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视域下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2021-03-24张惠惠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张惠惠

[摘 要]深度分析“全面两孩”政策下的农村教师队伍,化解农村教育矛盾、落实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促进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全面评估社会支持视域下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分类,面对当前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专业发展与专业支持的失衡、专业认可与专业选择的失衡、专业责任与专业权利的失衡等瓶颈,亟需政府主体、社会群体、教师本体三方面社会支持的协同合作,落实其政策保障、专业支持、价值认同及信念浸润,从而实现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的更新。

[关键词]农村教师;社会支持;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1-0077-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1.014

从1978年公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历时40年的教师教育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早已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战略意义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循序渐进地实现长久治安,这一过程离不开政府机关、社会群体、家人親友等外在力量的客观支持,也需要农村教师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自我意志的主观勉力。如何看待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如何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实现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治理体系的现代化?Meehan等人指出,社会支持与个体的积极情感存在正相关[1]。故从社会支持的视角考察分析,可对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些许思考。

一、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要促进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实现义务教育的高质量普及,就必须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当前“全面两孩”政策、“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农村教育”主要矛盾等现状,使得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全面两孩”政策的出台增扩了农村教师的数量化需求

2016年1月,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即对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出生性别比逐渐趋于正常化,但也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在短期内受到冲击。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显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 713.9万人,相较于2016年增加了300万人。学前在园幼儿数量的不断增加使中小学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呈现扩增的趋势。对处于这一背景下的农村地区而言,学龄人口的持续增长会带来一定的养育负担,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农村教育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根据《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4]可知,农村普通初中每班可配备教师2.7人;农村小学每班可配备教师人数则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种教师分配标准在当下的现实境遇中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教师的数量化需求也会处于持续变动中。特别是在“全面两孩”政策的背景下,社会、家庭、自我生存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加,农村教师的各种问题仍旧突出,优质教师资源本就稀缺,由此也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

(二)“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强化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需求

2014年,教育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十大任务之一,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也由此而来。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教师教育体系的现代转型,更是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表达,其本质都是以解决教师教育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从而构建现代化教师队伍新格局。有学者[5]指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将是推进教师教育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与使命,那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缓解农村教育的整体薄弱性则是强化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尽管内生动力不足、外在支持力不强等成为农村教师发展的现实障碍,但从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任务来看,农村教师的发展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考虑其发展的独特性和必要性,专业化需求也会随之上升。只有在确保农村教师基本供给的基础上,方能将教师发展的目标逐步过渡到提高教师质量、发掘教师优势上,此时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见良效,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才未来可期。

(三)“农村教育”的主要矛盾提升了农村教师的多元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愈发明显。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6]。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7]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29 077万人,比上年增长0.8%。基于新时代下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一方面出于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改善和城市建设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便是向城性教育政策的累积效应。为了使子女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截至2018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 424.04万人,在小学就读1 048.39万人,在初中就读375.65万人,比去年增加17.41万人[8]。但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铺开,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村家庭难以在城市负担两个孩子的教育开支。因此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促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更是农村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是对多元化培养的农村教师的强烈渴求。这一趋势也直接对教师教育培养培训的体制提出了挑战,教师培养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是大势所趋[9]。

二、社会支持视域下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分类社会支持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时便已存在,最早作为科学专业术语被提出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在学界的概念界定至今仍有争议。总体而言,学者们对社会支持的理解[10]可以大致归结为两类:其一是客观、现实的可见的支持,实际社会支持;其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可指既能胜任其当前从教任务又有利于胜任其今后从教任务的教师身心各方面协调、持久而强劲的发展[11]。

当前,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表达,更关系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修复、完善农村教育及其与其他系统隔阂、断裂的问题。基于此,可从主体上进行农村教师社会支持类型的划分,即政府主体给予的社会支持、社会群体给予的社会支持,以及教师本体给予的社会支持三类。

