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姓氏、族属及其反映的民族交融
2021-03-25张祥瑞
张祥瑞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米芾是北宋时期知名的书法家、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为“宋四家”。作为书法家,其以书法名世,对于米芾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其书法成就方面。很多文艺界学者尝试过从米芾身世及性格等方面分析他的艺术成就,多数研究认为他的艺术造诣与其族属和家世有关。但米芾的研究价值不应该局限于其作品和成就。从历史学角度来讲,米芾其人的姓氏和族属很值得深入研究。他的姓氏、族属、籍贯及后人等问题都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关于米芾姓氏与族属有诸多观点,各方观点都找到了一定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当中,关于米芾身世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米芾是西域人后裔。罗绍文的《米芾为西域人后裔考》及何建民的《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均持此观点①。二是米芾为奚人后代。周兴禄持此观点②。以上学者对米芾的姓氏、族属及家世这几个问题有独到见解。其中周兴禄学者还考证出了米芾六世祖及多位具有亲族关系者的姓名和事迹。关于米芾为西域人后裔这一观点,学者已提出九条考证,且大部分解释并无不妥之处。而米芾为奚人后代这一观点,可以在族谱和正史中找到证据。同一个人,各家的解释都有合理成分,但差别竟如此之大,这其中必然隐藏着深层次原因。对此,如果梳理解读有关墓志与文献资料考证米芾的姓氏及族属,再结合当时西域人和奚人的史实,综合比较,不难发现其中端倪,即其姓氏及族属问题背后可能是唐宋时期广泛的民族交融③。
一、 米芾的姓氏
米芾的姓氏之所以成谜,是因为在米芾的文章及自述中,可以发现其姓为“米”或“芈”,其印章大多作“米”,但有两方作“芈”,即“楚国芈姓”与“芈芾之印”。据《群玉堂米帖》中记载,米芾的解释为:“芾,名连姓合之。楚姓米,芈是古字,屈下笔乃芾字,如三代合刻印记之义。”[1]卷8《题持古良医妙技》P6在这里米芾的意思就是自己改字系依照三代合刻之义,即“芾”乃是“米芾”二字合文。若依此解释,那米芾的姓氏应为古“芈”字,由其改字合为“米”字。
但是在十分重视姓氏的古代社会,米芾本人的解释略显牵强。纵观历代姓氏统谱,“米”与“芈”都代表着不同的姓氏,作为书法家的米芾岂能不知两者的差别?仅以合文来释其改字似乎是在刻意回避一些事情。
“芈”姓在历史上出现的时代较早,在《史记》和《汉书》中都出现了芈姓人物④。《史记》记载:“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2]卷40《楚世家第十》P1690在唐代的氏族书籍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林宝在《元和姓篡》中记载:“芈:楚姓,祝融子季连之后。”“芈尹:楚大夫芈尹,申无宇之后。”[3]P816-820宋时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融:仅按《春秋外传》:顓帝裔孙曰黎,为高辛氏火正,实能光融天下,以功大,故号祝融,后人氏焉。熊:出自羋姓。祝融曾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其子事文王,早卒。”[4]P6
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还有很多关于芈姓的记载,例如班、昭、苗、成等姓氏皆出自芈姓。关于这些姓氏的记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芈姓是古楚之姓氏,而祝融和鬻熊应为楚之远祖。所以,如果米芾确为芈姓,那便一定是楚之后裔。
而“米”姓在唐代以前鲜见于中原。从隋唐时代开始出现个别米姓人物,至宋代诸多姓氏著作中都录有米姓。唐代的米姓有米逢、米暨、米实、米海万、米嘉荣这几位。其中米嘉荣在历史上记载较多,其以善歌著称,深受皇帝赏识,并与诗人刘禹锡有深交,刘禹锡曾专为米嘉荣作诗一首⑤。五代时期有米君立及米至诚两位。宋有米宪、米立、米璞、米文义等。以上所列之米姓人物,在姓氏著作中都被认为是西域人。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米氏本为西域米国胡人。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为:“米:西域米国胡人入中国者,因以为姓。《唐书·艺文志》有米遂《明堂论》一篇。又回紇仆固部有米怀玉,为达干。又有供奉歌者米嘉荣及其子米和郎。五代有沙陀部人米至诚,吴节度使,望出陇西高平。”[4]P368
如上陈述,米姓在唐代以前鲜见于中原地区,唐代开始各类姓氏著作中都出现了米姓。恰西域有米国,该地人民以国为姓,且米芾的性格和一些生活习性都与西域人相吻合,故认为米芾为隋唐时期进入中原的西域胡人后代也无不妥。
至此,关于米芾的姓氏之谜大致情况已经梳理清楚。如果米芾为“芈”姓就是楚之后裔,如果为“米”姓就是西域胡人后裔。显然,他本人的选择更倾向于人们把他看作楚人后代。但在有限的记载中并不能证明其为楚人后裔,其中定是另有隐情。通过对米芾姓氏的梳理,发现此过程并不能找到对其身世下最终判断的证据。所以至此米芾姓氏无法明辨,需进一步考证其族属后才能得出结论。
