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文本解读的边界
2021-03-25徐玉娟
摘 要 课程文本解读的边界探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把握学科对文本的基本要求,明确彰显学科特色的解读界限;抓住文本自身的内容特征,形成尊重真实文本的解读规定;了解学生的文本接受水平,提炼符合学生特点的解读标准;深化理解课程目标内涵,设置促进目标实现的解读条件。
关键词 课程 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
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会形成不同的结果,文本解读是积极地、富有意义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教师解读文本的多元化并不等于没有边界,在对文本解读深广度与创造性的更多追求下,开放性的解读势必会导致教师对文本的过度诠释或者是不合理诠释等。因此,在强调课程文本解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解读的边界问题。
一、课程文本解读边界的价值
1.规范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不同教师的阅历、知识积累各有不同,对文本的解读会形成不同的结果。在倡导多元化和开放化解读课程文本之后,多元化文本解读更加常见,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关于文本的解读结果五花八门,或者过分解读,或者牵强附会等,这样的解读不仅不符合文本深度和广度的适当拓展,还容易形成其他有争议的结论,从而影响各方面对文本解读的正确认知,也会影响相应的教学实践。
2.发挥文本教育引导价值
学生关于特定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情况,教师有序合理的想象和创造,可以帮助学生尽数掌握教学范围内要求的所有知识;学生的价值观建立需要文本价值思想的正确引导和发掘;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文本解读中的情感表达有关。教育学生是课程文本解读的最终落脚点,这样的价值意义发挥关键在于对课程文本合理有度的解读,有关文本的解读必须有边界,才能确保价值观的导向正确,才能使知识的积累能够系统化建构,同时也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正确引导和发展[1]。
3.满足课程文本教学要求
课程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构成,不同课程文本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如透彻理解内涵、掌握关联知识、了解知识背景、发展学生的情感等,相应的教学要求满足要以课程文本的正确解读为前提。教师要在合理范畴内恰当解读文本,发掘隐含在其中的价值观点及思想导向等,才能够使最终的解读结果满足课程文本教学的规定性要求。
4.体现对真实文本的尊重
所有的课堂教学行为都需要基于文本来阐释和发散,同时相应的文本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基于真实的文本进行教学实践,才能实现课程文本的意图,有效发挥课程文本的功能作用。对于课程文本无界线的解读会使有关文本的解读游离于文本之外,掩盖或歪曲文本的真实面貌,难以对课程文本保持最基本的尊重,而这样的尊重是课程文本发挥作用的前提基础。
二、课程文本解读边界的具体确定
1.把握学科对文本的基本要求,明确彰显学科特色的解读界限
学科边界是指教师对于学科的解读应该符合学科特色,契合学科追求,相应的边界确定实质上就是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教学对文本的基本要求,确定文本解读在学科范围的发挥空间。学科教学对文本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内容要求、学习要求、目标追求。从文本解读的实际来看,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往往容易出现超出学科内容范畴,甚至和学科内容无关的现象;或者是相应的文本解读和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不一致,不符合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难以通过文本创造促进文本知识的掌握或理解,也难以通过相应的实践为学生示范学科学习的合理方法;或者是从表面上来看和文本有一些关联,但事实上和学科教学目标没有太大关系,不符合学科教学目标。无论是哪个方面和学科教学的要求或特征有出入,都会超出特定学科的要求范畴,造成文本教学和学科的脱节,因此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基本要求,明确文本解读的学科边界。从内容要求来说,学科知识都可以向其他学科延伸,有的教育者在解读过程中容易偏离学科,把特定学科的文本教学转变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实质上,每个学科的教学都要以学科知识为主体,相应的文本解读需要在学科范围内阐发,学科本身的内容应该为内容解读的主要方向,教师要在解读中合理保持本学科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的比重,以学科内容阐发为主。学习要求主要是指特定学科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需要其掌握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相应的文本解读需要按照学科规定的学习要求来进行,才能使特定文本的教学契合学科性质,符合学科特点。这里所指的目标追求主要是指特定学科教学要实现的目标,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或者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不同学科的性质特征不同,其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有差别,有关文本的阐发可以有一定创造性,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文本解读的思维发散必须要和学科目标追求一致,要能够促进学科目标的实现。
2.抓住文本自身的内容特征,形成尊重真实文本的解读规定
课程文本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课程文本具有内在规定性。从文本内容的语境来说,语言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语境下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意义表达,脱离了文本语境的解读必然会失却文本想要表达的意思,这里所指的文本语境包括时代环境、对话情境等。从文本内容的连贯性来说,课程文本是逻辑严密的整体,其中的每部分内容都需要和整体逻辑保持一致,教育者对于文本的解读必然要受到文本的连贯性约束,才能使自身的解读符合文本逻辑[2]。再者,从文本的文体形式来说,不同文本的文体方式有差别,编著者按照自身的意图选择合适的文本方式,以便使文本意图通过特定文体方式得到更好的诠释,相应地文本解读也要考虑文体方式的影响。
教师对于特定文本的解读必须整体把握文本,在文本原有面貌上来解读,才能使自身的创造发挥合乎情理,避免文本解读的牵强附会或者是以偏概全。文本自身的规定性形成了相应的文本解读边界,对于相应的边界确定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3]。
首先是明确文本的内在逻辑。文本具有内在逻辑,绝大多文本内容组织都是按照前后、因果等一定逻辑顺序来排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必须要把其放置于相应的逻辑系统中来理解,形成文本理解的整体性认识。对于文本的内在逻辑确定需要从文本内容的深层关联来分析,抓住其中的主线逻辑。其次是把握文本的意义情境,文本内容的意义理解和一定情境有关,这个情境包括时代环境、文本本身的情境建构等,教师需要先把文本放置于特定时代环境中来理解,才能明确相应文本的文化背景和其中隐含的时代暗喻,然后形成关于文本的具体环境理解。不同文本的内容指向不同,特定文本会在时代大環境下建构起具体的故事情境或对话情境,教师也需要了解整体文本内容,掌握其中的内容情节脉络,明确特定情境的文本意义,才能就这种具体的环境来阐发文本,使自身对于文本的创造和想象与文本情境在整体上保持一致。再就是文本的体裁格式确定,不同文本格式有着不同的解读方法,说明文为获取新知识,议论文为学习新思想,特定文本的行文格式选择在无形中规定了文本意义的基本指向,教师需要明确不同文本体裁格式的特征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明确文本的文体归属,才能使自身的文本解读和相应的文体特征保持一致。另外,文本的审美格调也需要确定,审美是文本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本的审美风格有差异,有关文本的解读要和文本相符,也需要明确文本的审美格调,再按照相应的审美调性来进行发挥,这样的文本解读才能在审美风格上形成明确的依据。
