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提升医学生就业策略研究

2021-03-26汪家擎高书杰

关键词:医学类医疗卫生医学生

汪家擎,高书杰

(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回顾2020 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医学生就业带来双重挑战,2021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史无前例的909 万,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现实、锚定全局,作出“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指示。[1]医学院校及各地政府应科学地看待疫情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及时调整医学生培养方案与基层医疗岗位待遇保障政策,多领域突破毕业生就业困境。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是辩证的。一方面,疫情对招聘市场及传统招聘模式产生冲击,从而造成阶段性的就业困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伟大的抗疫精神和预防需要为医学生人文教育及就业渠道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

1.伟大抗疫精神增强了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是广大医学生选择攻读医学类专业以及未来从事医疗服务类岗位的重要情感要素,也是医学类院校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完善高校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德高医粹的高水平医学人才队伍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场全世界、全人类、全民族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我国四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在疫情传播蔓延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为了守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白衣执甲、舍命逆行,充分彰显了我国医疗卫生与疾病防控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再次弘扬了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用20 个字总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伟大抗疫精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学生誓词的开篇内容,是贯穿医学生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医务工作者始终高擎“生命至上”的抗疫旗帜,遵循“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筑起保卫国人生命健康的坚固屏障;白衣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一线,生动诠释了“舍生忘死”的高尚情操与“甘于奉献”的无悔追求;“命运与共”是连接世界人民生命健康的精神纽带,更是医生“大爱无疆”的从业要求。[2]伟大抗疫精神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生动诠释,医学生正处在职业信仰的“拔节孕穗期”,在此次疫情中所展现的医者形象和抗疫精神已成为医学院校开展职业认同教育的隐性教育形式和时代教材,使医学生树立了牢固的职业认同感。

2.疫情之后扩展了毕业生就业渠道。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一次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风险挑战,短短数月时间就迅速蔓延至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习近平总书记用“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来形容这场疫情的残酷性。[3]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力和巨大破坏力无疑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一次“大考”,成为检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质量的“出卷人”。经过全国医务工作者长时间的无悔坚守和全体人民的风雨同舟,我国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已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成果。在这份高分“答卷”的背后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人民所需的医疗服务之间仍存在较大矛盾,这种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部分地区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难以提供令人民满意的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纵览我国绝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失衡等发展壁垒,根基不稳则大厦不牢,在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时,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因条件限制不能及时、妥善地化解病毒危机,难以满足大众对新冠肺炎疫情诊疗、检测与防控的医疗需求。

其二,公共卫生领域人才供应不足,难以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控网。通过此次抗击疫情的实践证明,我国目前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人员配置明显不齐,众多公共卫生机构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根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从事疾病预防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减少了近20 万人,人员配置的“量”不足、执业人员的“质”不高与加快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之间存在明显短板。在疫情防控的大时代背景下,为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20 年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各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统筹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医疗领域空缺、空编岗位的专项招聘计划,从基层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入手,大幅增加公共卫生专业、全科医学专业、老年医学专业、药物研发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等紧缺专业执业人员的招聘名额。[4]疫情促使医疗类岗位需求量增加,间接扩展了医学生的就业渠道。

3.疫情之后对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技能提出更高标准与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完善和创新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输送了大批医学人才,这也成为我国这次能够成功应对并化解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挑战的重要支撑。预防医学实践技能作为医学生教育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却在2004 年SARS 疫情被成功战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定义为“边缘化”的教育内容。在医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预防医学仅作为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的补充形式,且对于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缺乏系统规范的考查,这直接导致绝大多数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并不具备相对完备的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如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其执业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5]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因此,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中,医护人员在提供“诊疗”功能的同时还应积极承担“预防”任务,新的发展趋势对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技能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4.疫情对医学类院校传统校园招聘模式产生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将就业视为最大的民生,疫情暴发后更是高度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校园招聘长期以来作为医学类院校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与毕业生自主参加社会招聘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两点优势。其一,招聘时间相对集中,节省毕业生求职时间。医学类院校通常会在秋季及春季组织两场校园招聘会,此段时间正分别处在医学生临床实习、备战考研与准备毕业考核的重要实践和复习阶段,毕业生难以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参加各医疗单位单独组织的社会招聘,而校园招聘能够较好地帮助医学类毕业生解决分身乏术的无奈境遇。其二,充分整合各级各类招聘信息,拓宽毕业生择业范围。高校就业部门一般会根据学生的学位类别或专业门类充分吸纳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参与校招工作,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优质、丰富的就业渠道。受疫情影响,传统校园招聘形式无法照常运行,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医学院校只好以“云端”招聘临时代替校园招聘。高校网络就业平台发展历程较短,多数是在疫情作用下的应急产物,其在网络运营、系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并且开展线上招聘增加了高校对招聘单位的资质审查难度,难以对各单位的招聘程序做到有效监管。