(一)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基于政府主体的社会支持

2005年3月1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正式启动了“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在这场教育变革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成为肩负这一重大挑战的载体,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这场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枢纽。此后我国教育部门密切关注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发展薄弱地区的师资队伍发展短板,2006年教育部等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2012年《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举措的全方位组合拳;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作为第一个专门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为全面建设农村教师队伍铺就了发展道路;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再次让全社会深刻意识到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政府主体的社会支持,为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和不竭的动力。也正是国家政策多年的保驾护航,才成就了如今的农村教师队伍。

(二)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基于社会群体的社会支持

没有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基层教师队伍将很难实现高质量的“普九”目标,也会阻碍农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社会群体的社会支持对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可根据农村教师的生存场域再细化为“圈内人”和“圈外人”的社会支持。作为“圈内人”,农村社会民众是与农村教师朝夕相处的社会群体,也是最能感知农村教师的多重角色互换的一类群体。农村教师作为乡里的教育者,肩负着教育下一代、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任,特别是在对学生予以教化时,离不开农村民众的支持与配合、信任与尊重。作为农村教育的受益者和农村教师的日常接触者,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最先由该群体产生并逐渐形成社会风尚,是教师自身价值得以肯定的重要外在表征。作为“圈外人”的城镇民众,尊重并接纳农村教师队伍,科学看待农村教师职业,是对农村教师的最大认可。不论是支持子女投身农村教育,还是通过社会组织对农村教师予以物质支持和精神激励,都是城市资源反哺农村教育的主要方式,对农村教师的队伍发展来说更是一种强有力的推进力量。

(三)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基于教师本体的社会支持

对自身职业的支持和认同是教师长远任教的不可忽略的主观因素。农村教师的本体支持是农村教师作为“受者”接纳各类社会支持并转化为自身发展力量的重要前提,不仅关系到教师在任教过程中的真实教学态度、师生相处的情感导引、自我发展的潜力挖掘等方面,更是教师愿为所从事之事业倾心付出的内在支撑。农村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肩负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本体责任,即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只有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强化农村教育的人力资源质量,满足农村社会对优质化教育的迫切渴求,进而体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承担着农村教育的喻体责任,即农村教师必然承担着建设农村教育的重任,通过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乡土文化更好地融入农村现代文明,优化农村教育质量,加速新时代背景下的城乡统筹发展。可见,对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农村教师的本体支持是其社会支持体系中必不可少且无可替代的一环。

三、社会支持视域下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专业发展与专业支持的失衡

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方兴未艾且已初具成效,但若深入剖析其内在结构,仍存在专业发展与专业支持失衡的状况。首先,编制优先倾斜却存在体制资源配置问题。国家提倡教师编制名额优先向农村倾斜,几经分拨后落在县域、村域内的编制名额很少。部分农村教师属于编制人员却也属于体制内的弱势群体,其教育晋升的体制性障碍也随之而来。其次,专业发展机会增加却无法避免专业公平问题。有研究表明,社会民众对教师的尊崇度与教师所处学校的行政层级高低序列成正相关,即省会城市学校教师高于区县级、乡镇级,乡村教师的职业尊崇度最低[12]。这表明民众给予农村教师的社会支持力度明显降低,这种专业公平的失衡也会在农村教师的职业懈怠及日常生活中产生消极效应。再次,教师培训的多重优化和两极化问题。政府部门坚持师资培养培训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结构性的师资补充,但也因此使农村教师队伍产生两极化。一类是通过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比较优秀的农村教师选择纵向流动,稍微优秀的农村教师被城镇学校“掐尖儿”;一类是习惯往日工作节奏的农村教师不愿参与学习或有机会参与学习也是敷衍了事,从而远离培训的预期目标。这均违背了政府培训的初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流失与浪费。

