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格中华绒螯蟹亲本子代大眼幼体在微山湖地区的池塘扣蟹培育试验
2021-03-23杨帅帅吴仁福张保彦姜晓东成永旭吴旭干
杨帅帅 吴仁福 张保彦 姜晓东 成永旭,4,5 吴旭干,4,5
(1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2 山东微山湖韵现代渔业庄园有限公司,山东微山 277600;3 微山县渔业管理委员会,山东微山 277699;4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5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 20130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俗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重要的养殖水产品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1]。河蟹人工养殖一般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蟹苗培育阶段(初孵幼体至大眼幼体)、扣蟹养殖阶段(大眼幼体至扣蟹)和成蟹养殖阶段(扣蟹至成蟹)。我国扣蟹养殖早期主要依赖于自然水域捕捞的野生大眼幼体(俗称蟹苗),但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野生蟹苗自然资源量迅速下降,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2]。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水产科研工作者逐步突破河蟹蟹苗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蟹苗和扣蟹的规模化培养,摆脱了河蟹养殖主要依赖野生大眼幼体和扣蟹的被动局面[3],促进了我国河蟹养殖业的快速发展。2018年全国扣蟹和成蟹养殖总产量分别达6.2万t和78.5万t[4]。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部分育苗企业和养殖户开始重视大规格亲本繁殖效果以及扣蟹和成蟹养殖性能,开展大规格亲本人工育苗和养殖性能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5]。近年来,部分育苗企业开始尝试使用平均体质量达到200 g甚至250 g左右的大规格雌体亲本进行人工育苗(俗称“4母”“5母”亲本),但这2种大规格雌体繁殖的子一代大眼幼体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扣蟹养殖效果尚未探明[5-6]。
山东省微山湖地区是山东省最重要的河蟹养殖集中地,河蟹养殖池塘面积达1多万公顷。目前,微山湖地区的扣蟹苗种来源较为复杂,同时,由于长途运输和生长环境差异等原因,成蟹养殖过程中整体成活率偏低,养殖收益不稳定。缺乏适合微山湖地区自然条件和养殖模式的扣蟹苗种已经成为该地区河蟹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因素。为解决山东微山湖地区没有本土扣蟹苗种的问题,本课题组于2019年在微山湖地区进行了大规格亲本子一代大眼幼体的池塘养殖试验,拟为该地区蟹种培育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亲本及大眼幼体来源
河蟹亲本于2018年11月采自常州市金坛水产站河蟹养殖基地,均为肢体健全、活力较好的长江水系池塘养殖成体。亲本活体运输至上海海洋大学如东河蟹遗传育种中心后,将不同规格亲本分别放入2口条件相似的交配池塘(长14 m,宽11 m,深2 m)中,池内海水盐度为18左右,池塘四周设有防逃围网。亲本入池2 d后开始投喂冰鲜带鱼,日投喂量为亲本体质量的2%~5%,具体根据摄食和水温情况灵活调整。2个群体亲本(规格Ⅰ:“4母”亲本,规格 Ⅱ:“5母”亲本)的平均体质量见表1。
表1 不同规格河蟹亲本的平均体质量
2019年1月通过拖网方式检查雌蟹的抱卵情况,当2个群体雌蟹的抱卵率均超过90%后,干塘,剔除交配池内所有雄蟹。随后在相同的土池条件下开展亲本越冬、挂笼和幼体培育等工作。2019年5月上旬将淡化之后的大眼幼体运至上海海洋大学微山湖基地,用于下一步的扣蟹养殖试验。
1.2 投饲和养殖管理
试验于微山湖基地的8口扣蟹养殖池塘中进行。每个规格组分别设置4口平行试验池塘,其中规格Ⅰ组池塘面积均为2 800 m2左右,规格Ⅱ组池塘面积均为3 500 m2左右。池塘外围设置35 cm高的塑料防逃围板。放苗前在池塘内均匀栽植水花生(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为扣蟹提供隐蔽场所,水花生栽植面积占水面的70%左右。2019年5月中旬,规格Ⅰ组每口池塘投放5.0 kg淡化后的大眼幼体,规格Ⅱ组每口池塘投放6.5 kg淡化后的大眼幼体,保持单位放养量一致。放苗后,按表2的投饲模式进行投喂,其中扣蟹1#、2#和3#饲料的粒径分别为1.2、1.6和1.8 mm(浙江澳华饲料有限公司生产)。