二、 米芾的族属
米芾有传云:米芾字元章,吴人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⑥,补含光尉。在《米芾传》中只记载了其子为米友仁,未提及其先人姓名。其先人应为宋初武臣米信。虽然在正史中没有提及,甚至米芾本人也从未提及自己是米信之后。这也正是米芾姓氏成谜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梳理墓志与文献材料可以证明米芾确为米信之后。在宋人陈振孙所著的《直斋书录解题》中记载:“《米氏谱》一卷:奉直大夫米宪录。盖国初勋臣之后。信五世为芾元章,又三世为宪。”[5]P230陈振孙距米芾生活年代相距不过几十年,其记载应有较高的可信度。又有蔡肇所撰《米元章墓志铭》载:“自其高、曾以上,多以武干官显。”[6]P446两相佐证,米芾为米信之后确定无疑。所以,要想知道米芾真正的姓氏与族属,首先弄清楚米信的身世是十分有必要的。
米信为北宋武将,因多次护主有功,累迁殿前指挥使兼刺史之职。正史中对其事迹多有记述。《宋史》有传云:“米信旧名海进,本奚族,少勇悍,以善射闻。周祖即位,隶护圣军。从世宗征高平,以功迁龙捷散都头。太祖总禁兵,以信隶麾下,得给使左右,遂委心焉,改名信,署牙校。及即位,补殿前指挥使,迁直长。平扬州日,信执弓矢侍上侧,有游骑将迫乘舆,射之,一发而毙,迁内殿直指挥使。开宝元年,改殿前指挥使、领郴州刺史。”[7]卷260《米信传》P9022
在这里直言米信本奚族,应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作为一部正史,《宋史》在对米信进行记述时应是参见了大量资料后着笔的。其中关于米信旧名海进后改名一事原委都有记载。且就米信的地位来讲,其在宋初虽然不是达官显贵,也算国之勋臣,有护主之功。所以《米信传》对其族属的记载是可信的,即米信为奚族,米芾作为其后代自当为奚族,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至于米芾为何讳其先世,很有可能是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当时社会重文轻武明显。米信作为武将虽累迁,但其目不识丁,所为多暴横,后因专恣不法被鞭打致死。况且米芾本人也不是科举出身,前面已经提到其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含光尉。米芾的《烝徒帖》也能看出来其对仕途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希望获得上级重用,一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而出人头地。但事实上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米芾出于延长其政治生涯的考虑讳为信之后是可以理解的。二是米信口碑不佳,米芾羞于承认信为其祖。米信虽在武功方面多有作为,但他的一系列暴虐行为使得世人对其贬多褒少。吏卒无罪被他鞭打的很多,还强行购买人口和货物,更荒唐的是他在妻子死后妄自挖掉居民的坟墓来埋葬。其家奴陈赞又老又病,竟被米信残忍鞭打致死⑦。基于以上两点米芾讳言其先祖为米信,甚至想利用“楚国芈姓”来提升自己的出身。
三、 米芾姓氏、族属所反映的民族交融
米芾既为奚族,因其先祖口碑不佳而讳言之,至此米芾的姓氏和族属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但在考证过程中却产生了疑惑:在论证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宋史》和米芾墓志铭都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为什么直到现在学界仍没有对米芾的姓氏及族属做出最终判断。况且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奚族在历史时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而西域米国位于西部。二者相距甚远,为何会在米芾身上出现交集?这不太可能是历史上的巧合,或许恰恰是民族融合的标志。
奚族,也称库莫奚。《通典》中记载:“闻于后魏及后周。其先,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晃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8]卷200《边防十六·北狄七·库莫奚》P5484自其出现以后,史书有了不间断的记载。奚人居于营州西北,风俗并于契丹。在隋唐时与契丹合称“两藩”,多有反复,屡有寇边。后因与契丹积怨,选择内附,徙于妫州,故有东、西奚之分⑧。纵观奚族的记载,并没有发现米姓的存在。虽然在《五代会要》中提到奚族有五姓,二曰啜米部。[9]卷28《奚》P452但以此来说明奚族中本来就有米姓的存在是十分牵强的。这样,米信的姓氏就与奚族相矛盾了。能够合理解释这个问题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米信本不是奚族,后被奚族同化但仍沿其旧姓;二是米姓为赐姓,当时赐姓在奚族中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李宝臣本姓张,赐姓为李。奚人掃剌也被賜姓为李。但赐姓一说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一般来讲,赐姓是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往往选用那些影响较大的姓氏。米姓显然不是“大姓”,有违赐姓的原则。奚族在后唐时舍契丹内附,因人物风俗与突厥同,所以与沙陀部落相杂。而米信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其自小勇悍,以善射闻 ,遂征入行伍,便脱离了本族属,所以《宋史》才有米信本奚族也即出身奚族的记载。后奚族因后晋割幽云十六州又重新隶属于契丹,这与《宋史》中 “时信族属多在塞外,会其兄子全自朔州奋身来归,召见,俾乘传诣代州,伺间迎致其亲属,发劲卒护送之。既而全宿留逾年,边境斥候严,竟不能致。信慷慨叹曰:‘吾闻忠孝不两立,方思以身殉国,安能复顾亲戚哉。’北望号恸,戒子侄勿复言。”[7]卷260《米信传》P9023的记载也相吻合,所以《宋史》关于米信族属的记载并非误记。