(二)专业认可与专业选择的失衡

农村教师队伍需要优质人才投身,更需要实现精英化培养。但在教师教育机构的选拔中,除却国家政策的吸引,鲜有优秀人才自觉地热情投入。一方面,国家通过政策完善和财政划拨来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卓越教师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相继出台,使近几年已成为教师教育建设的“政策窗口期”,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資补贴力度也在逐年提高。另外,更加重视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从职前选拔到职后培养,以提升农村教育人力资源质量。职前,不断加大公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力度。如2019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招收8 321名公费师范生,比去年增加了23.3%;职后,落实国培、省培计划,对县管校聘实施管理改革,加速扩增三区三州的对口帮扶项目,从而刷新广大民众对农村教师的专业认可度。而另一方面,社会民众对农村教师的专业认可却很难展现在自身及子女求学中的专业选择上。在求学过程中,当前的农村教育多数以培养“跳出农门”为目标导向,将“城市人身份”作为农村学生自小的求学理想和未来出人头地的凭据。有研究表明,虽然多数农村孩子知道农村正遭遇人才缺乏的困境,多数人也不会主动去参与改变,大学毕业后留在农村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13]。在毕业面临自主择业时[14],对城乡差距有深刻体验的大学生优先选择在城市求职,而自幼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考虑生存环境的差异,也会下意识地选择城市就业。

(三)专业责任与专业权利的失衡

教师不能只在政策法规和公众言论中被明确表述为“是一个专业人员”,还必须使自己的言谈举止确实“像专业人员”[15]。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职责担当为农村学生的成长提供文化教育和相应的权利管束,是教师专业自主的根本,而专业权利的科学使用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育人表达,二者呈相辅相成之态。近年来,由于教育惩戒不良事件的层出不穷和社会舆论的不断发酵,教师的专业权利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质疑,一度上升至极端层面。公众对教师的惩戒权步步紧逼,不仅造成了众多教师的不敢管,也变相地削弱了教师对自主权的控制。可见,在新农村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农村教师专业权利的使用在其基本的教学过程中都易陷入被动,专业责任也随之受到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成长与教育便更多地落在了农村教师的身上。在教学过程中,留守老人的“隔辈亲”成了农村教师与农村学生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日常的教育惩罚也会被误解,再加上国家有关部门尚未对教师惩戒行为给予立法,部分农村教师便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烦,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小惩大诫”或“选择性失明”,只做教书的“本分工作”而不再“多管闲事”。这种专业责任与专业权利的失衡,极不利于农村教师的自我发展,更有碍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中枢:社会支持体系的更新

(一)政策保障: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托

农村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意指农村社会中教育人力资源的优质化发展,强调城乡背景下同一代人之间实现优质师资的共享与科学分配,乃至实现优质师资队伍的代际延续。故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国家相关政策作为基本保障,落实政府主体的制度支持。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国家教育政策对农村教师内涵式发展的高位引领。教育政策的制定,不能仅是为了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而留住农村教师,而应是为了实现农村教师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而加大对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当前政策的重心可加以调整,唯与农村教师“交心”才能加快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其次,以政策助推农村教师发展合力,确保协同机制的高效运转。教师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是为了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并产生持久效应,故政策的实施一定要确保在实践中细化、扎根,进而策动地方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与农村中小学校之间的良性运转,将服务于农村教育的现实状况作为教师培训培养的落脚点,摒弃以往“高大上”的培训内容,构建“接地气”的、契合农村教师自身特性的农村教师发展模式。最后,完善支持性资源保障,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资经费保障,强化“激励政策”,促进教师的内生力发展。可在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增加“激励政策”,对农村教师经费来源进行优化统整。除国家财政拨款外,呼吁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的加入,充实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加大对优秀农村教师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使“激励政策”的数额和评选标准公开化、透明化,加快实现人人争当好教师的良好局面。

(二)专业支持: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农村教育关系到国民素养的整体提升和教育现代化的未来,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其保驾护航。在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支持方面,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农村预备教师的来源要合理定位,尽可能实施地方精英化培养。随着农村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呼声愈发高涨,农村教师的学历成为师资优质化补给的重要条件。但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高校推行的“公费师范生”数量始终有限,难以保证农村教师的需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2019年的“全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上提到,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和培养目标的限制,让国内如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院校成批量地培养农村教师是不现实的。可见广大的地方师范院校才是我国中小学最重要的师资来源,也是培育基层教师的主要力量,政府和社会群体必须让这些真正老老实实办师范的地方院校得到最大的支持。可通过客观的外在资源的持续性输入和师范生源质量的不断优化,落实师范生地方精英化培养。第二,在实践中落实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便于乡村教师取得实质性进步。首先,对农村教师专业培训的课程安排必定要贴合农村教育,亲近农村教师,这样才能激起农村教师聆听和反思的兴趣。其次,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并非速成之事,可适当延长培训期,避免扎堆灌输和流水式培训,再根据培训内容和教师实况合理划分培训时间段,使学习张弛有度。最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信对其培训效果尤为重要。一定要在培训初期着重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心,让农村教师领悟农村教育的真实危机和自身职业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潜在作用,坚定其价值取向和专业化发展的决心。

