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维度下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探析

2021-03-26黄国雄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黄国雄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彰显了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不断渗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因此面临着各种困难挑战。进入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充分认清社会发展新形势,做好统筹布局规划,科学分析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厘清意识形态发展新思路,进而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更好地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紧迫性

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继往开来、勇于创新优良品质的历史使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如何,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能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否培养合格接班人等根本性问题。

1.关系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大学根深叶茂,不断输送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这为我国高校办学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针。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要义就是要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此同时,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办学的理论源泉,在高校思想宣传领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高校党委统筹领导下的各项教学工作是能够很好地发挥党管意识形态作用的,各项教学工作只有更好、更全面地开展,才能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指导地位。从这个重要意义上说,高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工作的根本性问题。从历史经验来看,能否办好大学,方向是第一位的。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要“破”西方非意识形态化错误思潮,又要“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不变形。如果社会主义办学迷失方向,西方宪政民主主义、普世价值等不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思潮极可能趁机在高校范围内大肆渲染,容易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立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打造校园意识形态思想传播样板区,坚守教学底线,站稳政治立场,传播好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正确理论思想和价值观念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学生,要用好思政教育这个主渠道。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努力打造相应的独立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思政教学方式汇聚雄厚的德育教学资源力量,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以德服人的良好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高校是思想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教育兴衰影响着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立身之本,必须一以贯之。立德树人的思政课程能够充分展示高校意识形态德育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并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助手。在各科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大学生美德为根本,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最重要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这是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根本途径。“十三五”时期,许多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要求,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德为先”的真实表现。更进一步而言,高校应严格把守教材出台的政治质量,不断开展“四史”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为“十四五”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把大学生思想德育教学工作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育人的预期目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得线下教育事业一时受阻,但是困难打不倒顽强拼搏的高校师生,在线教学使得立德树人的德育成效快速散发出来,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深入传播也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及时破除灾难恐惧。值得一提的是全体师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进行自我隔离,在领取国家应急物资方面懂得谦卑礼让、不争不抢,为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撑,这是立德树人教育成效的真实表现。

3.关系到培养合格接班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激励构筑大学生理想信念工作,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助力每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成功圆梦。

21 世纪20 年代,必须抢抓意识形态思想建设,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好地落地生根,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三十年,力争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梦想的力量,需要人才、教育的支持,必须鼓励“95 后”、“00 后”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社会发展共同体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内涵,只有发挥螺丝钉精神,才能在高校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敢于亮剑,敢于同错误思想进行斗争,要始终保持意识形态统筹全体工作的大局意识,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现实基准,更好地破解教学实践难题。高校还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勇做时代强人的宣传方式,让大学生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好地帮助他人,进而更好地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马克思指出:“每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4]时代召唤就是历史的使命,中国年轻一代不断刷新疫情战斗纪录,大学生听从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及时复学,接受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在缓解自身思想恐惧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明白这样的一个事实:不同时期的突发事件对于每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而言都是一种时代考验。“95 后”、“00 后”大学生在这次“考试”面前的表现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他们能够及时帮助家人消除对疫情的错误认识,不抢粮囤粮,科学面对疫情,真正顶起中国未来发展的脊梁,同时也为中国梦的实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每一代青年大学生都要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紧跟祖国步伐,跑好自己这一代人的历史接力棒,走好自己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高校也迅速成为新思潮聚集地,这些新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些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由此受到了不少的思想文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

