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以内蒙古大学为例
2021-03-25李艳茹
李艳茹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大学写作是指在高等院校开设的写作课程。因授课学生的专业类别不同,这一课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研究写作现象和写作规律的专业基础课;另一种是指面向全校,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本文所指的大学写作即为后者。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课程,无论面向何种专业,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一直是课程较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育部于2018年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旨在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1]。如以“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为要求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以“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意见明确而具体,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大学写作这样基础性、应用性强,学生覆盖面广的课程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教学改革一直在探索和反思的路上。
一、课程设置、定位与教学理念
内蒙古大学自2016年起建立大学写作教学中心,开设通识教育必修课大学写作。任课教师为文学院各专业背景教师,授课对象为内蒙古大学非文学院的所有一年级本科生。课程每周2学时,每个学期共32学时,每年约有2300多人选课。最初,这一课程前身是大学语文课。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多种多样的人文通识课承担了大学语文人文素养熏陶方面的重任。写作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写作课程承担的主要职责。大学写作课程设置是否有必要呢?大多数人认为,经过小学、中学长达十几年的训练,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事实则不然。北京大学张静教授曾说:“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一种文学欣赏和评析的模式,但是缺乏证明性写作训练。”[2]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曾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坦言:“经管学院学生很优秀,但写作能力有欠缺。在公文报告或电子邮件中,用简练文字把复杂意思表达清楚,名校毕业生都缺乏这个能力。有时,把一份简单的会议纪要写到位,都不容易。”[3]由此可见,由于中学与大学教育方向的不同,大学生普遍存在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学写作课的设置是重要且必要的。
针对大学生写作能力不足,尤其是批判性阅读和写作训练不足的问题,2015年春季学期,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对美国八所常青藤大学进行考察后,率先面向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大学写作必修课。2018年9月,清华大学建立了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对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课,并于2020年普及全校本科生。为一门课建立一个教学中心,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大力度。同时,自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共举办了三届全国高校写作课研讨会。特别是在2020年11月21日第三届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向全国高校的同行展示了中心的组织情况和课程的授课情况。这种举措切实推动了高校写作课的课程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浙江农林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在会后陆续成立了大学写作教学中心。目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都开设了写作与沟通类课程。清华大学振臂一呼,给高校的大学写作课程带来深远的影响。
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定位是密切相关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将大学写作教学目的定位为:“拓展学生人文视野、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写作能力而不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讲授”。[4]采取20-25人的小班制和研讨式的学习方式。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将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5]偏重逻辑性或说理性写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所采用的主题式教学模式,15人的小班制,深度浸润、朋辈激励的学习模式也都是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6]只是,这种模式并不适合全面推广。一方面,小班制的推行需要大量的师资投入。清华大学聘任了25名专职教师组成写作与沟通的教学团队,这是大部分高校都难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各地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接受水平不一,应因材施教。
内蒙古大学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生源主要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面积广大,存在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鉴于现实的原因,内蒙古大学将大学写作课定位为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在授课过程中,以文学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新闻、公文写作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以评论类写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说话训练、演讲、辩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以期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卓越人才。
人才的培养本就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内蒙古大学作为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肩负双重任务,致力于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促进地区进步、时代发展的骨干人才。也是在这一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大学写作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三元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基于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内蒙古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的接受水平,针对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从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改革。
(一)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虽然写作课是强调实践性的课程,但因为大学写作属于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还是要求统一考试,并依据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也应逐步改革。
以内蒙古大学为例,为了更加突出写作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注重能力的考察,大学写作学生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占总成绩的50%。考试试卷并非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核,而是由思维训练题、分析思考题、实用写作题、综合写作题等组成。以期更大程度上考察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更能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评价方式是平时成绩的认定。大学写作课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包括问答讨论成绩5%,小组合作性学习成绩5%,线上课成绩20%,课后作业成绩20%等多个方面。其中课后作业至少三次,取最后的平均成绩作为作业的最终成绩。
同时,积极举办或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和社会实践。若授课学期内有文章发表,或者获得与课程训练相关的奖项,就在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如2019年4月,内蒙古大学文学院与大学写作教学中心举办“建国七十周年征文大赛”,设一二三等及优秀奖共50名,其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同学为30人,作业成绩计满分。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大学写作教学团队结合课程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内蒙古大学宣传部组织的征文大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除了参加不定期的征文活动,教学团队还组织学生投稿参加红网红辣椒评论的青椒计划。同时,也会将课程教学中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在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院刊《原野》上发表。如此一来,既促使学生更多地进行创作实践,也更有助于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二)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革命是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事实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的确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年春季学期,为了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内蒙古大学大学写作课程采用了线上教学方式。虽然是情势所迫,却推动了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90%的教师反映课堂氛围较之线下课更为热烈。90%以上的学生在教学质量平台的问卷中表示在线课堂学习有很大的收获。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学写作课程团队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大学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看法。在1000份有效的课程问卷中,表示喜欢线上课程的占11.3%,喜欢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占45.3%,喜欢线下课程模式的占43.4%;认为大学写作课程非常有必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占13%,认为有必要的占67.5%,认为没必要的仅占总人数的19.5%。以上调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对线上课程的接受度是高的,而且更加倾向于大学写作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就应该倾听并尊重学生的声音。因此,在总结了2020年线上教学的经验后,2021年春季学期内蒙古大学的大学写作课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方面,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建立共享课和翻转课堂,使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讨论,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创作作品来完成作业。在课程的32学时中,共安排14学时为线上课,接近课时的50%,真正达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安排线下见面课查漏补缺,重点是开展作业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指导,使学生在写作上有所领悟。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说话、演讲、辩论等沟通训练。总的来说,在内蒙古大学大学写作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自主学习不再是空谈。
(三)推进分组教学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更为有效的方式是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教学的覆盖面。十几人的小班教学更适合写作教学和写作训练,以便于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充分的讨论,也便于教师指导。只是,在目前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下,小班制的实现难度很大。根据这一指导方向,可以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人数6-12人不等,并推选组长,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小组教学在合作性学习、讨论、写作训练等各个方面体现出优势。首先,为了增强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合作性学习任务,如本学期笔者授课班级进行了读书推介活动。9个小组的成员经过讨论确立主题并分配任务,查找资料、分部执笔、修改润色、ppt制作、课堂汇报等一一落实到人,最终协作完成。由全体同学通过集中问卷投票的方式确定优胜小组。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另外,问题的讨论和作业的自评、互评可以在小组中展开,由组长主持并做好记录和总结,后续分别向教师和全体同学汇报。
由教学实践可知,分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在写作训练方面,分组教学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或者获得修改意见。在合作中,学生们需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并得到认可,以及如何承担责任。这又与企事业单位面试常用的评价中心技术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有些相似,可以使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锻炼。把课堂交给学生,分组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个人素质的好方法。
(四)创设多种情境下的说话训练
写作是人们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绪的一种方式,而口头语言表达是交流思想、表达自我的另一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教学活起来,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说话训练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增加难度,达到训练的目的,可以在训练中设置多种情境。比如,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随机给定的民族文化、城市、运动、新闻等题目或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和交谈。也可以给定情境提出问题,如:
元旦到来,班级打算举办联欢会,你作为班长要在联欢的前一天给可能不想参加的同学发微信邀请,这时你该怎样说?
