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2021-03-23李燕华王梦杰马本贺李左宏王海华
李燕华 王梦杰 马本贺 李左宏 王海华
(1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农业部湖泊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江西南昌 330039;2 南昌市特种水产繁育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039)
攀鲈(Anabastestudineus)又称龟壳攀鲈、过山鲫,隶属于鲈形目、攀鲈科、攀鲈属(Anabas),因其外形似鲈、能依靠鳍和鳃盖攀爬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各省,为热带、亚热带野生淡水经济型鱼类。攀鲈在全球仅有2个种,我国仅龟壳攀鲈1种[1]。该鱼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适应性极强,其肉质嫩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南方地区备受欢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养殖潜力很大。目前有关攀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繁殖及育苗[2-3]、规模化养殖技术[4]、生态毒理学[5-8]等方面。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养殖规模的扩大,攀鲈的病害情况日益严峻。攀鲈在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阶段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在生产中广泛使用一些消毒、杀菌、灭虫的药物,但有关常用渔药对攀鲈急性毒性效应的报道较少。本试验通过研究敌百虫、硫酸铜、二氧化氯等3种生产上常用的药物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探讨攀鲈幼鱼对这3种药物的耐受性,旨在为养殖生产中渔药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攀鲈幼鱼来自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体质量(7.78±1.60)g,全长(7.89±0.44)cm。挑选体表无伤、活力强、规格一致的幼鱼放在规格4.0 m×1.6 m×0.8 m的水泥池中暂养7 d。暂养期间每天投饲2次,微流水养殖。试验用水为地下水,水质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
试验药物分别为敌百虫、硫酸铜和二氧化氯,药品规格和生产厂家等情况见表1。
表1 试验用渔药的规格和成分
1.2 试验方法
正式试验前,先通过预试验初步确定3种试验药物质量浓度的上下限范围,再按照等比例间距分别设5个浓度梯度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见表2~表4),每个质量浓度组设2个平行。试验用塑料箱规格为37 cm×28 cm×20 cm(长×宽×高),每箱放入10 L试验药液(先将试验药物配制成母液,再根据试验浓度要求加水稀释到相应浓度),并放入10尾攀鲈幼鱼。
试验开始后,连续12 h观察幼鱼的中毒症状和游动情况,以镊子夹住鱼尾柄部1 min内试验鱼无反应作为死亡标准。观察并记录各组24、48、72、96 h的死亡鱼数量,及时将死鱼捞出。为保证试验水体中药物的质量浓度和水质,每隔24 h更换1次试验溶液。试验水温为(30±1)℃,溶解氧不小于5.0 mg/L,试验周期为96 h,试验过程中不投饲。
1.3 数据处理
采用寇氏法[5-7]计算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并计算安全质量浓度(SC),公式如下。
logLC50=χm-d(∑p-0.5)
(1)
(2)
式(1)~(2)中,χm为死亡组最大质量浓度的对数;d为相邻2组质量浓度的对数差;p为各组的死亡率(%)。
2 结果
2.1 攀鲈幼鱼的中毒症状
试验开始时,3种药物各个质量浓度组攀鲈幼鱼的活动情况与对照组相似,大多静伏于水中,或缓慢游动。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高浓度组试验鱼开始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3种药物试验组鱼的中毒症状并无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试验鱼沿箱壁快速游动、欲跳出水面、游动和平衡能力减弱、呼吸频率加快等,随后试验鱼侧卧于箱底,但并未立即死亡,轻轻触碰即快速游动,一段时间后死亡。死亡鱼体表黏液增多,嘴微张开。
2.2 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
由表2~表4可见,各个质量浓度组试验鱼96 h的死亡率均高于72、48及24 h,而同一时间高质量浓度组死亡率明显高于低质量浓度组,说明3种渔药对攀鲈幼鱼的毒性作用随着暴露时长的增加和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对照组攀鲈未出现死亡情况。
敌百虫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24 h内无死亡现象。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升高,攀鲈幼鱼开始出现死亡,24.0、28.9 mg/L质量浓度组24 h时死亡率分别为20%、15%,48 h时分别为40%、60%,72 h时分别为60%、80%。幼鱼死亡率随着敌百虫质量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当敌百虫质量浓度升高到34.6、41.5 mg/L时,幼鱼分别于16、10 h时开始出现死亡,48 h内全部死亡(见表2)。
