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死扶伤:民众支援东北抗日联军医疗问题探析

2021-03-26李禹晨

关键词:联军伤员抗日

李禹晨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抗日联军(本文中东北抗日联军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在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南达鸭绿江的广大地域上与日本侵略者坚持斗争14 年,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动摇了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但是,无论在人数方面还是在装备方面,东北抗日联军都与日伪军存在较大差距,为夺取抗战胜利,广大东北抗日联军官兵付出了巨大牺牲。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拥有较丰富的作战经验,将其治愈有助于巩固部队战斗力;东北抗日联军伤员的伤痛令人担忧,将其治愈能解除广大官兵的后顾之忧,鼓舞士气。战斗力与士气是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敌后抗日斗争的重要因素,救治伤员是东北抗日联军必须完成的任务。日伪当局的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使东北抗日联军医院面临诸多困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人民群众的支援是东北抗日联军克服医疗困难的重要帮助。

学界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抗日联军医疗情况的介绍和东北抗日联军疾病治疗两方面。《东北抗日联军医药卫生工作》(于永敏、王忠云,1991 年)和《最危险的时刻 东北抗联史事考》(史义军,2016 年)这两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医疗总体情况;《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口述史》(史义军,2016 年)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医疗保障的情况;《东北抗日联军抗疫斗争述评》(李志铭、张永新,2020 年)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抗击伤寒病、伤暑病、肺痨病的情况,人民群众支援东北抗日联军医疗问题却少有涉及。本文梳理人民群众通过提供药品、保障安全、治疗伤势等方式因地制宜地支援东北抗日联军伤员的艰巨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和抗日军民的鱼水情深。

一、东北抗日联军的医疗状况

东北沦陷期间,日本关东军驻扎在东北地区,东北抗日联军大部分战士是参军不久的农民,装备主要为轻武器。为弥补敌我力量上的差距,东北抗日联军官兵只能付出更多的鲜血。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统计了1938~1939 年部分地区部队的伤亡情况。1938 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在下江地区的战斗中有100 人受伤,在宁安、汪清等地的战斗中有100 人受伤,在苇河、五常等地的战斗中有100 人受伤。1939 年,第二路军在依东、宝清等地的战斗中有20 人负伤,在乌苏里江左岸地区的战斗中有50 人受伤。[1]第二路军的伤员数字表明东北抗日联军官兵负伤并不是罕见现象。如何救治这些伤员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救治伤员,东北抗日联军建立了医院,这些医院大多坐落于丛林、山洞等隐蔽地点,一些医院有医生、部分医疗器械及药品,具备一定的救治伤员的能力。由于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日伪当局经济封锁,东北抗日联军医院医疗条件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是一些医院人满为患,难以容纳数量庞大的东北抗日联军伤员。1937 年,第五军“牡丹江临时后方医院战伤者迄于现在已超过一百五十名之多”,[2]而该医院仅有100 余张床铺。[3]二是一些医院的药品并不充足。西征结束后,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医院“由于缺少医药器材和药物”,伤员“就用灰色的旧绷带缠头”,“用破布片包手”,伤员的伤势日益恶化。[4]医院药品的缺乏明显影响了伤员的治疗。三是一些医院缺少医护人员,医生、伙夫、院长都由一人兼任[5]。由此可知,东北抗日联军医院在医疗条件方面面临重重困难。不仅医疗条件有限,日伪当局的破坏也是东北抗日联军医院面临的严重问题。1934 年,东北抗日联军的磐北病院被日伪当局“破坏火烧”。[6]1938 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伊春帽儿山医院被日伪军攻击,医院被烧毁,医务人员与病人被迫转移。[7]日伪当局的搜索进攻使医院的安全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东北抗日联军医院的床铺、医生、药品都比较紧张,医院的安全遭到日伪军的威胁。负伤后能否得到良好的救治休养是东北抗日联军官兵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部分东北抗日联军战士认为“作战时我们不怕死,就怕受伤没人治”。[3]由此可见,负伤后良好的治疗休养在东北抗日联军官兵内心占有重要地位,人民群众在医疗方面给予的支援缓解了东北抗日联军官兵的后顾之忧。

二、人民群众支援东北抗日联军医疗的特点

东北沦陷14 年间,人民群众不怕牺牲,紧密地团结在东北抗日联军周围,用东北地区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方法支援东北抗日联军,缓解了东北抗日联军在医疗方面遇到的困难。