二、当前医学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及形成原因

当前医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除医疗市场逐年提高的招聘标准外,部分学生畸形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医学生的就业困境,导致我国医疗人力资源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1.医学生考研热情高涨,片面追求“顶天式”发展。在社会各类就业单位对人才引进质量要求不断上涨的就业趋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冲击下,各高校2020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照往年普遍下滑。当下,越来越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来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竞争力,经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377 万大关,增长率超过10%,创历史新高。[6]医学生作为未来在工作岗位上承担着神圣医学使命的学生群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绝大多数的综合性医院对招聘人员的执业能力与学历要求也逐年提升,研究生学历已成为业内较为普遍的招聘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更多的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自主或被迫地加入“考研大军”。医学生积极选择通过考研深造来实现高质量就业固然能够有效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解决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在高考研率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通过对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的考研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对个人职业生涯缺乏系统规划,更有少数学生表示是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种种现象的背后揭示了当下医学生群体存在盲目选择深造,片面追求“顶天式”发展的错误倾向,这种错误倾向极易引发“重考研,轻实习”、“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医学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医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不愿扎根基层“立地式”建功。就业结构是反映医学生就业观与职业观的一面镜子,更深刻影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构建供需平衡的就业结构对“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医学生的就业意向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毕业生在结合个人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家庭因素之后更倾向于在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城市、诊疗水平较高的大型医疗单位、工作较为稳定的公立性医院工作,而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大毕业生纷纷表示“兴趣不大”。对于他们而言,认为只有在大城市、大医院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才能谋求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下基层就意味着无发展、无前景、无保障。这种带有严重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职业观念,与我国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也直接导致高水平医疗卫生单位招聘条件水涨船高,一“职”难求;而亟需人才支撑的基层单位求贤若渴,门可罗雀。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全文中共提及“基层医疗”12 次,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要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7],足可见党中央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的决心,完善基层医疗单位的人员配置结构在全面建设健康中国视域下更显意义重大。

3.医学生受专业特殊性影响,创新创业存在局限性。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医学类院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树立自主创业意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落实环节,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因种种原因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其一,医学生在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竞赛活动中的获奖率普遍低于其他专业类别的学生。医学生大多将专业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技能视为其在大学学习期间的“重点工程”,并没有科学地认识到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医学科研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若缺乏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则个人临床诊疗水平将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其二,医学生自主创业率低,与国家“医学+X”融合发展趋势不符。多数医学生及家长都将创业认作是一种“不务正业”的顽劣行为,认为只有进医院才是学医的正道。根据各层次医学类院校最新公布的《2020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微乎其微,创业率在初次就业率中的占比普遍低于0.3%。导致出现这种境遇的原因除医学生的主观因素外,国家对开办医疗诊所的严格条件也使多数医学生对创业望而生畏。因此,高校在教育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医学生了解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沿,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创业思维。“医学+X”作为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势,要求积极引导医学与其他领域实现融合发展。因此,医学生应具备跨学科思维与自主创业观念,立志成为推动“大健康”全局理念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三、后疫情时代提高医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实施路径

欲有效化解医学生就业困境,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成长关”,提高基层医疗岗位的吸引力;把好“培养关”,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畅通“出口关”,扩展医学生的就业渠道。在保证医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同时,提高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贡献度。

