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1-03-26张婷婷

关键词: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育人

张婷婷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这深刻阐释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制度中的建立,通过制度化手段与措施,以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原则,打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壁垒,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构建的核心目标,并贯穿于整个系统与动态过程的始终。为此,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探析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建立的路径。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压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高校要建立清晰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体系、科学合理的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严格的意识形态责任追究制度。

1.建立清晰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体系。从纵向分层看,高校要建立校党委、二级学院分党委、系(专业)党支部三级责任体系。校党委书记和院党委书记是本单位意识形态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意识形态的领导是主要负责人,其他领导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承担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领导责任。[3]从行政部门的功能看,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负领导责任,校长与行政系统要做好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党委宣传部负责协调各部门任务的分解工作,制定各有关部门的任务清单和考核办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责。组织部、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落实各自分管的意识形态工作。从二级学院内部看,学院党委负责全院师生的意识形态工作,学院副书记分管全院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班主任、辅导员要配合学院副书记做好相应年级、班级的意识形态工作。

2.建立科学合理的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使责任主体用正面清单明确工作内容与目标,用负面清单规避错误的工作方法与手段。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以自我评价、同级考评、上级部门考评、学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和综合社会影响等要素,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发挥其激励约束功能。一方面要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将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到绩效分配、职称评定、选拔任用中;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退出准入机制,以保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积极性、战斗力。

3.建立严格的意识形态责任追究制度。倒逼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负起责、履好职,根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明确问责追责的范围,厘清对意识形态工作主体中的集体、个人“问什么责、追什么责”;按照法定程序履行,实现问责启动的查证、处理意见的提出、问责对象的申辩、最终裁决等全过程各环节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意识形态失控、失范相关补救工作的流程。通过各部门联动实施整改方案,保证线上线下及时应对、有效发声,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二、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管理机制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决定了高校有责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高校建立健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管理机制,有利于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持续创新。

1.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及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倾听时代之问,研究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因此,要完善项目生成机制和创新管理办法,加大对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项目的科研投入力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用的针对性、实效性,为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供正确思路和有效方法。针对教学改革、基础理论研究、社会服务推广等不同种类研究成果,要形成详细的、科学权威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以政府机构、学术团体、高校等为主体的多元参与评价机制,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杜绝学术造假与粗制滥造。

2.建立健全研究交流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工作。加强高校与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学术团体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既有利于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又有利于探索我国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国际化转化模式,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影响力。

3.建立健全数字化、信息化研究平台。建立健全学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加强相关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资源的网络数据库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校同学科共建共享的文科试验室,依托数字化学术资源实现对指定对象的深层挖掘与大规模数据分析。建立社会舆情调研平台,通过持续追踪分析社会思潮的最新动态,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研判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与思路。

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制度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制度建设,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原则,在制度设计中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所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功能;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指向,构建学术自由、平等对话、恪守公正、依法治校的制度环境。完善现代高校管理服务制度,规范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资助、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服务等体系的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提供强大的引领力与支撑力。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专业素质提升,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拓宽渠道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引领,铸造师生新风貌。健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强化国家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的作用,使爱国主义情怀深植于高校师生心中。建立劳动教育体系,整合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评价标准统一的学生诚信档案,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教育引导和惩戒力度,使学生摒弃失信行为、认同诚信理念、争当诚信践行者。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在考核奖惩上下功夫,确保友善的行为得到嘉奖,为高校师生培育友善品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通过一定途径使社会成员将某种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宏观上,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探索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家庭教育负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学校要将传授知识与育人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思想、增长学生才干。社会各方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承担搭建育人平台的任务,提供满足各学段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微观上,要厘清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职责范围,建立学生动态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

2.建立健全全程育人机制。全程育人是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能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育人模式。建立健全全程育人机制,首先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针对各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在大学、中学、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循序渐进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和社会主义使命担当教育。其次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立体化全程育人模式。重视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以历史纪念日为切入点,将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与现实世界对接,激发师生建立“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的连续性教育运行模式。

3.建立健全全方位育人机制。首先要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构建以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为主要内容的协同课程体系。在深化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前提下,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发展态势;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思政体系建设,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入手,营造良好育人软环境。

五、完善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当下互联网、移动终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成为舆论斗争的前沿阵地,当代大学生深度嵌入网络的生活方式,要求高校完善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1.打造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新载体。加快校园全媒体平台建设,推动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共享、同频共振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唱响网络正能量。建立校园全媒体平台管理制度,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对信息采编的统筹、研判和处置管理,明确信息发布流程,引入师生监督机制,发挥意识形态阵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2.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配齐建强队伍,选拔政治素质好、理论素养高的教师负责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激发思政工作队伍的政治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使其主动承担在网络空间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制定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长期计划,以加强理论研究素养为根本,提升阵地意识为重点,运用新技术为抓手,不断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3.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内容建设。尊重网络传播规律,树立新媒体思维,制定值班制度,保证时时“在线”,及时更新传播内容,加强与广大师生互动;提升网络传播质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为原则,运用网络语言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内容传播;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培养一批具有政治定力、辨别能力的校园舆论领袖,借助其影响力优势,及时、准确、正面发声。建立线上讨论与线下活动的同步协调机制,对广大师生反响强烈的议题开展线下活动,有利于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建立健全帮扶机制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建立健全四项机制 发挥审议意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推进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立健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