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官莫忧贫

2021-03-24钱立功

中华魂 2021年3期
关键词:吏治清正廉洁方志敏

钱立功

重读“叔向贺贫”的故事,仍然感到发人深思。韩宣子“忧贫”,叔向反而向他“贺贫”。叔向列举两个例子:栾武子一生清贫,可是他能弘扬美德,遵循法制,依靠这点治理好了晋国,且执行法令没有弊病,避免了灾难。而郤昭子虽有钱有势,但他骄横跋扈,招来杀身之祸。叔向认为,做官就应该甘于清贫,官德为先,为官忧贫,贪欲必起。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廉、崇廉、促廉的好传统。清正廉洁不仅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而且被视为“仕者之德”,无数能臣干吏都把清正廉洁作为自己的从政为官之道。北宋名臣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依然坚守廉素。晚年,他谆谆告诫弟子:“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清朝督抚张清恪,面对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一概拒收,他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古代贤臣名吏重清廉、修官德、忧民不忧贫,给后人作出了榜样。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是吏治严明、官风清正的朝代,必然繁荣昌盛;凡是吏治混乱腐败,官风贪腐堕落的朝代,必然衰敗不堪,甚至走向灭亡。清正廉洁,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广大共产党人一心为党、一心为公,甘于清贫、守住寂寞,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

但还是有少数党员干部在高压之下仍不警惕,依然不收手、不收敛,拿着国家的俸禄,却丝毫不满足,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历数因贪污腐败而落马的官员,不少是“忧贫”心理作怪。还记得“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句话吗?这是方志敏的名作《清贫》中的警句,是其一生恪守的誓言,也是他光辉人生的真实写照。他被俘时,国民党士兵在他身上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方志敏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心甘情愿为民族和国家付出自己所有,甚至生命,一生恪守“清贫”的作风,值得所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终生学习、躬身践行。

“忧贫”心理是党员干部迈向危险的一个信号,如果党员干部感觉自己是一个“贫”者、吃亏者,首先是其精神贫乏,然后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上风。党员干部要甘于清贫,必须带头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摆正“权”与“钱”的关系,时刻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坚决做到秉公用权,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官,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干净人和作风上的正派人,以严和实的精神要求自己。

清代学者戴远山曾写过一副对联:“诗堪如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事实亦如此,真正的清官廉吏,大都为官一生,清贫一世。清贫是检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甘于清贫者方能牢记党的教诲,不负人民重托,担当大任;而忧贫贪财、私欲膨胀者,终会因聚敛深陷贪腐泥潭。

猜你喜欢

吏治清正廉洁方志敏
出土秦简所见秦的君臣奏对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向死而生
列宁优良作风的回顾与启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孙中山的吏治思想与实践
秦汉魏晋时期的吏治与官德
况钟为官之道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