再说西域米国。米国在《隋书》中有记载:“米国,都那密水西,旧康居之地也。无王。其城主姓昭武,康居王之支庶,字闭拙。都城方二里。胜兵数百人。西北去康国百里,东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西南去史国二百里,东去瓜州六千四百里。大业中,频贡方物。”[10]卷83《列传第四十八·西域》P1854
由此段记载可知米国的大致地理位置、军队规模及都城大小。隋大业年间开始与中原交往频繁。虽然自秦汉至隋唐,迁往中原的西域胡人多以国为姓。但是在判断姓氏时,要充分考虑到此姓氏在中原是否本来就有,如果仅仅依靠以国为姓这一条件,容易产生混乱。例如西域石国、史国等以石和史为姓,并不能利用姓氏来断定其为西域胡人,因为石与史之类的姓氏在中原地区本来就存在。米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前面已经论证米姓在隋唐以前鲜见于中原地区,故中原地区的米姓人士应是从西域迁来的。据《米芾为西域人后裔考》一文中推论:“米国人东迁定居中原地区,一部分是随着沙陀突厥东来,一部分就是唐王朝请来的沙陀勤王军的‘武官’。”[11]至此,米信至米芾一脉的姓氏及族属就很清晰了。米芾之先祖应是西域米国人,后由于各种原因迁往中原,与东北地区奚族相互交融,发生同化而在米信时称奚族。《新五代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福世本夷狄,夷狄贵沙陀,故常自言沙陀种也。福当有疾卧閤中,寮佐入问疾,见其锦衾,相顾窃戏曰:‘锦衾烂兮!’福闻之,怒曰:‘我沙陀种也,安得谓我为奚?’闻者笑之。”[12]卷46《杂传第三十四·康福》P515康福族属尚且不论,有此记载说明当时确有各族相混,奚族与其他民族发生融合的现象。而《米氏谱》的存在也证明迁往中原的米国人相互之间仍然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才有修谱的可能。米芾虽在汉字书法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但仍然有很多西域米国人的特点应该也是源于此。
综上所述,米芾姓氏本应是“米”,出于提高出身的目的而自称为楚后“芈”姓,族属应是西域米国,其先辈在隋唐时代迁入中原地区,与其他民族互相融合,而在米信时被称为奚族。米芾因米信为武官且品行不佳而讳言为其后,故此产生诸多关于其姓氏和族属的不同观点。对于米芾姓氏与族属的确定不应该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还要看到其姓氏、族属所反映的深层次内涵,即米芾姓氏、族属是当时各民族交流与民族相互融合的典型标志。
[注 释]
①罗绍文《米芾为西域人后裔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何建民《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中华书局1939年,第81-93页。
②周兴禄《米芾姓氏及民族考辨》,《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8期。张小贵在《宋代米芾族源及其信仰》一文中也提到类似观点:“主张米氏来自沙陀或奚族,实则反映了唐末开始的栗特和沙陀、奚族等不断融合的情况。”载《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3期。
③《史记》卷40《楚世家第十》,《汉书》卷28下《地理志八下》。
④唐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有:“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参见《全唐诗》卷36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126页。
⑤这里的“藩邸旧恩”指其母曾为英宗高皇后接生一事。
⑥《宋史》卷260《米信传》:“未踰月,吏卒以无罪被捶挞者甚众。强市人物,妻死买地营葬,妄发居民冢墓。家奴陈赞老病,箠之致死,为其家人所告。”中华书局1974版第9023页。
⑦《旧唐书》卷199下 《北狄·奚》:“奚国,盖匈奴之别种也,所居亦鲜卑故地,即东胡之界也,在京师东北四千余里。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北至霫国。自营州西北饶乐水以至其国。胜兵三万余人,分为五部,每部置俟斤一人。风俗并于突厥,每随逐水草,以畜牧为业,迁徙无常。居有氊帐,兼用车为营,牙中常五百人持兵自卫。此外部落皆散居山谷,无赋税。其人善射猎,好与契丹战争。”中华书局1974版第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