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1-03-26曲巍卢婧婧
曲巍,卢婧婧
(1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2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2020 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不仅影响到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还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期间,全国高校教育教学开展了“网课”,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教育部办公厅在2 月5 日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保证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对于实质等效问题的讨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和应用成为了其中一个焦点话题,在后疫情时代,“课程思政”仍然会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焦点问题。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要求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因此,本文结合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探讨“课程思政”的相关问题。
一、“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文教育
1.正确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内涵。“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以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但“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课程,在高校直观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课程思政”的实质则是教育思想中的一种课程观,“课程思政”的核心作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在教育和实践的各个层面。高校各级各类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发展历史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深入挖掘高校各课程的相关“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重大意义,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转化。习近平总书记自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曾多次强调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在2019 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是总书记对“思政课程”的具体要求和殷切期盼。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内涵领悟中,我们还可以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关系。医学人文教育是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对医学的本质与价值、卫生保健目的与意义、医疗保障的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进行探究的活动,是医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医务人员对人道主义、苦难、生命的同理心、敏感性和洞悉力。医学人文教育能确立医学研究、临床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卫生政策制定过程中自主、尊重、宽容、公正的价值观[1]。广义的医学人文学包括与医学相关的伦理、法律、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以更好地承担医者仁心的社会责任,这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焦点内容。
二、医学人文教育领域对“课程思政”认识的误区
1.认识上的偏失。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一时间“课程思政”名词如潮水般涌入高等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当然也摆在了每一位医学人文教学工作者的面前。如果说之前部分教育者们对于“课程思政”的探索和研究属于先行者的话,《纲要》的发布将“课程思政”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教育体系。对“课程思政”概念不清,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的专业教师包含医学人文专业教师理解“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认为只有思政教师才能做“课程思政”;还有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则错误地认为其完成本身的“思政课程”就可以了,不需要“课程思政”,而只有专业课教师才能做“课程思政”[2]。因此,认识上的偏失是对“课程思政”本质上的误区。
2.方法上的偏失。针对“课程思政”,有的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在授课前开展“三分钟思政课”或者“五分钟思政课”,用特定的授课时间进行讲授思政课程内容,与教师教授的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并没有关联,与课程体系也没有联系,简单“粗暴”地生搬硬套,完成所谓的“课程思政”。然而这样的方式并不符合“课程思政”的真实要求,其恰恰是教育与教学分离的表象,是由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全面甚至不正确造成的,也和其本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授课的全过程绝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教和学的过程,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授课目标而设定的一种简单任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高等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错误教学观的一种纠正[3],“课程思政”的提出无疑是对教育理念回归的必然要求。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思想围绕教学目标实现而精心设计的全过程,其来源于课程内容却内化于师生共同探索课程的全过程。同时,“课程思政”所展现的课程观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并非是把专业课讲成思政课,也绝不是替代专业知识的学习。
3.态度上的偏失。医学人文课程在多数医学院校以考察课、限选课等课程性质出现,因此,授课教师在课时缩减的情况下表示,课程内容已然很难完成,对于“课程思政”的时间安排更是无从下手。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庞大而复杂,随着医学专业课程精简课时的要求,医学人文课程也有了不同程度的缩减。缩减之后的课时对于理论繁多复杂的医学人文课程的确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少量的课时中有效地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成为了具体问题。因此,从客观上来看,的确存在着时间少任务重的冲突。
三、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1.增强医学人文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如果高校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和实现“课程思政”,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就没有办法落到实处,这是整个“课程思政”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做好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4]。“立德树人”是各类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活动都应遵循的根本宗旨。“课程思政”作为点睛之笔是要求结合课程具体内容,需要的是深入挖掘医学人文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构筑的是“大思政”的教育生态圈,需要教师能够将“课程思政”纳入到课程设计之中,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瓶颈根源,并能够在医学人文课程内容体系中内化其爱党爱国的情怀,用医学人文课程独特的理论和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才是行之有效、掷地有声的“课程思政”[5]。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者们需要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刻苦专研业务、注重思政育人,把“课程思政”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各学科,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塑造医学生“德能仁恕博爱,智能宣畅曲解”德能兼修的能力[6]。
2.“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文课程“同向同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为高校教育者们带来了严格的考验,同时也引发了教育者们严肃的思考:疫情结束之后,“网络直播课”究竟何去何从?其实,早在2007 年,“可汗学院”网站就已经闯入了我们的生活,所有的教育者看到了一个个没有人物出现,只有写字板和笔的教学视频,其借助互联网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意浏览学习的新的教育教学平台。2014 年5 月,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 课程建设和应用。然而,真正推动移动互联网在教育领域迅速普及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教育教学模式绝不是仅仅存在于疫情期间,在后疫情时代,其依然是我们研究以及应用的焦点[7]。在疫情期间形成的全民网络直播课,为后疫情时代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与传统式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为各门课程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医学人文课程可以探索合理的课程改革,运用翻转课堂、慕课以及混合式教学等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不仅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还能够为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良好路径。
3.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人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而进行的系统化活动。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教学设计界定为一种计划或方案。因此,将“课程思政”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明确融入医学人文教学设计,将课程观转化为课程环节,其中包含着将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价值理念以和精神追求体现在课程大纲之中。在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构建教与学的新型关系,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信息技术融合。
4.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人文课程评价机制。“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政元素包括价值理念、精神追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主要作用是引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应该将对学生“课程思政”实施成果以及对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纳入到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价反馈机制之中,以更好地反思与修正“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逐渐积累、挖掘并拓展更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从教学评价层面形成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检测与管理,确保“课程思政”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长效性、科学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