1.西方思想传播所引发的价值观念问题。高校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如何避免西方意识形态思想渗透,事关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西方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不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思潮不断渗透渲染,对一些缺乏思想辨别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各种文化思想也大量传入我国并快速蔓延流传,给我国传统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挑战。高校学术氛围浓厚,各种前沿思想汇聚于此,师生能够很好地共享学术盛宴,但是对于西方思想大量涌入校园宣传阵地问题,意识形态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之意。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特别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传入对一些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不少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通过讲堂、杂志报刊、社交媒体等发表观点,用较为‘学术’的语言分析案件,用较为隐晦的语言讽刺现行政治体制,为所谓‘民主’、‘选票’而奋斗。”[5]如果不及时制止西方错误思潮的传播,大学生将大量获取这些思想谬论,在自我消化理解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许多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一些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很少顾及其他同学的内心感受,更多地倾向于从满足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去追求个性化的价值理念。此时,如果没有科学的思想指引、没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激励,一些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可能在高校不断滋生蔓延,不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影响,而且还会成为他们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使用科学的方法与深刻的理论进行教学实践引导,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增强自我价值观念辨别意识,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优势进行思想引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

2.市场经济深度推进所引发的功利主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审时度势,充分认清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思想宣传工作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合理分析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理论武器,补齐大学生思想意识短板。如若对大学生出现的极少数功利主义现象不能做好充分的教育引导工作,在任其自由发展过程中便会造成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后果。

市场经济深入推进所引发的一系列功利主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和稳定,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由此带来的影响社会发展问题也不能置之不理。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性质不同,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功利主义问题。然而面对这类急功近利现象时,个别学者却视之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问题,甚至有人视之为新自由资本主义的复辟,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只有高举个体本位旗帜,努力追名逐利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物质需求。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真正经历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难以继续指导今天复杂多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前进。这些所谓的前沿观点把市场经济发展引发的功利主义问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冲击,使得大学生产生模棱两可的思想错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个别大学生变得越来越浮躁,他们不再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功课、钻研学术,而是积极向金钱看齐,并且想方设法地寻找自己赚钱的“渠道”。其实在不耽误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打工赚钱本无可厚非,关键是极个别大学生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为了获得大量财富不择手段,触碰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红线,自毁前程的同时也辜负了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因此,高校大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6]

3.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历史虚无主义侵袭问题。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这也为各种错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拔节孕穗期,一些网络信息以抹黑党的英雄人物、曲解党的历史为热点,使得个别大学生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浪潮的深渊,如果长期沉浸于此将难以自拔,对思想观念的影响也会越来越严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低俗文化、恶搞现象也相继在校园网络出现,大学生思想观念薄弱,一时无法识别而选择默认并接受,网络信息所引发的一系列历史虚无主义侵袭问题因此不断涌现出来。传统思政教育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由于枯燥无味逐渐被部分高校大学生排斥,而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却越来越受大学生的欢迎,其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在对主流思想从初步了解到逐渐深入理解的过程中会不断融入自己的想法,这是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但是,由于我国网络信息监管制度还不完善,有些网络平台会使用比较显浅化、娱乐化的内容进行哗众取宠,大学生长时间接触会习以为常,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思想提防。多种网络平台内容鱼龙混杂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网络价值观念不端的非法分子发布一些否定历史事实和历史文化的舆论,削弱了个别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近期,不断出现网络帖子以还原历史为由对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进行一些所谓的“新解释”,对历史概念进行偷梁换柱,这些行为对个别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如此下去,主流意识形态很难与大学生思想形成一个系统合力,思政教育也很难起到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的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践性。高校要从“课堂、实践、教育引导”三重维度出发,才能找好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的对策。高校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不仅依靠学科融合的教育研究方法,更依靠实践探索的论证方法,进而努力探索出相关理论实践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意识形态感染力,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科学的对策研究方法,弘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创新精神,能够更好地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1.以“专业+思政”打造双主体课堂,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学科的关系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存在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共同体中。在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进而挖掘其他学科的教育价值,构建“专业+思政”的双主体课堂,能够更好地实现各学科的协同发展。