表2 微山湖基地中华绒螯蟹扣蟹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投喂策略
根据水温和摄食情况灵活调整投饲量,并记录各池塘的每日实际投喂量;每周测定1次池塘水体pH、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夏季要及时疏整池塘中的水花生,以方便投饲和扣蟹正常活动;每半个月左右进行1次消毒和改底,夏季每2 d加注1次新水,以保证水质符合河蟹生长要求;每天早、晚(6:30和21:00)各巡塘1次,查看河蟹活动情况。
1.3 数据采集
1.3.1 生长情况
自8月份开始,每月中下旬采样测量蟹的生长情况。具体方法是:用抄网从每口池塘中各随机采集200只个体,雌、雄各一半,用干毛巾轻轻擦拭蟹体表的水分后,采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量(精确到0.01 g),记录每只蟹的体质量和性别。据此计算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计算公式如下。
增重率(%)=100×(Wt-Wt-1)/Wt-1
(1)
特定生长率(%)=100×(lnWt-lnWt-1)/D
(2)
式(1)~(2)中,Wt指第t月蟹的平均体质量(g),Wt-1指第(t-1)月蟹的平均体质量(g),D为采样的间隔时间(d)。
1.3.2 平均体质量、产量和规格分布
养殖试验于11月中旬停止,从每口池塘中随机捞出300只扣蟹,统计雌、雄扣蟹的体质量,并根据张列士等[7]的方法判断扣蟹是否性成熟,由此计算每口池塘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和1龄性早熟率。对所有捕获的非早熟扣蟹按体质量进行以下规格划分:<2.00 g、2.00~3.99 g、4.00~5.99 g、6.00~7.99 g、8.00~9.99 g、≥10.00 g,分别统计各规格区间的比例。根据8口池塘最终的扣蟹出售量、平均规格和早熟蟹情况,分别计算每口池塘非早熟扣蟹的产量、早熟蟹产量和总产量(早熟蟹+正常扣蟹),并据此计算大眼幼体的培育成活率和早熟率。根据整个试验期间投喂的饲料总量和蟹的总产量,按照下列公式计算饲料系数(FCR)。
饲料系数=消耗饲料总质量/最终产出蟹总体质量
(3)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22.0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Levene方法进行方差齐次性检测,当不满足使用齐性方差时进行反正弦或平方根处理,用t检验检查2个群体各指标间的差异性,当数据转换后仍不满足齐性方差时,采用 Mann-Whiteny test 进行非参数检验。设P<0.05为差异显著。在EXCEL和GraphPad Prism软件上绘制相关图表。
2 结果和分析
2.1 扣蟹阶段的生长情况
图1为2种不同规格亲本子一代在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变化情况。整体上,规格Ⅱ组在8—10月的平均体质量均略高于规格Ⅰ组,其中8月份雌、雄个体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10月份仅雌性个体差异显著(P<0.05),11月份时2个群体扣蟹的平均体质量较接近,没有显著差异(P>0.05)。
扣蟹养殖期间的增重率(WGR)变化见图2。无论雌体还是雄体,规格Ⅰ组在8—9月和10—11月的增重率大于规格Ⅱ组,而9—10月期间规格Ⅱ组的增重率大于规格Ⅰ组;整体上,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2个组扣蟹的增重率均呈下降趋势。2个组扣蟹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变化趋势及差异情况与增重率(WGR)基本一致,规格Ⅰ组在8—9月和10—11月的SGR较高,而在9—10月期间则较低(见图3)。
2.2 最终养殖性能和规格分布
表3为2种亲本规格子一代在扣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性能情况。2个组的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产量、总产量、1龄早熟蟹比例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整体上,规格Ⅰ组的正常扣蟹单位面积产量略低于规格Ⅱ组,其1龄早熟蟹产量和比例略高于规格Ⅱ组,2个组大眼幼体到养成扣蟹的成活率均为22%左右。就饲料系数和饲料成本而言,规格Ⅰ组的饲料成本和饲料系数均略高于规格Ⅱ组。
表3 两种规格中华绒螯蟹亲本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性能
扣蟹养殖期间每月水温变化以及投饲量占全年饲料用量的比例情况见图4。从水温情况看,5—8月份水温逐渐增加,8月份水温最高,8月份至次年2月水温逐渐降低。从饲料投喂量看,5—10月期间投饲量逐渐增加,其中10月份饲料用量最大,8—10月投饲量占全年饲料用量的57.87%。