1.完善基层医疗岗位就业激励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支援新疆建设的毕业生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他们作为新时代有志青年扎根基层、助力我国边疆地区建设的无悔选择,也足可见党中央对高校毕业生树立为基层人民服务、为基层事业贡献的支持和鼓励。[8]目前,造成众多医学类本科毕业生不愿去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原因除了个人价值观层面之外,最突出的就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各项待遇与城市同等级的医疗单位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医疗技术水平差、薪酬待遇低、发展晋升难成为广大毕业生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普遍认知。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浪潮之下,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各项待遇,不仅是吸纳更多的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医疗建设的苦心之举,更是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全面铺开医联体建设、合理配置城乡医疗资源的时代要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各层次医疗服务机构诊疗水平的严格考验面前,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迫在眉睫,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各项待遇势在必行。其一,提高基层医疗岗位的薪酬待遇,破解人才招募难题。各地有关部门应顺势调整宏观政策,允许各基层医疗单位采用灵活的薪资分配形式,提高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加大生活补贴力度,对于急需岗位在激励政策上可适当倾斜。其二,完善基层医疗岗位的晋升体系,突破人才难留瓶颈。为防止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因晋升发展困难而导致的人才流失问题,各地应及时调整晋升制度,对于在基层岗位工作多年、贡献卓越的执业医师,在满足其他申报条件的前提下应允许直接申报基层副高级职称。除此之外,各单位应积极选派基层医护人员到高水平大型医院进行培训学习,实现在岗深造。其三,继续扩大定向医学生招生人数,畅通人才输送堵点。国家应进一步推进定向本科医学生的培养计划,扩大各医学院校定向招生人数,拓展计划所覆盖的专业类型,增加合作院校数量,提高定向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奖助政策与回基层工作后的奖励政策,为我国医疗卫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培养源源不断的高水平医学储备人才。

2.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上述医学类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当下高校实行的医学生教育培养体系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求融合得不够紧密,在部分领域、部分环节不能较好地满足医疗服务市场,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的实际需求,教育之“根”扎得不深,就难以在健康中国这片发展的“沃土”之上结出累累硕果。因此,医学类院校应结合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及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职业发展理念、完善综合临床实践技能作为解决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全面提高医学生在就业前的岗位竞争力与就业后的岗位胜任力。其一,将就业教育贯穿到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就业教育在疫情的巨大影响下应从“冷板凳”走上“座上宾”,医学类院校应科学地制定授课安排,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高校在开展就业教育时,要充分聚焦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认知能力,针对低年级学生要充分利用伟大抗疫精神及抗疫先进个人的感人事迹增强医学生的职业信念,为坚定的职业理想打下一针强心剂;面向毕业年级学生要安排集中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后疫情时代国家对医疗领域的就业政策,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确立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方向,并树立与祖国发展同向的就业理念,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其二,将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纳入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医学类院校应提升在“较长时期处于疫情防控状态”的时代背景下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培养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要面向全体医学生增设专项教育课程,建立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平台,并在技能考核中提升对预防医学实践技能考查的比重,提高各专业医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培养能力全面的医学人才。其三,加强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医学院校开展就业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都应建立在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推进医疗行业交叉融合发展的创业能力之上,除了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外,应探索推进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由导师作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科研实验、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其科研创新思维。同时,也可充分利用优秀校友资源,邀请知名校友回校参加创业经验分享会,并组织学生到其公司参观或开展职场体验活动,进而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对医疗资源的整合能力。[9]

3.加快“云就业”平台建设。受疫情影响,原本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发挥辅助作用的“云就业”信息平台正以迅猛的发展态势走进公众的视野。不可否认,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招聘就业工作的创新式变革,为在疫情长期影响下推进高校毕业生“稳就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云就业”与传统的线下校园招聘模式相比能够更大程度地整合社会各类就业单位的招聘信息,方便学生对多家单位的招聘条件及薪资待遇进行对比和筛选,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更好地发挥服务学生的职能定位与工作要求。但在疫情暴发之前,“云就业”模式并未在全国高校中实现大范围普及,高校普遍运行的线上就业服务系统并未实现多项功能的兼容,长期被作为线下校园招聘的配合形式,其作用也只是在线发布学校就业文件、招聘会通知、企业宣讲报道等等。因此,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为满足广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各医学类院校亟需尽快完善“云就业”平台搭建,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信息与就业服务。“云就业”平台面向的服务群体既包括本校应届毕业生,也包括广大医疗单位,医学院校在创建线上平台及完善功能项目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就业双方的不同需求,不断丰富“云就业”平台服务功能,全面提高用户操作体验。其一,面向毕业生群体,突出服务性。在此部分功能搭建中,一方面应增加筛选功能,方便学生根据专业名称、工作地域、工作岗位、期望薪资、医院等级等信息进行多层筛选;另一方面要增设在线就业咨询服务功能,当学生对招聘条件产生疑惑时可一键咨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帮助学生及时解答就业困惑。其二,面向医疗单位,突出精准性。高校应提前在就业平台上传该校应届毕业生的生源信息,方便各企业单位及时获悉该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体规模、专业结构、生源结构、教学背景等重要信息,从而科学地制定招聘岗位与招聘规模,推动“云就业”平台朝着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疗卫生医学生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