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3-24杨煌

中华魂 2021年3期
关键词:内需双循环格局

杨煌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指导,强调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一、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回应。由于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人流、物流阻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再加上特朗普政府执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执意发起对我贸易战,动用各种力量打压中国企业,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疫情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世界经济进入自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期,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使得我国外部发展环境变得严峻,外部需求变得总体脆弱且不稳定,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原有交往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原有的路走不通了,急需新的变革,开辟新的道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成功抓住新一轮全球化的机遇,成功实施了外向型发展战略,促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奇迹。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增大,这一战略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越来越难以持续。尤其是中国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此大的经济体量,继续依赖外需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越来越力不从心。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遵循现代大国经济崛起一般规律的理性选择。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大型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转向以内需驱动为主。以自有资源实现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是一国崛起的基本标志。大国经济崛起最为关键的就是构建出自我可控、内需为主、联通世界的经济体系。我国从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大国崛起的必然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也有了坚实的基础。相对稳定、良性互动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从供给层面来讲,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国内产业相互配套,产业链具有较好的自我循环能力。从需求层面看,我国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购买力,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可靠、有力的引擎。近年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过100%。内需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成为中国经济平穩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持续探索的全面提升。早在2006年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加速变革,为全面启动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党中央在2020年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过去10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对以往各种政策和战略的全面提升。因此,可以讲,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单单是在偶然事件冲击下的应急措施,更是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调整、国内高质量发展步入新阶段、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的必然战略调整,是新阶段中国发展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内生产物,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这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因此,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把它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时段战略框架中进行把握和推进。

二、全面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加快推进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两句话构成的一个整体,要全面认识、辩证理解,既要讲前半句,也要讲后半句,不可割裂。只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忽略国内国际双循环,就会走向自我封闭;只讲“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忽略以内循环为主体,很可能会失去根基,让自己的发展受制于人。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也要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这一畅通既包括国内循环、也包括国际国内双循环,以便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国发展的基点。这要求推动自主创新与扩大内需互相促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不是走封闭之路,回到过去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是关小对外开放的大门。立己达人、兼济天下。中国不追求一枝独秀,不会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过去40多年的发展成就是依靠对外开放取得的,未来进一步发展更要依靠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而不是相反。何况当今时代,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才能更好地在世界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实际上是要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并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三、抓好重点工作,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建议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四个方面作了部署。其中,关键点一是要加大扩内需力度,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使内需在支撑今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加快补齐我国发展中的弱项、短板,进一步增强我国发展的韧性和安全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扩大内需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起点和基础。目前,我国内需结构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内需中消费比重低、投资比例过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等,这都是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成为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格局的坚实基础。这种内生动力的本质,是庞大国内人口带来的消费市场,只有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14亿人口的内需潜力,才能够真正把世界工厂转换为世界市场,发挥世界需求中心的作用,为中国经济成长和世界经济复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要完善政策,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构建消费、投资和政府公共支出“三驾马车”均衡增长的内需新体系。要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要确保投资稳步增长,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持续增进和发挥有效投资的乘数效应。在政府支出方面,重点加强民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政府投资要从基建投资的主体作用逐步转为撬动作用,重点吸引民间资金流入,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

補短板、锻长板,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靠自己,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优势,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推进产业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制造、智能制造转型,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猜你喜欢

内需双循环格局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需拉动效应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格局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