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榜样性的价值内涵与实现
2021-03-25庄旭旺
摘 要 自古至今,教师都被视作引领学生学习的榜样,是为人治学的模范。这种认识体现了教师榜样性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榜样性有丰富的价值蕴涵,在完善自身、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等方面均有体现。新时期,教师应以四有好老师为导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精神指南,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以扎实学识积淀形象底蕴,以仁爱之心为情感导航,践行榜样性价值。
关键词 榜样 榜样性 教师 “四有”好老师
教育被视为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育人的中坚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发挥道德感染和行为示范作用。因此,“為人师表”便成为教师榜样性的表达。
教师榜样性具有丰富的价值意义,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完善个体行为、促进个体良好品格养成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教师榜样性问题,着眼于其价值及实现,展开相应的探讨。
一、教师榜样性的内涵与特点
教师的榜样性是教师具备的、具有朝向性的、能够引导个体良性发展的、且隶属于榜样的特征与品质。
“榜样”常用以体现对某角色的需要和期待,令人羡慕的、激发人的模仿本能的行动与品格的总称就是榜样。本文认为,榜样是带有指向性的特质、能力的共同指称,是趋近完美的预设。首先,榜样有价值,使人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趋近自我完善,发展善的行动与品格。其次,榜样的确立以人的主动模仿意愿为基。模仿是人的本能[1],被模仿的对象具备模仿个体缺失却又心生羡慕的特质、能力,通过具体模仿,模仿个体达到预期目标。
榜样性是指依附于具体个体的、类榜样的特质。首先,榜样性与榜样不可分离,两者相互完善,相互生成。一方面,“榜样”充当了“形式”的角色,是所有榜样性特质的共有特征。另一方面,每个具备榜样性的个体使榜样更鲜活、生动、真实。其次,榜样性特质在人的认知经验范围之内,是可知的。所谓“表率”“模范”,指其具备被模仿、认可的品质,或显示着使事情达成目标的能力,是榜样的范例。
榜样不可与榜样性等同。第一,榜样被理解为具体的人,是对榜样概念的浅显的拆解。具有榜样性的个体被称为榜样,如果榜样无法实现统一性的指向,就会导致榜样概念的“无限后退”,造成“榜样”概念的消解。第二,个体代表的形象具有不完全性,给予他人的引导具有局限性。将其等同于榜样,是个体身为人的可能性的缺如。由此可见,两者不可等同论之。
教育领域内,教师具有明显的榜样性特质,发挥着师范作用,是具有榜样性特点的模范、表率,是学生的向导。 “教师的本质应是具体个体与类的规定性的辩证统一。”[2]教师既是一种旨在育人的职业,也是指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教师以文教人、以德行育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师的榜样性具体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象的普适性[3]。榜样性特征涵盖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是教师具备的基本职业特征。每个教师都应实现自身的榜样性价值。榜样性也是每个教师对自己的规范与要求。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是每个教师应履行的义务。
第二,方式的多样性[4]。教师发挥榜样性作用的方式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在教书过程中,教师既示范博学多识的形象,也向学生传授必备的知识与文化,以帮助学生积累扎实的知识储备,形成良好的知识素养。教师以德育人,发挥道德示范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育德目标。
第三,过程的指导性[5]。教师榜样性的发挥体现在帮助学生发展,引导与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学过程具有朝向性,教师对学生的培育、给予学生的影响以具体的榜样性特质为目标。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还体现在规范学生不良行为,剔除不良因素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四,结果的“成人性”[6]。教师的榜样性指向学生,其结果是实现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师的榜样性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教师面向学生群体、面向社会,既能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榜样性形象,又能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二、教师榜样性的价值内涵
价值性即事物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性作用。教师榜样性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是有价值的。教师的榜样性自古至今均有其丰富的价值内涵,在教师自身、在学生、在社会中均有体现。
1.教师榜样性是教师完善自身的动力
教师以形象的完美为自己的追求,通过完善自身来发挥榜样性影响。
在古代,教师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兼具高尚的道德与广博的学识。第一,教师以德行兼备的楷模为目标。教师既被视作道德高尚的君子,以“学为圣贤”为己任,又被视作行为楷模,举止规范、内外兼修。第二,教师力求做到博闻强识,以儒学知识为主进行广泛深入学习,以“博学之士”为理想
追求。
近代以来,教师被视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员。第一,教师是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榜样性即专业性。第二,教师榜样性体现为德行示范效用。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德行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三,教师职业蕴含园丁精神、奉献精神等榜样性精神,怀有对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最后,教师建树对学生、教育和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关心、照顾学生,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
2.教师榜样性是学生成长的向导
教师的榜样性应指向学生,通过引导学生储备必要的知识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来发展自己、适应社会,实现榜样性价值。
在古代,教师首先对学生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模仿、效仿教师具备的道德品质,以教师为努力方向来完善自身德行。其次,教师于学生而言是知识与博学的象征,是思维完善、学业进步的引路人。
近代以来,教师的榜样性形象更加完善,对学生的引导更加全面。首先,教师对学生有知识的引导作用。通过与教师的学习和交流,学生学习优秀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社会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其次,教师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导者、规范者与示范者。教师筛选并践行社会优秀价值标准以作为成人行为模式的代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爱国情怀、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精神,习得优秀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再次,教师的教育情怀对学生发挥吸引与感染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吸引、影响着学生,使学生养成对所学之事的热情与兴趣。最后,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指引学生的人生方向。
3.教师榜样性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