表2 敌百虫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硫酸铜在低质量浓度(20.0、24.0、28.9 mg/L)时,24、48 h的死亡率无明显差距。当质量浓度升高至34.6 mg/L时,攀鲈幼鱼于14 h时开始出现死亡,24、48 h死亡率分别为20%、60%,72 h试验鱼全部死亡。当硫酸铜质量浓度为41.5 mg/L时,幼鱼12 h时开始死亡,24、48 h死亡率分别为40%、80%,72 h全部死亡(见表3)。
表3 硫酸铜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二氧化氯对攀鲈幼鱼的毒性效应较为温和,质量浓度70.0 mg/L试验组幼鱼24、48 h均无死亡,72、96 h死亡率均为20%。当质量浓度升高至77.0 mg/L时,幼鱼于24 h时开始出现死亡,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死亡率逐渐升高。93.2 mg/L试验组24、48 h死亡率分别为60%、70%,96 h时试验鱼全部死亡。当质量浓度达102.5 mg/L时,幼鱼9 h开始出现死亡,24 h死亡率达90%,48 h全部死亡(见表4)。
表4 二氧化氯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2.3 3种渔药对攀鲈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
受试药物对攀鲈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以及安全质量浓度(SC)见表5。敌百虫、硫酸铜、二氧化氯对攀鲈幼鱼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0.57、23.37、77.74 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3.351、7.010、24.691 mg/L。
表5 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
3 讨论
半致死浓度通常用来衡量某种药物对特定试验对象的毒性大小,其值越低,药物毒性越强,其值越高,药物毒性越弱[9]。其中,又以96 h半致死浓度作为急性毒性的分级标准,即分为剧毒(半致死质量浓度≤0.1 mg/L)、高毒(0.1 mg/L<半致死质量浓度≤1.0 mg/L)、中毒(1.0 mg/L<半致死质量浓度≤10.0 mg/L)和低毒(半致死质量浓度>10.0 mg/L)[10]。本试验中,敌百虫、硫酸铜、二氧化氯对攀鲈幼鱼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0.57、23.37、77.74 mg/L,表明这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均属低毒。
敌百虫是1种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在水产养殖业主要用于防治鱼类体外寄生虫病,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常用剂量为0.2~0.5 mg/L[11]。本试验中,敌百虫对攀鲈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为3.351 mg/L,高于松江鲈鱼(TrachidermusfasciatusHeckel)(0.60 mg/L)[12]、黄鳝(Monopterusalbus)(2.27 mg/L)[13],也远高于其常用剂量,说明可以在生产中安全使用。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后,游离的铜离子通过破坏氧化还原酶系统的活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在水产养殖中常用来治疗寄生虫病,也用于防治真菌、细菌类疾病[14],常用剂量在0.4~0.7 mg/L。本试验中,硫酸铜对攀鲈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为7.010 mg/L,高于梭鲈(Sanderlucioperca)(0.59 mg/L)[14]、黄鳝(2.1 mg/L)[13]等鱼类,也高于其常用剂量。二氧化氯是1种安全、无毒的广谱消毒剂,能杀死病毒、细菌、原生生物以及藻类、真菌和各种孢子,同时在消毒过程中不会与有机物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物质[15-16]。本试验中,二氧化氯的安全质量浓度为24.691 mg/L,高于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8.26 mg/L)[17],远低于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232 mg/L)[18]。二氧化氯在生产中常用的泼洒质量浓度为0.3 mg/L,可见该药物对攀鲈的损伤较小。
敌百虫、硫酸铜和二氧化氯均是水产养殖生产中常用的消毒、杀虫制剂。本试验中,攀鲈幼鱼对这3种渔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敌百虫>硫酸铜>二氧化氯,这与药物本身的性质有关。不同鱼类对各种药物的耐受性有很大差异,总体而言,攀鲈的耐受性要强于绝大多数鱼类。一些药物对鱼类的安全浓度往往是远高于常用泼洒剂量[12-14,17-18]。然而,在实际生产中,渔药的毒性常常受到水温、水质、用药时长及鱼的体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配制药物的质量浓度,并密切观察鱼的活动情况,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