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1-03-25王秀英
王秀英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中药学院, 吉林 吉林市 132101)
1 中药学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一些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条块分割现象突出,课程间协调与配合效果差强人意,与企业实际生产实践结合少,造成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甚至与中医药生产实践脱节。鉴于此种现象,为了增强学生就业、择业的竞争力,有必要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力度。通过统一规划予以调整、融合,为学生增加实践动手的机会,有助于拓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高效就业奠定坚实基础。[1]
(2)有助于实现学生分类培养。依据《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在大学的求学期间,学生可以根据个人人生规划以及个人特长或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路径。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基于学生差异化学情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人才的差异化培养理念,这不仅有助于规范实践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而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能够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丰富并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以便开拓学生的视野,巩固加深在理论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期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
(3)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成本。目前,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课程间相互交叉并不充分,实验结束后就直接丢弃,实验教学内容重复开设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造成了实验药材、试剂等耗材的浪费,还无形中增加了不必要的教学经济成本。由于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系统化的属性特征,涵盖众多实验项目,同时与多门课程产生关联,构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必会打破以往实验教学的瓶颈和壁垒,有助于教学各环节、模块有机统一,确保实验项目衔接更加顺畅。一来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二来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和人工成本,保证教学资源得到最佳化地利用,推动实践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2]
2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1)打破课程模块壁垒。中药学专业以中药基本理论传授为基础,基于中药性能,结合实际的临床应用,让学生从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综合性提升。目前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分别为基础化学模块、生药资源模块、中药制药模块、中药药理模块。面对现如今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从中药高级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要从打破现有的课程壁垒做起。正所谓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整合实验内容一不可盲目、脱离学情,二更不可加厚课程壁垒。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必须体现中医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有机整合实验内容,贴合就业岗位需求,合理规划进行全面分层整合,进行相关系列实践能力的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实践内容的有序完成。[3]
(2)开放实验项目。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秉承“以中为源”“以药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凸显中药学专业特色与优势,以项目为切入点开放实验室,把课堂搬进生产车间,致力于提高独立动手能力。实验项目的开发首先要从时间管理入手,构建基础实验模块,开展跨学科的专业综合实验,尽量增加开放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其次,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要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按照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的流程,实施内涵纵向、横向相结合的一体化实验教学项目模式。在充分挖掘实验项目资源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意识,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以专题实习方式进行,学生为主要操作者,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确保实现实践创新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3)深化产教融合。在改革探索中,单靠学院自身的实验项目仍远远不够。为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强对产教融合的重视和投入,持续增加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数量。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宗旨,通过建设优质基地平台,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结合中医药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发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教材,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职业道德。改革现有的教学时间分配,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从而树立专业自信。与合作单位签订培养方案与合作协议,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经面试后组建校企合作班。保证校企合作班办班质量,引导学生结合中药生产,匹配产业升级创新,带动学生接近生产,弥补课堂不足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培养学生的中医药岗位胜任力,提升对药用植物的认知能力、专业素养和认同感,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成长,直接为中医药企业培养合格人才。[4]
(4)融入行业标准。现阶段中药行业的标准主要覆盖四大领域,分别为GAP、GMP、GSP、GLP。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高等农业院校要充分与合作单位产生融合效应,为学生创造参与标准申请与认证的机会。一方面,借助企业的技术力量,由老师带领学生分批次参与,密切接触临床医生和药师。之后让这些收获成果的同学将经验分享给其他的学生。通过不断地交流和探讨,使全体同学掌握所参与的行业标准的流程和技巧,为后续学习提供导航。
3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更新专业实验内容。基于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需要持续更新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兴趣和企业发展需要,资源的开发应以学生为中心,侧重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应用能力,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专业办出自身特色,实验内容设计应融入应用性、创新性的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丰富并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以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材为对象,详细介绍每一味中药材的来源,特别是对中药形、色、气、味等产生感性认识,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惑,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以及合理用药的意识,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科技新领域,让学生能感觉到学有所用,实现专业、技能、岗位等实训能力的同步增长。
(2)改革课程实习模式。课程实习是培养科研素质、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动手能力的有力抓手。高等农业院校的很多生源都源于农村,他们不仅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而且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和心得。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中药学专业,与其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是分不开的。我国农村幅员辽阔,拥有着极为丰富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一些山区或林业地区,珍稀中药资源的生产、收集已然步入产业化。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应充分利用学生所在家乡的资源特点,开展一些中药材资源分布、收集的研究,鼓励学生在课程实习中多做相关的调查和课题研究。依托集中式和分散式实习模式,结合药材种植的小规模实践,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实验基本技能,还可回报于家乡,帮助家乡改变面貌。
(3)扩大生产实习范围。在中药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中,还需要针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重新作出调整和规划,转变实践教学体系传承不够以及实践系统性、层次性不足的问题。在“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的指引下,高等农业院校要不断寻求扩大生产实习范围以及学生实习的机会,加大校外实践教学模块建设,确保学生能真正在一线生产实践中得到历练。为了增加学生深入实践的机会,教师需要积极开拓校外科研基地,利用各种渠道实现学生分类培养。充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有事可做、做中有学、学后有获。在实习过程轮换岗位,同时在模块中设置不同的路径,力促各实验项目相互衔接,确保学生经过实习之后能够成为素质过硬的优秀中药人才。
(4)强化毕业设计。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挑战,一方面,对于教师工作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认识、把握、执行等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毕业设计与中药学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甚至关乎着学生毕业后的择业与科研工作。教师在合理分配实践教学指导时间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毕业设计的重视,以技能实训为目标,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指导教师应做好过程质量控制,着重于学生的第一手实验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毕业设计评价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对中药相关行业的认知及团队协作能力。
(5)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鉴于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交融式知识框架体系。首先,适当减少教师参与,突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其次,打破一优到底的模式,改变以往单一考核方式,摒弃单凭一份实验报告就能过关的考核方式。为了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确保实践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对学生实践教学全程跟踪,打造“多角度、过程性、发展型”的考核模式,积极鼓励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学生发挥专长,最终实现以评促教、教学相长的目标。
(6)保障实践教学环节一条龙。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乎着学校的声誉以及学生的发展前途,更与社会发展、民生和医疗体系息息相关。为此,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要秉承着四年不断线的实践培养模式,建立多能型双师教师队伍。依托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从学生入学伊始就灌输实践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在大学的各个阶段有序地参与科研实践。从最初参与各项实习活动、选择开放性实验开始,陆续参与科研实践,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从而为就业提供良好支撑。最后在大四阶段学生素质得到拓展,能够自主选择课题方向,在专业专题设计实践中信心满满、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