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扬帆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1-03-25徐莉莎
徐莉莎
【关键词】溇港文化;STEAM+;扬帆课程
太湖溇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南太湖人民的智慧结晶。2016年11月太湖溇港申遗成功,溇港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研究。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太湖小学地处溇港文化核心地带,理应充分利用区域文化,传承、弘扬和发展溇港文化,“让每个孩子扬帆启航”成为学校的育人目标。基于此,学校以溇港文化为载体,将优秀溇港文化、学校办学理念与“STEAM”教育融合,致力于开发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扬帆课程,让太湖学子更好地感受文化、接触社会、锻炼才能。
一、课程目标定位——“船舵引航”
课程目标就像是一个“船舵”,它牢牢抓住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引领课程构建的根基。因此,笔者立足学校扬帆启航教育理念,将课程目标确定为这样的定位:一是对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二是对标学校扬帆少年的发展目标,培养快乐成长和朴素优质的太湖学子;三是发展学生“STEAM”素养,强调技术和工程素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四是明确溇港文化是开展“STEAM”学习的载体,落实溇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此,学校从“学科知识”“启航认知”“STEAM素养”“文化传承”四个目标出发,构建了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扬帆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体系——“船舱布局”
“船舱”是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内容来源及课程基本框架,是课程构建的源泉。
1.科学整理资源,构建框架舱。
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扬帆课程从“文化扬帆”“快乐扬帆”“生命扬帆”“科技扬帆”四方面构建框架。其中,“文化扬帆”基于溇港文化,让学生体验独具溇港特色的“STEAM”溇港项目,如种植项目“太湖小农夫”等;“快乐扬帆”立足学校办学目标,让学生体验快乐成长的“STEAM”玩家项目,如智慧体验项目“比一比,谁远谁准”等;“生命扬帆”紧紧围绕生命可贵的理念,让学生深知生命珍贵的“STEAM”救援项目,如职业体验项目“外科专家”等;“科技扬帆”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中的“STEAM”环保项目,如项目“智能垃圾分拣机”等。
2.充分挖掘材料,搭建资源舱。
“STEAM+”扬帆课程提出“让每个孩子扬帆启航”的育人目标。在课程文化体系建设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溇港地域特色,构建基于溇港文化的“扬帆启蒙课程群”(含蚕桑文化、丝绸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种植文化启蒙课程等),开发独具溇港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以多学科融合形式,将学生的知识建构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
三、课程实施策略——“船帆动力”
课程实施就像是一面“船帆”,是課程能否真实落地、是否切实可行的核心。
1.顶层设计,把握课程方向。
学校成立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扬帆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构建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明确课程开发方向,同时,建立较完善的策划、管理、研究、诊断、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制度,从制度方面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保障。
2.赋权教师,丰富优化课程。
赋权教师既能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提升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形成课程开发共同体,又能体现学校决策民主性,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教师可以借力校外专业人员优化课程资源。赋权教师能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如科学组开发的“太湖小农夫”“不堵的排水井盖”“太湖桥文化”等系列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并得到专家的认可与赞扬。
3.课时保障,满足学生需求。
课程以全员必修课(四节活动)和社团选修课(扬帆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学校立足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和体育节,从培养高阶思维人才的技术与工程领域出发,以“STEAM”嘉年华模式来开展跨学科学习,课程分年级实施,不同节开展不同风格的活动。扬帆课堂是必修课的升级版,也是对在工程、技术领域有兴趣爱好或特长学生提供的平台。扬帆课堂含“STEAM”初级社、“STEAM”中级社、“STEAM”高级社和“STEAM”创新社,课程时间为40 分钟,且授课形式灵活,多以项目化形式开展。
四、课程评价机制——“船锚效应”
“船锚”指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评价,评价赋予课程灵魂,失去评价就如船舶失去船锚,将无法在行驶中安全停泊。
1.多元全面的课程评价内容。
学校采用多元全面的评价内容,根据课程总目标,将评价标准具化为“知识技能”“表现能力”“合作共享”“自主意识”“创新表现”“项目作品”“人文情怀”“文化传承”8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将每个维度划分成C(新手)、B(熟练)和A(典范)三个等级,每个维度与等级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2.多维主体的课程评价方式。
采用“多维主体”的评价方式,可分为“师评”(教师对学生评价)、“自评”(小组组内评价)和“互评”(小组之间评价)三种主体不同的评价方式。“多维主体”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