2个组养成扣蟹的规格分布见图5。2组扣蟹的体质量均集中在4.00~5.99 g,分别占41.50%和33.17%,且规格Ⅰ组中该规格蟹的比例显著高于规格Ⅱ组。规格Ⅱ组体质量<4.00 g、6.00~7.99 g和>10.00 g的扣蟹比例高于规格Ⅰ组,但规格Ⅰ组体质量在8.00~10.00 g的扣蟹比例显著高于规格Ⅱ组(P<0.05)。
图5 两种规格中华绒螯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养殖阶段的最终规格分布
2.3 经济效益分析
表4为微山湖地区2种规格中华绒螯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池塘养殖的投入和产出情况。2种亲本规格的子一代大眼幼体苗种费差异较大,规格Ⅱ苗种比规格Ⅰ苗种的投入高0.87元/m2,其余投入基本相同;饲料、苗种费、池塘租金和人工费为4项主要的养殖投入,占扣蟹养殖总投入的80%以上,微山湖地区规格Ⅰ组和规格Ⅱ组的单位养殖成本分别为11.41元/m2和12.27元/m2。从收入情况看,由于规格Ⅱ组扣蟹的销售价格(平均70元/kg)高于规格Ⅰ组(平均60元/kg),因此规格Ⅱ组的销售总收入及净利润均明显高于规格Ⅰ组。规格Ⅰ组和规格Ⅱ组扣蟹养殖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59.55%和84.60%。
表4 微山湖地区两种大眼幼体在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比较
3 讨论
3.1 生长性能
河蟹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是众多养殖户极为关注的重要性状,同时也是衡量河蟹苗种质量优劣的关键指标[8]。本研究以来自同一养殖群体的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作为亲本繁育大眼幼体,并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养成扣蟹,通过比较2种规格亲本所产后代在扣蟹阶段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早熟率、成活率、饲料系数、最终产量以及经济效益,探究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子代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扣蟹在相同养殖环境和管理条件下存在一定的生长性能差异,且差异与其亲本规格的差异相似,即“4母”(母本体质量200 g左右)群体在8—10月期间的平均规格稍低于“5母”(母本体质量250 g左右)群体。不同规格亲本子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差异,可能是由于河蟹与生长相关的经济性状均拥有较高的遗传力,在养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后代的生长性能差异也有所体现[9-10]。然而,2个群体扣蟹的生长性能差异在养殖后期基本消失,最终平均规格均为5.8 g左右。可能是因为这2个群体扣蟹同为大规格亲本后代,相对于小规格亲本的后代,其生长优势较为明显,但彼此之间生长性能差异有限[5]。
3.2 养殖效果
2个群体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最终养殖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虽然规格Ⅱ组的最终平均体质量略低于规格Ⅰ组,但规格Ⅱ组的最终成活率高于规格Ⅰ组,因此规格Ⅱ组的最终产量较高。2个组之间的平均规格差异可能与其成活率有关,平均规格和成活率通常是2个相互矛盾的养殖指标,之前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养殖空间下,平均规格较大的群体往往成活率较低[11]。扣蟹的经济效益主要由非早熟扣蟹的售价及产量所决定,规格Ⅱ组的最终净利润和投入产出比均明显高于规格Ⅰ组,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养殖户对大规格母本所产扣蟹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规格Ⅱ组扣蟹的销售单价要高于规格Ⅰ组,另一方面,本试验中规格Ⅱ组的最终产量较高。
另外,本研究中规格Ⅱ组的1龄早熟比例略低于规格Ⅰ组,因而也提高了养殖效益。1龄性早熟现象是蟹种培育过程中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扣蟹养殖的产量及经济效益[12]。研究表明,河蟹1龄性早熟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自身遗传特性以及环境温度、水质、放养密度和营养等外在因素有关[13]。本研究中,规格Ⅱ组的1龄早熟蟹比例略低于规格Ⅰ组,这可能与其存活率高、密度相对较大有关。
本试验结果表明,“5母”亲本子一代在扣蟹养殖阶段的收益稍好于“4母”亲本,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微山湖地区开展大规格亲本子一代大眼幼体的扣蟹池塘养殖可以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