1.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为支援东北抗日联军伤员,人民群众不惜被日伪当局迫害甚至失去生命。1936 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请一位农村中医为伤员治疗,该中医为照顾伤员拾柴时被“日伪讨伐队”发现,“日伪讨伐队”鸣枪令其站住,“他怕被俘暴露伤员,随即逃走,不幸被乱枪射中而牺牲了。”[3]1939 年,为掩护救治东北抗日联军伤员的家庭,靖宇县那尔轰东北岔子百姓宁死不屈,守口如瓶,遭到日军屠杀。[8]“日伪最高检察厅秘字第585 号《叛徒事件判决结果追送之件》中谈道:自本年(1941 年)1 月至4 月,因支援抗日军,为其……看护伤员……而被哈尔滨高等检察厅以叛徒罪判处死刑二十五人,无期徒刑三十人,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十六人。”[9]可以看出,面对日伪当局的枪击、屠杀、判刑,人民群众坚持在医疗领域支援东北抗日联军,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热爱。

2.展现了民众支援因地制宜的特色。在药品方面,人民群众将东北地区生长的中草药提供给东北抗日联军;在安全方面,人民群众巧用东北地区常见的交通工具掩护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在治疗伤员方面,土生土长的东北民间医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方式均依靠东北民间原有的条件,易于普通群众实施,有利于普通群众充分发挥东北民间力量在医疗领域支援东北抗日联军,能够更大程度上缓解东北抗日联军在医疗领域面临的困难。

3.展示了东北地区军民团结的风貌。人民群众在多方面为东北抗日联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与东北抗日联军军医救治人民群众有很大关系。军事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吴之理指出:“我军医务人员平时为群众治病防病,密切了军民关系,结下了鱼水深情。加上地方党的教育,群众觉悟甚高,为掩护伤员而壮烈牺牲者屡有报道。”[10]由此可以看出,群众在医疗方面支援人民军队很大程度上受人民军队为群众治病义举的影响。抗战时期东北地区亦然,东北抗日联军规定:部队“若有行军救急药品和医生,可以帮助贫苦人治病”[11]。1936 年春,宽甸地区“群众患伤寒病,东北抗日联军军医苏振邦来到这里送医送药,帮助群众解除疾苦”。在东北抗日联军义举的影响下,宽甸地区人民群众多次为东北抗日联军部队购买药品、保护伤员安全、治疗伤员。[12]东北抗日联军关心人民群众,保护人民群众健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使人民群众乐于在医疗领域支援东北抗日联军。革命军队与革命群众的互相帮助体现了东北地区抗日军民的鱼水情深。

三、人民群众支援东北抗日联军医疗的方式

东北沦陷14 年间,人民群众从物资、安全、救护三方面出发,采取多种方式在医疗领域支援东北抗日联军,民众的支援是缓解东北抗日联军在医疗方面困难的有效手段。

1.提供药品。药品短缺是影响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救治的重要问题。为镇压东北抗日联军,日伪当局“实施了经济封锁,杜绝了城乡的经济交流。在各县和集团部落中设立盘查哨所,对于没有行政关系许可证的人由日满军、宪、警进行严格地盘问,没收其所持物品。特别是对于粮食、医药品、被服类及印刷物等实施重点的检查。”[13]这影响了东北抗日联军伤员的药品供应,有时东北抗日联军所拥有的药品非常少且种类不全。[14]1936 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受伤后整整8 天无药可医,最终不治牺牲。[15]

第一,赠与药品。人民群众的支援是缓解东北抗日联军伤员缺乏药品状况的重要方式。人民群众将药品捐赠给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希望这些药品能治疗伤员。1934 年,爱国群众马春芳进山采药,将采回来的“老母猪耳朵”(一种植物,有消肿解毒之功效)和其他植物叶子、树根等中草药捐赠给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刘云阁,帮助他治疗伤势。[16]有些捐赠的药品来自于其他国家的人民,在高丽北部各县由高丽志士们组织了东北抗联军后援会,曾募捐了很多的军需物品医药等送给了东北抗日联军。[17]各国人民群众捐赠药品是缓解东北抗日联军伤员缺少药品状况的重要途径。