(三)价值认同: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砥柱

不论是基于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还是对于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始终都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强化对农村教师的价值认同是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拓展对农村教师价值认同的分析维度。

对农村教师的价值认同主要来源于自我价值认同和他者价值认同,二者相互影响。一方面,农村教师内在的价值认同是贯穿其职业生涯的精神砥柱。作为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传承者和吸收者,农村教师肩負着和城市教师一样教书育人的责任,甚至承担着照料留守儿童等比城市教师更多的责任。故农村教师应敢于发表自己作为正常人的主体性表达,用新思想审视自己所处的农村社会,了解自身的职责,挖掘并肯定农村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并将其课程化、实践化,展现融合自然的别样教育。这些既是农村教师的自我价值所在,也是农村教师自身专业价值认同的表现。另一方面,从农村教师的生命关怀需求角度来看,他者价值认同主要是由外界对农村教师的肯定和情感支持所形成的“精神获得”。首先,改变现有“离农化”的教育取向,增强农村社会对农村教师职业的认可。恢复20世纪80年代农村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村教师的精神获得感。其次,不论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学生家长都要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学校教育中,也要让学生群体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教师这份职业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良好的从教意识。让优秀学生也愿意服务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建设,实现真正的城乡教育反哺。

(四)信念浸润: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维系

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责人库姆斯认为,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16]。故信念的持久浸润,是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维系。

首先,坚定不移的从教信念是师范生未来长期从教的重要条件。从教信念意味着师范生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期许,既是职前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梦想引领,更是职后对这一工作的无言的价值追求。只有心怀坚定的从教信念才能让年轻教师拥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顽强意志。因此,应在现有的师范培养方案中增添“终身从教的信念教育”,以此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从教信念的浸润。其次,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是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隐形向导,能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师自我。教育信念是在农村教师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便难消散且影响着农村教师的一言一行,发挥着行动决策的作用。特别是当农村教师遭遇困境或面临诱惑时,教育信念便能发挥其激励和警示功能,即集知、情、意、行于一体,强化并坚定正确的行为活动,以确保行为的圆满完成。最后,坚定不移的教师信念有利于激发农村教师的专业内生力,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强有力的教师信念能让农村教师更加清楚自己的职责,自觉履行专业行为且“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信念的支配下,农村教师会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为目标。可见,教师信念能让农村教师以乐观主义态度面对生存场域的现状,通过内生力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Meehan, M. P., Durlak, J. A., & Bryant, F. B.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upport to perceived control and subjective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3,21:49- 5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1/05/content_5030806.htm.

[3][7]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4]教育部.關于贯彻《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8/moe_26/tnull_316.html.

[5]荀渊.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4):38-39.

[6]秦玉友,曾文婧.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主要矛盾与战略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8(08):47-53.

[8]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9]钟秉林,张健,张斌贤,刘欣尚,丛立新.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构建多元化教师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14-16.

[10]全宏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69-70.

[11]王春华.合作型行动研究: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124-127.

[12]李涛.让乡村教师职业“香”起来[N].光明日报,2014-10-21(015).

[13]王国明,郑新蓉.农村教师补充困境的政策与社会学考察[J].教师教育研究,2014(04):41-45.

[14]姚岩,郑新蓉.走向文化自觉: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农化困境及其应对[J].中小学管理,2019(02):12-15.

[15]操太圣,卢乃桂.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的发展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5-46.

[16]Combs A W.New Assumptions for Educational Reform[J].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A, 1988, 45(5):38-40.

(责任编辑:庞博)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