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2021-03-24蒋园园
蒋园园
[摘 要]概念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必由之路,如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呢?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主要由四环节构成:①创设情境;②问题驱动;③概念形成;④迁移应用。教学中的注意点:一是联系真实情境,将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二是发挥问题驱动作用,挖掘思维深度;三是注重前后联系,重视方法指导。
[关键词]深度学习;概念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5-0046-03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研究物理学的起点,它是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的产物,反映了客观事物共同的物理属性和本质特征[1]。在实际教学中,记忆、背诵、重复、机械训练等表层学习较多,存在通过识记和刷题来强化记忆、巩固概念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深度学习的理念来重构物理概念教学,通过概念学习,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迁移与应用中提高高阶思维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对“深度学习”的解读
深度学习最初在计算机领域出现,近几年开始运用到各科的教育教学中。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深度学习是相对表层学习、机械学习、无意义学习而言的,是学习者认知、情感、思维高度摄入的一种学习方式,不仅突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和个体建构,而且强调学习者基于个体经验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同化、顺应,进而内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并在差异化的情境中实现迁移[2]。在物理教学中,深度学习就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或物理实验中,发现问题,运用物理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习得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运用到现实中,解决新问题。由于学生面对的是真实情境,因此需要学生具有理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批判性的思维,逐步探究和深入,最终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实现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概念教学的基本环节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深度学习,大致经历四个基本环节,如图1所示。
创设情境指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游戏等形式展示生活实例,或者通过物理实验展示某种现象,将学生带入某个真实情境中。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驱动”和“概念形成”两个环节紧密相连,是指教师借助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个性到共性,层层深入,从而发现某一特点或性质,让学生体会建立新概念的必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研究问题,比如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理论推导、类比、迁移等。
最后是迁移与应用。迁移是经验的拓展与提升,应用是将内化的知识外显化、操作化的过程[3]。教师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回归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物理概念与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而学生经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概念教学案例
下面以苏科版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压强》为例,探究如何将深度学习应用到概念教学中。
1.以情境激发思维,引入问题
【教学设计1】播放视频:跑男节目中的指压板游戏片段。提出问题1:人站在平地上不会感到脚疼,为什么站在指压板上会觉得疼?为什么背上大妈后走在指压板上会感到更加疼痛?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设置情境,吸引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2.以问题驱动思维,构建概念
【教学设计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力的相关知识,观察图2并提出问题2:压力也是一种力,压力作用在物体上也会产生作用效果,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体验如图3所示的实验,感受两端手指受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这种感觉有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设计意图:将压力与力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观察指压板游戏并结合亲身体会,学生可以有依据地提出猜想。
【教学设计3】提供实验器材:小钉桌、装有沙子的水槽、重物、海绵、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细线、橡皮泥等。提出问题:①实验时选用什么器材?②控制哪些量不变,改变哪些量?③观察什么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④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以及对应的结论?鼓励学生分组实验,自由选择器材,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自主探究,并按小组交流汇报。最终分析归纳出结论:压力大小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设计意图:实验前借助问题链,推动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探究。开放且多样化的实验方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和运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得到的结论是建立压强概念的基础。
【教学设计4】引导学生将实验结论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如图4所示。比较钉桌对沙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时,甲、乙两幅图运用“相同受力面积比压力大小”,乙、丙则运用“相同压力大小比受力面积”。
提出问题3:如何比较甲、丙两幅图中压力的作用效果?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迁移运用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中。学生发现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因此这一比值有特殊意义,可以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运用比值定义法,类比速度,从而建立压强概念。
设计意图:从“相同受力面积比压力大小”到“相同壓力大小比受力面积”再到“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思维难度逐步加深。通过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不同的思维发生碰撞,再类比速度,用比值定义法初步建立压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