第二,购买药品。如果手中缺少东北抗日联军伤员需要的药品,人民群众就会帮助东北抗日联军购买药品。人民群众避免一次购买大量药品,否则会遭到日伪当局怀疑。1938 年,人民群众用“一次少买,多买几次,积少成多”的方式减少了每次购药数量,为西征途中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新二师伤员购买了大批药品。1940 年,人民群众从多家药铺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6 名伤员购得药品。多家药铺购买药品,必然会减少每次从一家药铺购买药品的数量。多次购药、多家购药使东北抗日联军巨大的药品需求化整为零,融入到东北当地日常药品交易中,这就减少了被日伪当局发现的风险,是人民群众蒙骗敌人的有效购药方式。

第三,运输药品。因为销售药品的药铺大多位于日伪当局严格控制的市镇上,远离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地区,所以购得药品后,运输药品又成为人民群众必须完成的任务。运输药品的人民群众将自己伪装起来,巧妙地蒙骗敌人。比如群众中的老人与小孩曾结对为东北抗日联军伤员进城运送药品,这样酷似一对祖孙进城,敌人就不会过多怀疑,这对“祖孙”成功将药品送到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手中。[18]有时运输药品的人民群众又扮成偷鱼贼和失主,在“失主”追赶“偷鱼贼”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携带药品巧妙地离开了敌人的视线,将药品送到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手中。人民群众以与抗日相去甚远的行为把为东北抗日联军伤员运输药品的行动隐藏在日常琐事中。这种方法使运药群众融入人群之中,增加了日伪当局搜查的难度,是有效的运输药品方法。

东北抗日联军伤员使用人民群众提供的药品治疗伤势,效果显著。1938 年,西征途中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新二师正处于“药品没有,病号在痛苦中呻吟,伤员的伤口在化脓”的状态,在人民群众提供药品的帮助下,该部队终于战胜了饥饿和伤病,与其他东北抗日联军部队汇合,胜利完成了西征。1940 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的伤员用人民群众提供的药品治疗后无一死亡,随后第十二支队一举攻克肇源县城。人民群众提供的药品不仅治疗了东北抗日联军伤员的伤势,而且使处于困境中的东北抗日联军部队焕发活力,走向新的胜利。这说明人民群众支援的药品不仅救治了受伤的伤员,而且在军事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保护安全。伤员有伤在身,战斗能力受到限制,容易遭到日伪当局伤害。[19]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屡次遭到屠杀,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第一,运输伤员。保护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是人民群众义不容辞的任务,人民群众只要发现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就用车、船等常见交通工具护送伤员脱离险境。1938 年,爱国群众王慧礼将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放在车厢里,在伤员上方放柴草以起到掩护的作用。在夜色的保护下,王慧礼将伤员送到城里接受治疗。[9]1940 年,人民群众用船转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在敖木台战役中受伤的伤员,运输伤员的船只白天停船隐蔽,晚上行进,为躲避日伪军的炮艇,人民群众不得不随时把船划进江边苇塘中隐蔽,等日伪军炮艇过去再继续前进。[20]这些交通工具是日常生产生活常用工具,人民群众较为熟悉这些工具,操作起来自然比较熟练。人民群众娴熟使用这些交通工具的能力是运输途中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安全的有力保障。

第二,营造安全的养伤环境。到达目的地后,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开始治疗休养。为营造安全的治疗养伤环境,人民群众在野外搭建窝棚、地窨子等建筑物,将其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治疗休养的场所。在抚顺县,人民群众杨绍福在二道河子的山里建筑了一座窝棚(旧社会东北地区穷人和猎人的临时住所),把东北抗日联军王芳臣等伤病员安排在此处,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在此处安全养伤20 余天。在北安县,爱国群众张广英等人在北山深草里修建地窨子(和平年代用来居住和储存蔬菜的建筑物),安置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在其中养伤。这些临时修建的建筑物处于深山老林之中,日伪当局很难察觉其存在,即使获知这些建筑物,也很难在深山老林中准确定位。人民群众凭借自己对山林的熟悉为东北抗日联军营造了隐秘安全的养伤环境,纵然人民群众手无寸铁,也能够为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抵挡日伪当局的千军万马。这展示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体现出了人民群众伟大的力量。

第三,提供可靠的医护人员。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安全治疗休养不仅需要安全的场所,而且需要可靠的医护人员。一些充当医护人员的群众与东北抗日联军地下工作者关系较为亲密,甚至与东北抗日联军地下工作者有“干亲”这样的关系。一些则是反日妇女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抗日组织,主要负责慰劳抗日部队、治疗抗日部队伤员、筹备抗日部队军需、帮助抗日部队站岗、放哨、收集情报等工作)会员。这些人民群众都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有明确的抗日救国意识,保护东北抗日联军伤员的意志更加坚定,是可靠的医护人员,这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人民群众与东北抗日联军的鱼水情深。

