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人民”概念的三重维度

2021-03-25曾宁吴纪龙

学理论·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解放人民

曾宁 吴纪龙

摘 要:马克思“人民”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术语,其确立源发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解放”的多维思考。马克思对从理论的解放到现实的解放及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逻辑转换的思考,使“人民”作为中介和目的得以出场。自哲学观革命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断深化,马克思“人民”概念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完整地展现出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实践”三重维度。新时代,重温马克思“人民”概念,对于把握经典、理解时代意义重大。

关键词:马克思;人民;解放;生成逻辑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2-0010-03

“人民”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点与核心,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指明了历史坐标。回顾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确立及生成逻辑,有益于深入把握经典,领会人民观的精髓与本质。马克思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上,以“人类社会”为根本立脚点,将无产阶级解放提升到人类解放,使人的解放问题被彻底化。正是在解放问题的彻底提法和探索中,“人民”概念得以真正出场。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人民”概念的生成逻辑也得以彰显。

一、马克思“人民”概念的出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了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实现了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的历史性跨越,充分彰显了马克思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对人的解放的彻底追求。在宗教神学、黑格尔法哲学、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理论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等诸多理论语境中,人民的实际存在及其主体性要么被蔑视,要么被抽象地理解,因此,“人民”本身无法出场。随着马克思一系列批判及哲学思想的变革,从理论到现实,从政治到社会,人的解放问题不断深化,“人民”才得以真正出场,“人民”的历史主体形象才变得明晰。

纵观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历程,关于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主要论述了四种类型及与此相关的两种逻辑转换,这成为透彻理解“人民”在马克思哲学思想语境中出场的基础。马克思所论述的四种解放类型分别是理论的解放、现实的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人的普遍的社会解放);两种逻辑转换分别是:从理论的解放到现实的解放的跨越以及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跨越。

关于理论的解放与现实的解放及两者之间的逻辑转换,是马克思批判宗教和黑格尔法哲学时关注的主要内容。由于当时德国革命是“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的[1]12,为此,“理论的解放”对于当时的德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其首先表现为对宗教神学和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1]3,而理论的解放恰恰废除了神是人的本质的超验想象,确立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1]11。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要推翻当时作为旧制度的完成的德国国家制度,只有“实践”这一个解决办法。至此,理论的解放在逻辑上必然地转换成了现实的解放。不论在“理论的解放”还是在“现实的解放”之中,人民都是作为目的来出场的;但在理论的解放向现实的解放的逻辑转换中,人民尤其是无产阶级,是作为历史性跨越的中介出场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17。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统一,是理论的解放与现实的解放的有机统一,也是人民作为中介和目的的统一。

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及两者间的转换问题,马克思针对当时北美政治解放的基本经验,分析指出,政治解放即国家从宗教束缚当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并不强求公民放弃宗教,而宗教在政治上的废除正是政治解放完成的标志。政治解放对宗教的政治超越,使人民作为公民在政治语境中得以出场,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一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二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政治国家中,人的公民身份在本质上是虚幻的共同体,要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必须在逻辑上实现从政治解放向人类解放的历史跨越。在人类解放的语境中,人民扬弃了自己的政治形象,克服了彼此间的社会对立,在自由联合中成为类存在物。到那个时候,市民社会将跨越到人类社会,而人民在社会历史语境中将真正地作为人类出场。

二、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生成和发展

前文,我们主要以解放问题为切入点并以解放问题的内在逻辑转换为引线,指示了人民概念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语境中的出场。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结合国家、市民社会等方面考量人的存在状况。由于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的历史观还有待深化。但马克思抓住人的解放问题和主体性却是十分合理的。人民需要解放,需要作為主体登上历史舞台,这才是马克思哲学所面向的“事情本身”。

从马克思的早期解放思想出发,我们考察的是人民概念的出场,这是出发点也是抓住问题本身。但人民概念的深化发展,解放问题的科学解答,需要遵循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到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生成和发展逻辑主要体现为历史、社会和实践三大维度。概而言之,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人民概念可以归源为人类,其核心内涵是在全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源于物质生产的人类主体性,这一概念内涵为历史的动力问题提供一般性的答案。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人民概念具体化为阶级,其核心内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起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矛盾的阶级主体性,这一概念内涵为如何推翻资本主义的问题提供具体性答案。在科学社会主义语境中,人民概念上升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概念内涵为人类解放,为无阶级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社会形式问题提供指引。