教师承担、扮演社会角色,宣传积极、正向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古代社会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中发挥着榜样性作用。首先,教师肩负道义责任,化解乡里纷争,主持民众订立善规、族训和乡约,以化民成俗[7];通过讲善书、传说故事等方式宣传道德观念[8]。其次,教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古代教师往往在教书的同时充当民间社会的调节剂,例如平衡纠纷、教化劝善[9];官师合一的形象也使得教师针对社会的发展敢于谏言。教师将社会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解读、运用于教育领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士。
时至今日,教师仍在社会中示范、宣传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第一,教师代表正向的价值规范,树立遵守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的良好形象,对社会风气起到引导、规范作用。第二,教师是知识分子和文化传承者,既对社会中广泛的知识进行甄别、吸收,丰富自身学识,树立知识分子的形象;又担负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职,成为引领构建文化社会的力量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第三,教师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骨干力量。教师是教育事业的践行者,服务学生,造福公众,让社会获益。
三、教师榜样性的实现
只有寻找到现实立足点,教师榜样性才能发挥适切的效用。新时期每个教师都应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为行动要旨,以社会、学生和自身为对象,形成榜样性实现的行为网络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理会,在教育教学中践行。
1.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精神指南
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状态,是教师的精神支柱。教师首先應确保自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精神支撑。
其一,教师应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社会主义事业应作为教师一切理想信念之始。教师应自觉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培养社会、国家需要的人才。
其二,教师应树立坚定的教育教学理想与信念。教师行为要依靠教育教学信念来指导,要建立职业认同,形成坚定的教学理想;要怀有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信仰;端正工作态度,爱岗敬业,认真负责;怀揣对教育事业的信念与情怀、热爱与敬畏。
其三,教师要秉持正确的育人观。应以学生发展状况为检测自己教学效果的标尺,以育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不当言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以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行为境界
德性是一个人的最高修养,教师理应树立良好的德性。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实现榜样性价值。
其一,教师要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自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品质。
其二,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影响与感染学生。教师应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影响学生,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模仿过程中形成优秀的品德。要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修正无序行为。
其三,教师应完善自身道德和行为。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德性;有爱理性、爱智慧、爱教育的德性追求。自觉规范行为,严于自律,树立良好的表率形象。要培养教师应具备的优良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坚守道德底线。要有良好的生活态度与生活作风,诚实守信,求真务实。要以他人为明镜,反省自己行为方面的不足,善于向模范教师取经,学习其优秀品质。及时更新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厘清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职责与
任务。
3.以扎实学识积淀形象底蕴
教师在学识上应力求做到“博览”和“专精”相平衡,既博览群书,也要术业有专攻,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从而发挥教育性作用,示范榜样性形象。
其一,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既要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又要崇尚科学,紧跟科学发展趋势,掌握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其二,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以“教学专家”[10]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力求建构专业知识体系,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教学技能与方法,提高使用教学工具的熟练程度。培养问题意识,善于观察与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见微知著,积极思考对策。
其三,教师应熟悉学生心理发展知识,了解学生特点。对于学生的行为给予针对性的引导与规范,行使自身的职责。
4.以仁爱之心为情感导航
教师之爱是出于本能对教育、对学生的理解与关爱。爱和关心孩子是一切教育教学的条件;在交往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爱与关注、尊重与理解,既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也教会学生关心自己,关爱他人。
其一,教师应关怀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及时了解与掌握社会时事与新闻,联系实际;关注教育热点话题,反思教学实践,建立社会与教学的紧密联系。
其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吸引、鼓励学生爱自己所做之事。要以“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为教师之乐,不忘教育初心;学会关爱自身,树立健全、鲜活的教育者形象;善于疏导外界施加的压力,学会自我满足,确保自身心理健康。
其三,教师要关爱和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善于倾听学生的烦恼,给予他们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解红勋.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养成的始点[J].世界哲学,2019(03):42-48+161.
[2] 李森.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56.
[3][4][5][6] 靳玉乐,胡绪,张家军.教师一般育人能力的意义、特点与构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04):93-100+195.
[7][8] 蒋纯焦.中国传统教师文化的特点与意蕴[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02):105-110.
[9] 袁丽.中国教师形象及其内涵的历史文化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01):103-109+122.
[10] 陶丽,李子建.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身份的理解与建构——基于师生互动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03):79-85.
[作者:庄旭旺(1997-),女,山东青岛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