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2021-03-25李银乐

学理论·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疫情

李银乐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审视自身和外部关系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然而,自然界的发展演化是缓慢的,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攫取大量的资源实现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走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要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反思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融合基本国情创新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疫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2-0016-03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折射出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不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要从治疗和管控上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的生产和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共同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情况

党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关系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人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观念,导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遭到破坏。近年来,虽然生态环境获得了明显改善,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

(一)社会个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全国政协委员马珺认为,新冠疫情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觉[2]。然而,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情况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农村的民众会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并没有认识到自身也应对保护环境尽一份责任。此外,民众对于环境为什么会被污染、破坏,环境污染以及破坏之后对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知,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类是在大自然中被孕育形成的,而且在人类出现后,人与自然便一直处于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协同进化进程中。人类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漠视大自然,最终伤害的仍是人类自身。

(二)环境保护的宣传效果不理想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和看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宣传标语或宣传普法视频,但许多人并不能将之真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在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的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在方法上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占主导。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行环境保护教育,相比之下,与之相关的教材更新发展较慢。一些教材以大量陈旧的知识为主,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在环境保护教育领域的新思维和新理论。在宣传标语的制作上,存在脱离群众实际的现象,无法将民众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起来,也无法让民众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在环境保护普及视频的制作上,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无法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进而将环保理念、环境文化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和每位公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行为之中。

总的来说,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下,公众的保护意识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宣传教育人员综合素质无法与时俱进、地方环境保护宣传队伍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的教育标语及普及视频无法深入人心等问题。

(三)过度追求经济发展

现代工业带来了生产力巨大发展与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等危机。人们不断利用自然界中丰富的矿产、石油、森林等资源创造经济利益,但是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3]”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肆意捕杀和买卖,自然界中物种的不断减少甚至个别物种濒临灭绝,导致生态链的失衡,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如,冶金、机电制造业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垃圾焚烧等产生的污染气体,导致雾霾天气的形成,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4],一味地索取、改造、征服自然,追求当下的经济利益,只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疫情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国为防止疫情持续恶化而采取封城、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而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不断好转,地球开始恢复盎然生机。人们只是减少出行几天,大自然就让我们见识到如此大的变化,这些现象表明,人类的日常活动和社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之大。

(一)自然是人的生存之根,反对对待自然的狂妄的漠视态度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人既作用于自然,自然又反作用于人类[5]。回顾2020年新年,澳大利亚持续四个多月的山火导致超过10亿只生物的死亡,同时,火灾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东非遭遇蝗灾,粮食、植物严重受损;加拿大遭遇暴雪袭击,多个城镇进入紧急状态;新型冠状病毒“席卷”世界各地,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同时,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日益显露……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何会出现如此异常的灾害现象?其实,自然就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促进了生态系统整体生生不息的演化。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生产、消费、需求都是以自然环境为支撑的,漠视自然、脱离自然环境的生产、消费和需求是不合理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认识到环境是我们所有人的,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自身的利益。

(二)以人民合理的需求为中心,维护生物多样性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6]。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对美好、舒适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时间退回到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最早出现在广东的11个病例多数都有与野生动物接触的历史。同一时期,科研人员在广东野生动物市场的果子狸体内分离和检测到了SARS病毒。这是否可以当作是自然界的“报复”呢?答案是肯定的,野生动物本身携带着各种寄生虫或病毒,但却因为人们不恰当的需求,这些野生动物在人们的疯狂捕捉和买卖下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地球物种繁多,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就是地球上各物种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承担起保护生物圈繁荣发展的职责。

(三)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如果管理不善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比如,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畔的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大人小孩都能熟诵这么一首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拉稀生癌。[7]”这首歌谣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人们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环境污染的发展方式,导致沙颍河水质逐渐变坏的过程,也道出了岸边群众与淮河水质休戚相关的依存关系。

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确实使人们走出生活贫困、过上富裕生活,但过度强调经济的发展,掠夺性地开发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又造成了生态危机。在发展过程中只有清晰地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善于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生态系统的发展问题,才能有效地建立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新格局。

三、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对美好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合理利用、适当开发自然资源,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活化生态环境保护途径,引导民众积极参与

“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8]在马克思看来,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存在和发展要以自然的存在为根据,离开了自然界,人就不可能开展正常的生产生活。

以往关于环境保护的途径主要以环境纪念日、地球日、节能宣传周、地球一小时熄灯等活动为切入点,举行各类环保宣传活动,让人们在宣传活动中形成共鸣,从而主动参与到环保实践中。但其受众性仅限于参与到活动中的人,并无法广泛地影响社会公众。据此,在环境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活化环境保护的实践途径。比如,从文字、图像向信息化的网络、动漫、影视相结合的高科技手段上转变,将有关环境事件的惨痛案例融合其中,使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认识到环境的持续恶化对自身长远发展的影响,主动参与并号召身边的亲朋好友参与其中。其次,号召组建更多民间环保组织。由于这些环保组织与民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环保宣传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引导民众参与其中,提高大众的环保积极性。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个体保护意识

马克思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超越了历史上把人“排除”在自然之外看自然的自然主义和把人“置于”自然之上看自然的人本主义之间的简单对立,而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全面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类对于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第一,加强环境宣传队伍的能力建设。环境保护宣传面向的受众对象是性格各异的公众群体。培养环境宣教人员的专业知识、宣教工作基本技能、临场应变技巧等,使之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解答民众内心的疑惑,从而提高他们在受众群体中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第二,注重环境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由于环境宣教对象的地域环境、知识水平、环保意识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宣传过程中,结合对象的差异,选择适宜的宣教方式和内容,组织开展公众听得懂、易接受、喜闻乐见而又息息相关的活动,保证环境保护宣传的开展取得实际效果。第三,环境宣传教育要注重形式的创新性。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的重要途径。在环境宣教工作中,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介,报道环境保护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等环保知识。巧用科普视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能有效地强化个体的环境保护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諧、美丽。”[1]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从根本上克服经济上的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畸形等严重问题,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此外,以人民合理的需求为中心进行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拓宽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途径,增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以及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建设。将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中,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生态系统的发展问题,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

四、小结

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引发一系列自然“报复”的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水质恶化等危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没有谁是局外人,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因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努力,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问题总是伴着生活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地出现。在实践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珺委员:新冠疫情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自觉[N].经济日报,2020-05-2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4]康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启示[EB/OL].[2020-08-01].http://www.rmlt.com.cn/2019/0325/542923.shtml.

[5]李勇强.马克思生态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6]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2020-08-01].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8-05/19/c_1122857688.htm.

[7]邹小克,孙中杰.“癌症村”的由来[EB/OL].[2020-08-01].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x/20041216/08241222868-6.shtml.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1.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human beings to examine their own and external relations. Marxs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mphasizes that man and nature are a unified whol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nature is slow. Human society grabs a lot of resources from the nature to realize its rapid development, which leads to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aking the roa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Marxs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tegrate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creatively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gradually realize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Key words: Epidemic Situation, Human and Na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責任编辑:张 珺)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