随着社会前进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愈加详细,学术发展也日益成熟,“专业+思政”双主体课堂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热爱追捧。思政课堂作为意识形态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是无庸赘述的。如何才能确保思政教育工作本身独有的渗透功能,在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思政引领作用,这是考验思政学科与专业学科划分的界限问题,是学科协同发展的难点问题。双主体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冲破学科自身发展禁锢,在做好本学科工作的基础上,进而为学科跨界整合做好统筹准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7]思政课堂应努力寻求立足本学科发展的现实动力源泉,把握好学科融合的纵向深化与横向延伸,更好地实现各学科外延内涵式发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是思政课程主干内容,是区分其他专业课程存在的,而专业实践知识是按照不同学生学习研究领域划分的,两者解决思想与实际的不同问题。思政课堂旨在传播“是什么”,专业课堂意在强调“做什么”、“为什么做”,两者所服务的对象完全不同,有点戴盆望天的感觉。但是如何确保大学生在德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合理有效融合二者,求同存异,将学科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是学科未来的发展走向。“对于课程思政,教师要在讲好课程的基础上,从青年学生关注的选题选取切入视角,作为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结合之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关注度;在教育的情境上营造温暖、光明、平等的氛围,做到思政之‘道’与专业之‘术’的合理衔接。”[8]因此,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通过核心思政与专业课程形成两翼协同发展趋势,在带领大学生融入不同学科课堂感悟各学科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基础堡垒,更好地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

2.以“文化为纽带”推进实践基地工作,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阐释力。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循守旧,“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工作。要着力构筑宣传攻势,以校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等平台为载体,通过思想宣传、舆论引导、榜样激励等促进学生自觉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9]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底蕴和实践标尺,高校思政教师应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才能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筑新的意识形态实践基地。

文化是真理的永存,是经过实践不断洗礼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并成为大学生不断学习研究的课堂知识。“新时代要把党史国史学习好、研究好、传播好,真正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历史人物、事件、巨变、史诗中,从生产、生活的现实中汲取资源,感受和培育家国一体的浓厚意识,把良好家风养成与提振国家社会正气相联系。”[10]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文化传播能够很好地折射出大学生日常学习实践的价值诉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1]同时,通过传统文化互动理念加强校园实践舞台建设,让大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思想政治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合格成员。振兴国家灵魂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浸透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运转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中,并最终“融合在”大学生日常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建立一批以当地文化特色为主的典型实践教育基地,在革命文化圣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让大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想和文化的魅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此同时,鼓励大学生把实践研究论文写在田间大地上,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有现实价值,认同党所宣传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并主动担任传播者,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意识形态的阐释力。

3.以“网络为载体”加强教育引导,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制高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是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熟的关键。首先,高校通过网络载体搭建灵活教育平台,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让大学生能够明白学习生活的目标及重要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意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其次,高校要学会把握时代机遇,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难题,将数字化的各学科难题讲解分析过程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最后,高校应做好各种信息资源引用调配工作。如以高校所处地区为中心,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资源优势,借助当地人民政府相关政策,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蓝图。

高校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从净化校园网络信息开始,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活动,以更好、更快的网络传播信息姿态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坚持加强教育引导与使用网络信息载体相统一,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是破解思政教育难题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网络发展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可利用既有的微博、微信等由商业资本构建的平台发声,也可搭建APP 客户端等新的传播平台,对偏离价值目标的行为予以纠正,从而提升网络公众舆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契合度,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传播网络正能量。”[12]高校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打造高品质的网络舆情分析机制,进而防止错误思想误导大学生的事件发生。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过程中不难发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够拓宽大学生视野,通过网络平台解决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难题,充分调动大学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应坚持鼓励大学生昂扬走出校门、挺胸走进社会的教育引导方法,提升意识形态感染力。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要时刻警惕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浪潮的深渊,形势越严峻越要确保如期完成既定目标。高校思政教师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搜索引擎,寻找符合教育大学生的最佳内容,引导大学生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逻辑,不断传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而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随着“意识形态茧房”效应的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优化信息平台审查机制,为大学生抵制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思想保障。

总之,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重视西方思想传播渗透、市场经济深度推进、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思想价值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积累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经验,并把经验教训上升为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不断探索解决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进而开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