在人民群众的保护下,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得以安全养伤直至痊愈。1937 年,东北抗日联军将领王明贵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躲过了日伪当局两次调查,安心养伤10 余天,使他的伤势基本好转。1938 年,在爱国伪副甲长王庆祥等人的掩护下,东北抗日联军两批共30 余名伤员安全休养,最后痊愈归队。在东北地区全部沦陷,伤员安全状况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努力为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条件,是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治伤养伤期间的守护者。

3.治疗伤员。治疗伤员离不开医护人员,东北抗日联军的医护人员却相当缺乏。1936 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四、五军都缺乏医务人员。医护人员的缺乏不仅让东北抗日联军负伤人得不到很好的医治,对全军士兵情绪也有重大影响,足以动摇军心。为克服不利影响,东北抗日联军医护人员的缺乏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人民群众的支援是缓解东北抗日联军医护人员短缺状态的重要方法。

第一,普通地方群众负责救治东北抗日联军伤员的工作。他们虽然没有高超医术,但是能为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做简单的消毒包扎。1941 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九支队伤员赵桂林七处受伤,由于失血过多,面色苍白,已经昏迷不醒,当地普通群众为他用白布和盐水包扎伤口。[9]这样的处理虽然简单,但也可缓解东北抗日联军伤员的痛苦,有利于伤势恢复。值得注意的是,普通群众的简单处理与东北抗日联军医院的专业救治形成了伤员处理体系。在该体系中,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先由普通群众做初步处理,再由东北抗日联军医院做专业治疗。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卢连峰受伤后,当地普通群众用“气包子”酒给他清理伤口,并将伤口包扎好。简单处理后,卢连峰又在东北抗日联军后方医院接受了专业的治疗。经过这一流程,卢连峰的伤口逐渐好转。普通群众采用的民间治疗方法既能缓解伤员伤痛,又能与东北抗日联军医院形成治疗体系。普通民众并非医生,他们治疗东北抗日联军伤员伤势体现出其积极性。民间治疗方法无需专业的医学知识即可缓解伤员痛苦,这表现出民众支援东北抗日联军医疗方式的实用性。这样的医疗支援可以使更多伤员得到救护。

第二,东北地区民间医生代替军医为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治疗。这些民间医生绝大多数是爱国的,只要东北抗日联军和政府找到他们,一说给战士治疗伤病,他们都积极主动甘冒风险,极少遇到拒绝的。眼望山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伤员在当地民间医生张连仲、杨绍连、于文阁的治疗照顾下,伤势恢复较好,仅用20 余天10 余名伤员就痊愈归队。东北地区民间医生有能力为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提供较好的治疗。这些拥有较高医术的中医在东北当地往往受人尊重,他们甘冒风险为东北抗日联军伤员治疗伤势,也能号召更多群众加入到支援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中。

第三,东北民间医生投身东北抗日联军成为军医。从民间医生到东北抗日联军军医,这些医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强烈爱国情怀的产生。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医管毅集家仇国恨于一身,反满抗日思想逐渐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民间医生投身东北抗日联军的基础。二是民间医生向东北抗日联军靠拢。1936 年,在民间行医的管毅曾积极为部队传递情报,送药治伤。同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医王耀钧积极靠近我地方组织,多次表示要为抗日尽自己的力量,用医学知识为抗日子弟兵服务,要求参加抗日联军。这些行为是爱国情怀外化为爱国行动的表现。三是东北抗日联军考察民间医生。1936 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干部王钧亲自对医生王耀钧进行考察,经考察后,王钧认为王耀钧并无敌特之嫌,要求入伍的思想坚定,工作也很积极,能够耐心为游击区人民群众治病。考察民间医生是东北抗日联军防止日伪特务混进革命队伍的方式。考察的通过证明了民间医生忠于革命事业,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军医。从军后,这些民间医生治疗伤员伤势,照顾伤员起居生活,充实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医护人员队伍,在东北抗日联军医疗救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民间医生是千千万万东北爱国民众的缩影,以民间医生为代表的爱国民众放弃了自己安稳的生活,投身于东北抗日联军,前赴后继,从事民族解放事业。他们使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一支打不垮的革命队伍,他们是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敌后抗战14 年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联军伤员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