你想邀请中意的女孩周末共进晚餐,怎样说才能增加成功率呢?
在问题提出后,可以通过智慧教学平台的问答讨论,或者是课堂答疑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发布自己的答案。在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对回答进行总结、点评、示范。以上两个问题可以参照《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的原则来引导。第一问“利用‘非你不可’,能让对方感到只有自己被选中的优越感,从而乐于做出回应。”[7]第二问用“投其所好”和“选择的自由”来增加成功率。比如可以问“阳光餐厅和学校食堂,你想去哪里一起吃晚餐?”这样的训练既增强了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另外两种非常值得借鉴的说话训练是由孙路弘《说话的力量》一书提供的。书中详细讲述了“沟通扑克牌”“看图说话”[8]等训练思维和口头表达的方法。沟通扑克牌实质是随意选取三到五个词语,其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不等。要求学生在30秒内将这几个词连接起来说一句或几句话,并任意提出一个问题,由下一位选词的同学来回答。如此循环进行,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看图说话则要求观察一幅图,然后在30秒内提出10个以上的复杂疑问句。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提问水平,从而增强沟通能力。训练方法是否有效都需要教学实践的检验。在教学中,学生对这种说话训练的方式也是较为认可的。2020年12月,笔者对授课班级的43名同学进行了课后调查,其中有33人,也就是76.7%的学生,表示对说话训练很感兴趣,并认为在训练中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确所提高。思维的训练是需要长期进行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有效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被认为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适时进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减少遗憾。大学写作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也应时时自省,以期在不断调整中接近目标。在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中定量设置文学写作
关于是否在大学写作通识课中设置文学写作的内容,一直是有不同看法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学写作课有拓展学生人文视野的教学目的,而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课程为非文学写作。也有不少高校注重实用性,开设实用写作,或者是应用文写作课程,如天津大学就开设了应用写作技能与规范。当然,也有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一直开设以提高学生阅读、思考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如果从弥补基础教育对学生批判性阅读和写作训练不足的角度考虑,专注于批判性、说理性写作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如果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表现自我,激发学习兴趣而言,适当引入文学写作又是很有必要的。以内蒙古大学在2020年春季学期发布的调查问卷为例,在回答你最想学习哪种文体的写作时,1000份有效问卷中,有48.8%的人想学习文学文体写作,24.1%想学习理论文体写作,17.2%表示想学习公文写作。由此可见,大学一年级学生对文学写作有着强烈的兴趣,对理论文体则不太了解或不感兴趣。在学习中,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大学写作课程中先设置文学写作的部分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进一步引入、加强说理性写作训练是较为合理的教学路径。
虽然初入大学的本科生对文学写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且较擅长,但教学的真正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不了解的,掌握不擅长的。所以也应控制文学写作学习时长,4—6学时为宜,切忌将大学写作课变成文学创作课。在授课中,以创作训练为主,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自我,为说理性写作表达自我观点引路。
(二)加强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联系
大学写作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这种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云课堂进行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方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作业的创作中。另一方面,线上课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可以通过线下课来弥补。教师通过线上问答讨论,特别是学生作业反馈的真实情况,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辅导。进而两相结合,取长补短。
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的结合,目的是发挥两者的优长,不过在教学中还要避免两者各行其道。所谓各行其道就是指线上共享课与线下课各有成绩评定,基本上没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完全可以分别完成。如此则违背了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初衷。可以说,加强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联系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之一。以内蒙古大学大学写作课程为例,14课时线上课,达到了全部课时的43.7%。作业是联系线上和线下课的重要纽带。授课教师先在线下课布置作业,学生带着问题在线上学习并共享课并完成作业,随后师生共同在线下课点评、讨论作业。总的说来,就是以线上课作为理论先导,以线下课实践作为学习重点,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教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改革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反思、总结,进一步修正道路,直至取得满意的效果。以上所述问题,都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解决。另外,如何加强课程中的写作实践,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卓越人才培养重点关注的方向,探索依旧在路上。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进一步深入,要求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无论在哪一个学科或者领域,都要求卓越人才不但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才称得上真正的卓越拔尖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写作课程在助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有着特别的作用,应在改革中深入思考,走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