缩影。皖南医学院刘雪飞、邓根飞在《高校学生宿舍学习型社区建设理念研究》一文中以高校宿舍为研究视角,试图定义学习型社区的内涵,重点论述了学生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育人”、“人本”、“服务”、“创新”等理念[7]。

三、医学人文英语网络学习社区构建范式

本研究从社区驱动的角度出发,针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ESP 阶段的学习群体,构建合作式、探究式、交互式的网络学习型社区范式,让学习者从以传统的高校宿舍等封闭圈子解放出来,走向一个无班级、无年级甚至是跨越物理界限的广阔学习空间,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1.合作式学习型社区(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Community)。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标导向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互动。[8]合作教学以交际理论为基础,以人本理念为导向,其基本特征是人际合作与交流互动。基于合作学习理念构建的网络学习型社区以交际活动为载体,聚集学习者发挥共同努力,从而使社区内部活动或项目得以高效协作的形式完成。就学习目标而言,是基于项目教学法(PBL)开展的活动,主张以项目促进教学和学习。就组织形式而言,是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模式,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PBL 教学中,学习过程即实践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式英语学习社区的构建为培养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语言实践提供了可能。

医学人文英语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公共课程的重要平台,合作式学习型社区为“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提供了具体载体,其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参与者通常是特定物理空间内的成员,因为彼此之间比较熟悉,信息交流比较顺畅,成员的感受更为真实,从而有效增强社区内部的互动性。但这种组织形式特别强调教师对固定物理空间的合理组织运用,要求提升社区交流内容的趣味性,让学习者乐学、好学、爱学。二是以话题或主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结合医学院校本科生的专业特色,对常见医学疾病现象进行分类,或对基本的医院部门进行划分。基于学习组织编制而形成具有一定人员限制的学习小组,各组从各主题讨论中得出子课题,由学习者自主选择进入虚拟学习社区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可以上传自己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下载平台上其他用户上传或共享的同类主题学习资源,或者基于平台主题讨论模块(如超星学习通的主题讨论)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在组内展开必要的学习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学习成果。

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合作式网络学习型社区构建流程包括:一是合作性目标机制的创设。教师建立一定数量的学习小组,学生根据同质的学习兴趣或内容结合成组,各组内部成员之间分解定制共同的学习目标,完成个体的学习经历。二是合作性社区环境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主题讨论、展开语言实践、共享社区内学习资源的生成性成果。基于分工协作的在线学习环境,逐步完成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三是合作性任务完成。教师给予学习社区中的集体性质和个体特征双重关注,综合班级授课和小组活动,布置合作性小组任务,通过切块拼接小组、同伴互教等途径增强学习导向性,从而优化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四是及时反馈。从交流学习的角度出发,处于同质学习型社区的成员对组内的学习成果进行修正,处于异质学习型社区的合作小组对组外学习成果进行互相批改,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建立关系融洽的学习共同体,增强教学活动的社会性。

2.探究式学习型社区(The Inquiry-based Learning Community)。探究式学习型社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根据该理论,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9]相对于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而言,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兴趣、优化学习环境、整合学习资源。基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融合,探究式学习型社区的构建呼应了建构主义理论,有助于突出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提升学习者语言表达、创新思维、合作探究等复合型能力。

探究式学习型社区的构建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医学人文英语课程学习型社区从医学学科、医学知识、医疗过程、医院情景、医学叙事中确定探索学习的主题,创设学术研究的仿真情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表达交流,最后完成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自主性及协作性建构。具体步骤包括:教师在线呈现语料、文本或其他多模态材料,创设虚拟教学情境;学习者基于线上学习材料提出研究问题;学习者自由结组,相互讨论;学习者成果共享、观点互通。例如,当讲授“HIV/AIDS”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将费城故事、预防艾滋病宣传片等视频剪辑资源放置在相关网络平台,学习者基于观看感受和个体经验,归纳学习主题,提出学习问题,联想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研究问题。随后教师及时甄选出能够引发人文性思考的话题,在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分组主题,限制每组人数,学习者根据兴趣和需求进入相关小组,组成网络学习社区,进行协作探究,通过文本细读、理论探究、问卷探索等方式完成口头汇报、PPT 演示、角色扮演、写作任务输出等知识建构活动。该社区旨在构建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中心,整合以“医学泛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为依托的在线学习型共同体,是对大学英语ESP 转向的一种新探索,为提升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技能、培养生成性思维习惯、促进协作探究能力等提供了新路径。

3.交互式学习型社区(The Interactive Learning Community)。交互性是网络教学的核心。网络作为新型教学媒体和手段,其优点不仅在于其以多样、海量的超接触性文本为内容载体,超越时空界限访问的超物理性质,还在于其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多维、边界、快速的交流渠道。就目前而言,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网络交互载体常见于各网络平台和学习软件中的通知栏、BLOG、电子白板、课程专用讨论区、主题讨论区、在线答疑系统、在线互动系统等。交互平台主要有基于计算机网络软件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在频道方面,一般分为以人机交互为主的单人说话模式和以人人交互为主的多人说话模式。交互性教学平台的发展大力促动了在线交互性语言教学活动的开展。

交互式语言教学旨在打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逐步指引着同学们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地开展充分的、多向度、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个彰显生命的、整体性的、立体交叉的、动态组合的网络知识结构,以实现有效学习的目标。[10]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交互式网络学习型社区构建模式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虚拟教室、学习论坛、成果共享,涵盖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模式。其中课程内容以师生交互为主导,主要由教师在相关学习模块上传PPT、微视频、教学音频、文献资料等课程资料,为学习者提供共享通道、文件下载等强大资源网络共享途径,充分展现课程的开放性、共同性和人文性;虚拟教室采用人机互动模式,教师和学习者分别登录相关平台,教师根据分级分层教学模式划分虚拟教室,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进入相关虚拟教室,进行超越时空界限的在线学习互动式交流。网络虚拟教室能够系统而精确地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果,是交互学习的活动基础;学习论坛是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的中心,学习平台提供主题讨论、课程答疑、分组讨论等多种应用模式,支持文字模式和语音模式,使得交流互动快捷、真实、直观;成果共享部分是学习输出阶段,是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的成果,体现了课程的集成性、实用性和生成性。基于网络集成性,引导学习者把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具有实用性的多媒体信息以任务输出的形式上传至平台供学习交流,以生成学习成果。

以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为例,交互式学习型社区始于教师提供关于医学英语或医学话题表达等“泛专业知识”的语言材料以供学习参考用。随后学习者根据需求进入在线学习,完成相关在线测试、问题回答、举手发言等虚拟在线课堂活动。基于已有语料输入和课堂活动经验,学习者进入讨论版块,学习过程从医学知识和语言技能升华至人文讨论。学习成果共享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如录制相关学习视频等,传播中西语境下的医学故事。

四、结语

结合后疫情时代、网络背景、人文环境,研究与之相符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有机统一了新时代下“教”和“学”的内涵。本文以综合高校思政育人环境的人文课程、医学院校校本特色及兼具行业导向的医学专业知识,以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为范式,整合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内容,基于网络平台构建合作式、探究式和交互式的在线学习社区,将更高效地服务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从而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建构和课程资源建设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学习型英语课程人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