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
2021-03-25郑巧芬
摘 要:语文学科是高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课程,其教学质量将会对学生高考成绩带来很大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尝试将微课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优势,介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微课的措施,并结合具体案例《鸿门宴》详细分析了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关键点。
关键词:微课;高中语文;应用
一、 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手段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对高中语文教育活动而言,微课的出现对教师的教学思维产生了很大冲击。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单方面的为学生讲解各种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被动地听从教师指令,很少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这也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不高。将微课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具有良好应用效果。
二、 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优势
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精简及规范语文教学内容
对于语文教学,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外延性,也就是说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内容延伸、情感延伸、思想延伸,这也会出现脱离教学内容的“规范”情况,通过微课的应用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微课指引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微课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语言学科精髓,能在快节奏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好的学习效果。
(二)巩固语文学习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知识,在课外则指引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训练。但是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很容易影响到其后续学习效果。通过微课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制作成相应的微课,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移动设备回顾、学习重难点知识,有助于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三)完善学生语文知识体系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括相应的文化知识及其他琐碎的知识点,这对学生记忆力、知识整合能力有很高要求。而高中生本身不会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大多是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将微课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微课中为学生梳理好知识点,然后指引学生根据微课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
三、 微课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创新观念,转变角色
微课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具有灵活性强、时间短、内容精炼、重点突出等特点,可以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交际化、情景化学习环境。在实际中,要想更好地发挥出微课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优势,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主动的转变自身角色。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灾后疫情下,信息化教育的作用更加突出,在实际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微课在语文教育的作用及内涵,创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注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地提高自身微课制作水平,如视频制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网络应用能力等,以此制作出更加优秀的微课。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同时也是网络上的自主学习者,教师要学会在网络上获取各種教学素材,并且要引导学生更加灵活地利用网络来解决自身的学习问题,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二)钻研教材,走进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也是制作微课的关键资源。微课虽然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知识,但其本质是辅助教师开展教材教学的一种工具,如果脱离了教材,单纯地依靠微课知识传授,只能将其看作是一个短视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了解教材编辑的意图,深入研读每一篇课文,明确课文教学目标,了解教学重难点,并找到适宜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统筹意识,要充分把握各个学段、教材、单元之间的关联,以此更好地录制微课,开展微课教学。当然,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实施群文教学活动,如将高中三年内学生需要学习的鲁迅的文章,录制一个“走进鲁迅”的微课视频,让学生系统的学习鲁迅文章,并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强化学生认知。
(三)明确学习任务单
高中语文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还需要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单,促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到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重难点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更加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在实践中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设置微课学习任务单时,会出现任务布置混乱、任务之间联系不密切的情况,造成了学生拿着学习任务单,却不知道是如何学习的情况。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微课中设计学习任务单时,必须充分考虑学习任务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要通过简洁的语言将学习任务描述出来,让学生拿到学习任务单以后可以一目了然。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任务单要以启发、引导为主。
(四)把握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微课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微课时,必须明白微课的录制、使用都是为学生学习活动服务的,所以在微课设计中,还需要坚持实用、易用的原则,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发、利用微课。高中生的身心逐渐成熟,社会需求、自我价值需求逐渐增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设置微课时,如果单纯的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会让微课变得很无聊,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在微课设计中,教师必须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元素,调动学生注意力,指引学生在观看微课、思考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此外,微课的课后延伸作用,对于学生能力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借助微课,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巩固探索、自主学习,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得学生可以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强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语文课文情感的体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四、 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应用的具体案例
为了详细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措施,文章结合《鸿门宴》一课展开分析。《鸿门宴》节选于《史记·项羽本纪》,其描述出了一篇精彩、暗含杀机的政治谈判活动,故事内容跌宕起伏,作者通过对照烘托,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英雄美、智慧美、人性复杂美。对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学习经验,但是在鉴赏文言文中的人物、情感等方面能力还比较弱,同时每个高中生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渴望了解历史上更多的英雄。同时高中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可以独立的查阅资料,对此教师可以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微课开展。
教学目标:指引学生了解《鸿门宴》的背景及相关《史记》知识,学习课文中的关键实词、虚词等知识;通过微课理清文章故事发展脉络,掌握人物形象刻画方法,并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英雄观念。在《鸿门宴》一课中,微课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
教师在微课中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楚汉传奇》中虞姬自刎的片段,让学生体会虞姬与项羽的悲剧爱情,并抛出问题“项羽和虞姬为什么会以悲剧收场?在这场悲剧爱情背后有什么故事?”下面大家根据《鸿门宴》来寻找答案。在微课导入环节,教师利用视频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借助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来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欲望,使得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
(二)通读课文
文言文学习需要初步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才能进行课文学习。教师让学生根据微课结合工具书进行课文阅读,并理解文章大意。为了便于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在微课中插入自己事先录制的录音。
(三)分析课文
在微课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指引学生结合问题来分析课文。问题一:鸿门宴可以简单地分成宴前、宴中、宴后等几个环节,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在每个环节主要当事人都有什么行为?问题二: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将鸿门宴的座位图画出来。
(四)人物分析
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人物展开分析。问题一:刘邦是怎样从被动逐渐走向主动的?项羽是如何从主动走向被动的?问题二:从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方面分别分析刘邦和项羽身上有什么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鸿门宴》是一篇语文与历史相互结合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历史性。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能过于看重“言”,还需要在“文”上面有所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微课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体会人物形象,并且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中的矛盾转化,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引学生剖析项羽失败的原因,促使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五、 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科学的录制微课,引导学生借助微课自主探索语文知识,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马艳.微课在高中语文課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信息周刊,2019(36):1.
[2]张文超.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8(18):113.
[3]曹艳华.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8(6):142.
[4]桑好恩,张秀芝.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4):116.
[5]谷莉莉.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17):171.
[6]李琳.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周刊,2019(18):1.
[7]张娟.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高中生学习,2018(10):72.
[8]蔡晓莉.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下),2019(8):102.
作者简介:
郑巧芬,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