(一)马克思“人民”概念的历史维度

历史是人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实践进程,具有客观的规律性可循。历史观是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观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在历史认识与历史研究中,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深入认识与把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科学评价,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判断。

由于对待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不同,主要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相对立的历史观,其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是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统治的工具,是当时社会主要的历史观,其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主要是英雄人物或某种神秘力量。马克思深入反思历史,超越了一切旧哲学,批判地吸收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合理方面,实现思想上的巨大转变,马克思的“人民”概念也应运而生,着力解决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成为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政治术语。

在1845年至1846年之间,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较早地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这进一步明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强调,人类的全部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也进一步开拓了“人民”概念生成逻辑的历史维度。

(二)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社会维度

马克思“人民”概念的历史维度解答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这种解答悬置了阶级社会与非阶级社会的差异,站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阐明了人民群众作为一般历史主体的地位。由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需要直接服务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因此,马克思“人民”概念必然要超越其一般性和抽象性,必然要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进展到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这突出表现在对广大无产阶级的关注,对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关心,实现一般社会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作用到阶级社会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转变,这表明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生成逻辑由历史维度逐步扩展为社会维度。

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随着阶级的日益消亡,人民将会逐步成为没有任何阶级属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早在15、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开始关注底层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但由于他们始终未能找到变革社会的可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19世纪初,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关注广大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的疾苦与命运,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丑陋本质,积极思考如何帮助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解放的途径,热切期望建立一个美好社会,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也使人民至上原则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落脚点。

关于马克思的“人民”概念,其主要誕生于广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时代。“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人民在阶级社会里就要进行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而言,为了取得斗争胜利,需要广泛发动本阶级的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中来。为了摆脱阶级压迫,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上能够真正实现其价值、最终解放全人类的主体,那便是无产阶级这一独特的人民群众,这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马克思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不断强调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主体,为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明确了平民大众和无产阶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人民群众主要指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工人阶级。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社会维度,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无产阶级属性,为社会领域提供阶级分析这一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顺利进行。在马克思视域内,“人民”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尤其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人民概念的阶级性凸显。当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革命不断取得胜利后,“人民”概念的阶级性逐渐减弱,更多地彰显其社会性和广泛性,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

(三)马克思“人民”概念的实践维度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阐明,在马克思看来,要将理论解放推进到现实的解放、将政治解放推进到人类解放,只能通过实践来完成。可以说,实践及对其革命性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根本标志。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推进,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实践语境中,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生成逻辑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转变:一是从无产阶级革命到人的自由发展,二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生成,不论是历史维度还是社会维度,最终都服务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人民”概念的实践维度,也是实现“大我”—“小我”—“超大我”的变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源于对人的科学认识。马克思毕其一生关注人及人的自由、生存、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等,着眼于人民如何摆脱剥削与压迫,始终与无产阶级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马克思曾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三大形态的著名论断,指出“人的依赖性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4]这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的、具体的。为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53,但“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571可以说,个人的发展只有依靠联合行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并且“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5]50对此,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马克思的一生主要通过其理论著作《资本论》来批判旧世界,通过科学社会主义来尝试建立新世界,并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人类解放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其中,《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为人的自由发展及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方向。简言之,马克思“人民”概念的实践维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定人民立场,能够为无产阶级政党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重任提供精神支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

三、马克思“人民”概念在中国的时代呼应

新时代,马克思“人民”概念被赋予了新内涵,不断推动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尤其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6]。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一方面是理论本身的发展与更新,一方面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情境的变化。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与提升了对人民利益、解放和发展的全方位思考,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比较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更具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强调无产阶级要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断奋斗,实际上还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而努力争取与探索。现如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已经创造和积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充实条件,这些条件正推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关于对人民的认识具有内在契合性。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始终坚持人民利益优先。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继承与发展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7]。這是时代的呼声,更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与社会在人类解放上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相同的,这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主要表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现的有利条件。

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不断推动人类解放的进程,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社会解放的角度而言,让人民成为一个共同体,这表现为中华民族在世界进程中的大的历史主体作用发挥。同时,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因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8]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民族情怀,在实践上将引领人民不断实现自身的社会解放并向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迈进。总而言之,在社会解放与发展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人民的普遍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路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

[3]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1.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85.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7.

(责任编辑:张 珺)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解放人民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