3.了解学生的文本接受水平,提炼符合学生特点的解读标准
学生是文本解读的最终接受对象,其对于文本的接受受自身素质水平限制,过深的文本解读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文本,过于繁杂的文本解读会使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識记比较杂乱。教师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对学生较高,但是其对于教育文本解读的并不能够随心所欲,还必须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自身的解读为学生理解、接受和吸收。
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等是不一致的,其需要在更加深刻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学生对自身文本解读的接受程度,合理解读文本,才能使自身的解读结果为学生理解和认可,对学生有所启发。从这个视角来看,教师关于课程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有学生边界。学生的接受情况决定了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了解学生的素质水平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边界的明确。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涉及自身的知识基础、前见、期待视野等问题,相应边界的明确也主要是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从知识基础来说,学生的知识学习有广度和深度之分,广度决定知识视野,深度决定知识理解。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差异,教师要弄清楚特定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大体上掌握学生的理解水平,才能就文本解读应该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基本概念,从而使自身的文本解读保持在合理的水平线。从学生的前见来说,前见是迦达默尔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按照该观念的内涵,学生在了解特定知识之前,在头脑中已经存在有意识结构,学生的文本理解实质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知识意义建构,意识基础决定了学生理解问题的思路、方向和结论,教师关于文本的解读需要通过学生的前见来理解,在相应的解读和学生的意识思想有太大出入时,教师的文本解读很难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文本意义建构。另外,学生的期待视野也需要明确。个体在阅读任何文本时都会带着原有的文学经验和生活经验,这使得学生在阅读之前已经形成了审美阅读的前期结构和心理图式,主要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等,这是其文本审阅的心理基础,该心理基础会直接制约学生的文本接受。学生的期待视野会不断变化,教师的文本解读和学生的期待视野契合度越高,学生越能够接受文本解读的结果。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期待视野变化情况,了解学生关于文本阅读的期望和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解读文本,使自身的文本解读和学生的期待视野更加一致,从而促进学生的文本解读接受。
4.深化理解课程目标内涵,设置促进目标实现的解读条件
课程目标所及也是文本解读应该满足的要求或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意味着教师关于文本的解读实际上有一定的目标导向,但并不能够随心所欲地阐发,同时也需要完成一定任务。课程目标对文本解读形成了规定性,教师关于文本解读的边界确定自然也包括相应的规定性探寻。
根据课程目标的内涵要求,对文本解读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本解读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不同的文本隐含着不同的价值表达,有的价值观点本身是错误的,有的价值观点和当下价值导向不完全一致,其中的价值提炼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建构,从课程目标实现出发,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提炼积极的价值观点,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二,文本解读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是由点到面的知识关联过程,众多知识点的系统学习最终会促进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完整建构。文本中的知识内容有限,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解读把文本省略的、隐含的内容解读出来,解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才能使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知识更加丰富和立体。其三,文本解读要推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一方面依靠教师在课堂中对特定能力的重复训练,另一方面在于教师文本解读思路和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的实践模板,教师关于文本解读的思路越清晰、视角越合理,越能够对学生思维发展形成较好的启发意义。其四,文本解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的情感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相应的情感培养一方面有赖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和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教师关于文本中的情感解读来影响,很多文本本身包含情感性内容 ,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对于不同情感的褒贬态度,以及其中的情感演绎,对学生的情感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需要从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出发来规定文本中的情感演绎 。
参考文献
[1] 陈卫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微技能[J].教学与管理,2016(10):67-69.
[2] 刘洪祥.文学文本解读课堂建构的三重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3):51-53.
[3] 杨帆.文本解读:教师视角向学生视角的过渡和融合[J].语文建设,2018(06):20-23.
[作者:徐玉娟(1977-),女,江苏无锡人,河海大学体育系,讲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